换热器固定管板有限元应力分析的进一步研究
【摘要】:本文概括地阐述了管壳式换热器技术进展、目前国内外的标准化发展状况、管壳式换热器强度计算方法的发展情况,以及对当前我国管壳式换热器标准规范的设计规定分析,并根据近年来国内工程界和学术界有关“薄管板”问题和危险工况的研究讨论,论述了标准规范的局限性。指出局限性的产生原因是由于标准规范中对管壳式换热器进行强度分析所采用的方法所至,提出可用有限元法对管壳式换热器进行整体模拟的分析方法,来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简述了有限元方法的历史。阐述了采用轴对称一维蜕化板单元模拟弹性基础的管板,管束为弹性基础、采用轴对称一维蜕化壳单元模拟壳体和管箱、采用8节点等参二维单元模拟法兰、采用轴对称一维蜕化壳单元或弹簧单元模拟膨胀节、采用弹簧单元模拟螺栓、以及采用特殊的过渡单元进行一维单元和二维单元连接模拟的方法。这一方法很好地模拟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管束一管板—法兰—壳体—膨胀节系统,并得到良好的计算精度,适用的换热器类型宽,灵活性大。
由于在程序编制的过程中表现出了FORTRAN语言程序的局限性,因而根据程序编制的实际需要对有限元程序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采用先进的面向对象设计方法进行有限元程序的设计和开发,是科学计算领域中一个新的方向。简述了面向对象的方法及特点。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建立了弹性体结构有限元分析类库,并与过程化程序方法进行比较,说明了采用面向对象方法所编制的程序具有更好的可维护性,可扩充性,可重用性等优越性。通过采用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对薄板轴对称弯曲问题有限元分析程序的进行编制实践,应用面向对象的VC++语言描述了具体开发程序。实践证明虽然有限元分析过程存在自身的复杂性及本质的过程化,但在程序中其面向对象设计方法的优越性已显露出来。另外,在实践中体会到掌握面向对象设计方法需要很大的灵活性,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要创造性地运用这一方法,更需要时间和实践,特别对于FORTRAN程序设计人员尤为如此。简述了Microsoft Visual C++5.0集成开
1!
北京化口二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口.口.......
发环境。采用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及Microsoft VisuaIC一5.0集成开发环境进行
了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有限元应力分析系统的开发、设计和实现。通过采用两种
不同的方案进行系统对象的确立和程序的编制,实践证明采用面向对象设计方
法编制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有限元分析系统是十分灵活的,程序的良好和工作量
的大小,取决于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和系统对象的确立。开发出了具有:
(l)基于w取DOwS操作系统下的窗口图形化人机界面,操作清晰简便;
(2)具有可靠的、隐藏在内部的、面向对象的有限元分析体系;
(3)可对不同结构类型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进行灵活、快速的有限元应力分
析,具有强大的灵活性和广泛的覆盖域:
(4)具有丰富的扩充接口,可以灵活可靠地进行有限元分析方法的扩充,以
及换热器元件类型的扩充;
(5)易学易用,不要求用户处理有限元模型,提高了效率和安全性。
等特点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有限元应力分析系统。
详细阐释了“薄管板”一词的概念,说明了“薄管板”结构的优点和常见
的结构型式,通过对“薄管板”结构强度计算的分析,提出了一则“薄管板”
型管板应力表达式。采用本文所研究有限元法对“薄管板”型管板强度进行了
计算,并通过采用本文研究的程序对大量各种结构参数的“薄管板”进行计算,
应用RBF神经网络对“薄管板”的布管区和非布管区的应力系统进行了系统辩
识,网络输出值与计算值符合较好,得出了“薄管板”的布管区和非布管区的
应力关系式,得出若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便可归纳总结出工程中
方便使用的、繁复程度适当的经验公式。
描述了管板应力测试实验的内容及过程,并采用本文研究程序的计算结果
与实验的实测结果进行比较,计算曲线与实测结果基本符合。分析了实验的结
果,提出了今后改进类似实验的建议。实验达到了证明有限元应力分析计算方
法的有效性、验证了采用面向对象设计方法编制程序的正确性、及得到“薄管
板”结构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管板应力分布的感性认识的目的。
关键词:面向对象:有限元;换热器;应力计算:管板
II
|
|
|
|
1 |
刘天丰;陈建良;林兴华;;考虑壳体-管板温差的换热器强度公式推导[J];压力容器;2007年10期 |
2 |
靳士兰;无管板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及传热研究[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
3 |
薛明德,吴强胜;对流换热条件下换热器管板的应力分析[J];核动力工程;1998年06期 |
4 |
卓震,张晶;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预应力技术[J];化工设备与管道;1996年01期 |
5 |
杨筑宁,鲍吉鹏;换热器设计几个问题的分析[J];现代机械;2004年05期 |
6 |
罗光华,冯莉;超限型换热器的制造[J];机电工程技术;2004年07期 |
7 |
汪凌云,李彦庆,唐春娟;薄管板换热器拉杆设计结构分析[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0年04期 |
8 |
许其星;铜镍合金换热器的制造及质量控制[J];石油化工建设;2005年01期 |
9 |
冷纪桐,吕洪,章姚辉,赵军;温度载荷对某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安全性能的影响[J];中国化工装备;2003年04期 |
10 |
石宇东,刘永玲;换热器的钎焊技术[J];河南科技;1999年12期 |
11 |
丁伯民;GB151和TEMA标准的主要区别——(设计和制造、检验部分)[J];化工设备与管道;1995年03期 |
12 |
包河山;;螺纹锁紧环换热器制造技术[J];一重技术;2009年06期 |
13 |
李克锦,汤群,阚五照;铝管与不锈钢管板的胀接[J];深冷技术;1978年03期 |
14 |
孙洪胜,尚德智,吴忠铃;特殊管箱式双壳程换热器的装配[J];一重技术;1998年02期 |
15 |
马永其,陈罕,李斯特;面向对象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有限元应力分析系统[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1年01期 |
16 |
曲桂英,刘长林;换热器管板的手工电弧堆焊及热处理[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01年03期 |
17 |
张雪峰
,侯青山
,何国栋;合成塔内部换热器的制造[J];压力容器;2003年03期 |
18 |
董雨海,邱雪松;薄管板换热器的结构讨论与实际应用[J];一重技术;2000年01期 |
19 |
陈道明;MIZ-27SI型涡流检测系统在尿素高压换热器检测中的应用[J];无损检测;2002年05期 |
20 |
王万斌;自动管板氩弧焊机在换热器生产上的应用[J];化工机械;200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