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键自组装模板辅助的梯形聚有机硅氧烷的合成
【摘要】:微观结构可控的梯形高分子是高分子科学、超分子化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和前沿。本论文以氢键为模板,利用超分子自组装的理论,合成了一系列高规整性的梯形聚有机硅氧烷。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用芳酰胺氢键自组装为模板合成了聚乙烯基倍半硅氧烷。并分离出了预胺解过程中对空气、水等都极其敏感的预偶联中间体的醇解产物,从而证明了对苯二甲酰乙醇胺在整个反应过程中确实起到了预期的预偶联作用。但是由于所选溶剂二甲基甲酰胺极性大且对苯二甲酰乙醇胺的结构存在问题使得生成聚乙烯基倍半硅氧烷有困难。所以通过改进所选模板剂的结构,仍然利用芳酰胺氢键自组装合成了有机桥基梯形聚乙烯基硅氧烷。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包括:~(29)Si-NMR,XRD,DSC,结果表明所得到的有机桥基梯形聚乙烯基硅氧烷具有较高规整性。
2.通过“逐步偶联聚合法”,合成了含氯丙基侧基的梯形聚倍半硅氧烷。~(29)Si-NMR,XRD,DSC表明合成的梯形聚倍半硅氧烷具有很好的梯形结构。该聚合物在非线性光学材料以及液晶显示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今后新型梯形高分子的合成及其功能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
|
|
|
1 |
;含有倍半硅氧烷蜡的舒适、抗迁移的着色化妆品组合物[J];有机硅氟资讯;2009年02期 |
2 |
胡春野,郭哲;聚二甲基硅氧烷—苯基倍半硅氧烷共聚物及其弹性体 Ⅱ共聚物流动性和硫化胶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J];弹性体;1997年02期 |
3 |
于同隐,鲍其鼐;双链聚苯基倍半硅氧烷的动态力学性质[J];高分子学报;1979年02期 |
4 |
胡春野,覃燕,袁长友;笼形八聚(三甲基硅氧基)倍半硅氧烷的合成[J];科学通报;1999年17期 |
5 |
张兴文,孙科军,胡立江,孙德智;环氧基倍半硅氧烷杂化膜的摩擦性能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5年02期 |
6 |
妙颖;张华;颜红侠;卢婷利;;氰酸酯-倍半硅氧烷杂化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9年02期 |
7 |
倪贵峰;赵军;刘礼华;薛花娟;刘晓亚;陈明清;倪才华;;含笼型倍半硅氧烷的无机/有机杂化物对环氧树脂的改性[J];涂料工业;2009年08期 |
8 |
王献彪;甲基取代笼形八聚倍半硅氧烷的制备及表征[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9 |
卢雪然,钟振林,陈远荫;聚-4,7—二硫杂-7-苯基庚基倍半硅氧烷铂、铑配位硅氢化催化剂的合成与性能[J];离子交换与吸附;1991年05期 |
10 |
曾铭;李树伟;邓嘉利;李小燕;赵可清;;槲皮素的共振光散射光谱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6年02期 |
11 |
杨云霞;杨媛;李奇;;对羟基苯甲酸六次甲基四胺加合物的晶体结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12 |
史达清;王海营;杨芳;李小跃;;芳酰基硫脲受体的合成及对阴离子识别研究[J];化学学报;2007年16期 |
13 |
孟祥华;施继成;童庆松;杨玉蓉;贾莉;;[Zn_2(C_7H_8O_6)_2(bipy)_2(H_2O)_2]·4H_2O手性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结构[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年06期 |
14 |
唐琴琼;文男庚;陈敏;;SiO_2/PVAc无机-有机复合微球的合成及其膜性能研究[J];高分子学报;2008年09期 |
15 |
郑传斌;王世行;李齐方;;八取代二茂铁的笼型八聚(二甲基硅氧基)倍半硅氧烷的合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
16 |
史达清;李燕;石春玲;王海营;;新型受体呋喃并[3',4':5,6]吡啶并[2,3-c]吡唑的合成及对阴离子的识别研究[J];化学学报;2009年07期 |
17 |
杨忠志;马艳伟;;应用ABEEM/MM模型研究甘氨酸与水的氢键作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
18 |
王可答;刘利军;唐黎明;;基于均苯三甲酸与4-羟基吡啶的超分子水凝胶[J];化学学报;2009年14期 |
19 |
李静;季长春;王作为;郑和根;;镉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与荧光性质[J];无机化学学报;2009年12期 |
20 |
陈大俊,李瑶君;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中的氢键作用──动态力学分析[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