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响应型聚膦腈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
目前用于制备葡萄糖响应型水凝胶的高分子主要是聚丙烯酰胺类和聚丙烯酸(酯)类,但是这些材料多是选择不同的单体进行均聚或共聚来调节和控制最终聚合物的性能,因此性能可调或可控范围较窄,难以满足各种药物释放的需要,达到药物治疗的最佳效果,而且多数材料的降解性能较差,使得他们的应用受到了限制,所以我们需要研制一种药物释放的新材料。
聚膦腈是由交替的氮、膦原子以交替的单键、双键构成主链,有机基团作为侧基的高分子。它的性能主要由侧链基团的特性决定,聚膦腈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低毒性使得它在控制药物释放、组织工程等生物医学领域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材料。
目前文献所报道的pH响应型聚膦腈水凝胶大多都是通过引入羧基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响应,而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响应的聚膦腈水凝胶的报道还很少见。因此,本论文的目的是在聚膦腈侧链上引入带有碱性基团的有机分子,制备在酸性条件下发生pH响应的可交联聚膦腈高分子,从而进一步制备出具有pH响应型的水凝胶。
本文先用BOC_2O对伯氨基进行保护后,然后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将其接枝到聚二氯膦腈上,最后用对其进行脱保护,成功制备出了一系列侧基带有伯氨基的单取代和混合取代的聚膦腈。并且同时本文对伯氨基的保护和脱保护进行了研究,发现用浓HCl/HBr混合酸对接有伯氨基保护物的聚膦腈处理6小时之后,可以成功的将BOC基团脱出,但是用强酸进行伯氨基脱保护的过程会造成聚膦腈主链的降解。
通过亲核取代反应,首次合成了二甘醇胺和烯丙醇共取代聚膦腈、二甘醇胺和烯丙胺共取代聚膦腈、二甘醇胺和甲氧基乙醇共取代聚膦腈,首次成功制备了HEMA/DMAEA共取代聚膦腈、烯丙基胺/DMAEA共取代聚膦腈、甲氧基乙醇/DMAEA共取代聚膦腈、甲氧基乙氧基乙醇/DMAEA共取代聚膦腈、DGA/DMAEA共取代聚膦腈,并用~1H-NMR、IR以及特性粘度对其进行了表征。在制备聚膦腈的亲核取代过程中,发现,亲核能力小,空间体积大的基团很难制得全取代聚合物,需加入体积小,活性大的小分子取代剩余的P-Cl键。HEMA在亲核取代及后处理过程中,酯键会发生水解,造成侧链上部分双键的丢失。侧基DMAEA会发生质子化,故在对产物进行后处理时,需用NaOH调节体系的pH值来对聚合物进行去质子化处理。
最后,对所制得的不同结构的聚膦腈根据其自身结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了交联凝胶化的研究。通过戊二醛交联法,对含有伯氨基的聚膦腈进行交联,发现DGA单取代聚膦腈由于其侧链氨基含量太多,制得的水凝胶交联密度太高,太脆不易成型。而DGA/DMAEA共取代聚膦腈N则可以通过戊二醛法交联成具有一定强度的凝胶。通过加入少量HEMA单体,在65℃下用AIBN引发,可以将侧基含有HEMA或烯丙基胺的聚膦腈交联成凝胶。通过含有部分未被取代的P-Cl键来交联得到了聚膦腈凝胶。这是一种新的聚膦腈凝胶的交联方法。并且通过改变不同的溶胀时间,凝胶的交联度,pH值,离子强度以及溶液中阴离子的价态对所制得的凝胶的溶胀行为进行了研究。
此外,本文还合成了丙氨酸乙酯和甘氨酸乙酯共取代聚膦腈(PAGP)。氨基酸脂取代聚膦腈是个非常好的生物医用材料。我们以PAGP为材料对聚膦腈微球的制备条件以及释药行为以及聚膦腈薄膜的皂化改性进行初步的研究。本实验采用双乳液法制得空心微球。使用该法制备微球时,影响微球表面形态,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因素主要有:溶剂挥发时的搅拌速率、乳化剂的选择和用量、固化时间的长短及温度等。而在用NaOH对薄膜的表面皂化改性的研究中,发现薄膜的皂化速度和程度与NaOH的浓度和处理时间都有很大的关系。经NaOH处理之后,薄膜的表面亲水性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本文中合成的聚膦腈水凝胶都是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响应的水凝胶,将葡萄糖氧化酶包埋在该pH响应性水凝胶中,可形成葡萄糖响应性水凝胶。该葡萄糖水凝胶可用于胰岛素药物释放体系,并依据病灶引起的葡萄糖浓度的变化进行自反馈,通过凝胶的溶胀与收缩调控药物释放的通道,从而达到胰岛素的智能释放。
|
|
|
|
1 |
罗光荣,陈淑华,况太华,姚永毅,赵华明;聚乙二醇催化下雌甾A环的亲核取代反应[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1期 |
2 |
来国桥;方奇;任晓莉;沈永嘉;;4,4’-二(氯甲基)联苯在乙腈/水中的水解反应[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
3 |
黄志镗;王葆仁;;氯甲基与γ-氯丙基三甲基硅烷的亲核取代反应[J];化学学报;1959年05期 |
4 |
陈庆云;朱士正;;全氟和多氟烷基磺酸的研究 Ⅹ.在亲核取代反应中全氟烷基3-氧杂全氟烷烃磺酸酯的唯一的硫-氧键断裂[J];化学学报;1983年11期 |
5 |
宋礼成,刘容刚,胡青眉,王积涛,刘小兰,缪方明;μ酰基铁硫配合物亲核取代反应的研究——若干三苯膦或三苯胂μ酰基铁硫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J];物理化学学报;1990年04期 |
6 |
刘庆彬;;组态混合模型及在亲核取代反应中的应用[J];化学通报;1991年03期 |
7 |
何兴涛;李菊仁;唐代华;罗群;;新型羧酸醚酯类香料化合物的合成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3年02期 |
8 |
沈柏川;烯丙式卤代烃在亲核取代反应中的活性[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
9 |
刘巧云;卓建立;席海涛;孙小强;;碱性介质中邻硝基芳香醚的醚键稳定性研究[J];广州化学;2005年04期 |
10 |
方方;吉爱国;汪美芳;;阿立哌唑的合成[J];合成化学;2007年05期 |
11 |
李恒;任天辉;钟庆华;郑飞璠;;新型蓝光材料ADN衍生物的合成及表征[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8年05期 |
12 |
何庆;王成云;姜钦杰;沈永嘉;;2,5-二甲氧基-4-氯硝基苯与硫化钠的反应[J];有机化学;2009年01期 |
13 |
刘英;徐兵;戴立益;;氢键活化的苯环上C-F键的亲核取代反应研究[J];合成化学;2009年04期 |
14 |
吴强;覃雯;覃慈;;1-甲基-1-苯乙基过氧化氢衍生物的合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
15 |
华美,白韬,李启民,管作武;对位取代硝基苯与苯乙腈的亲核取代反应[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5年02期 |
16 |
刘启波,吕光宏;芳腈的简便合成法[J];化学世界;1989年06期 |
17 |
金春雪;陈永魁;王玉炉;;一种新的有效的合成氢化偶氮苯类化合物的方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18 |
吕兆萍;李国华;杨红;;N-(6-氯-1-氧-3-吡啶甲基)邻苯二甲酰亚胺的合成[J];精细化工;2006年03期 |
19 |
陈晓婷;孙皓;唐旭东;王春颖;;含三苯基膦聚醚醚酮酮的结构与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7年05期 |
20 |
翟红;常瑜;相会明;宋广慧;;莫西沙星的合成[J];化工生产与技术;2007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