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聚(二羟基苯撑并吡啶双咪唑)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

俞科静  
【摘要】:聚(二羟基苯撑并吡啶双咪唑)(PIPD)作为新型刚性聚苯撑吡啶并二咪唑(Polypyridobisimidazole)系聚合物之一,由于其具有独特的氢键网状结构,表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耐热性能及阻燃性能,从而使它受到广泛的关注。迄今为止对PIPD聚合物的研究都集中在PIPD纤维上,而对PIPD聚合物的性能、形态及其应用研究尚未有报道。本论文在实验制得2,5-二羟基对苯二甲酸和2,3,5,6-四氨基吡啶单体的基础上,拓展了PIPD聚合物的合成改性及应用研究方面进行了多种工作。首先,通过加入少量的第三组分合成了PIPD聚合物纳米颗粒,并研究了PIPD纳米粒子的形态及与其耐热性能;其次,研究了PIPD聚合物对尼龙的结晶行为的影响;最后研究了PIPD纳米粒子对环氧树脂的增强增韧作用。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有: 1、采用高温溶液缩聚的方法,引入无机纳米材料(碳纳米管和纳米碳酸钙),以2,5-二羟基对苯二甲酸(DHTA)和2,3,5,6-四氨基吡啶(TAP)为单体进行原位聚合成得到尺寸均匀的PIPD聚合物纳米粒子(f-CNTs-PIPD和nano-CaCO_3-PIPD)。通过电镜观察了不同含量的第三组分和溶剂对PIPD纳米粒子的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发现随着f-CNTs含量的增加,f-CNTs-PIPD纳米粒子的直径逐渐变大;在溶剂甲基磺酸(MSA)的作用下,能得到粒径分布更加均一的纳米粒子。通过热失重和电子能谱的结果对无机纳米材料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酸处理后的碳纳米管(f-CNTs)和纳米碳酸钙(nano-CaCO_3)在聚合过程中起到一个成核剂的作用。 2、通过溶液共混的方法来制得了PIPD/尼龙6共混物和PIPD/尼龙66共混物。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偏光显微镜(PLM)和广角X射线衍射(XRD)研究了PIPD纳米粒子的加入对尼龙的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分析表明,PIPD的加入降低了尼龙的结晶温度和熔融温度,增大了尼龙球晶的尺寸。在PIPD/尼龙6共混物中PIPD纳米粒子的引入有利于尼龙6的α晶型的生长;而PIPD/尼龙66共混物的主要晶型为α晶型,PIPD的加入有利于尼龙66的α晶型的晶胞体积的增大,并且表现出有利于尼龙66晶体沿(100)面生长的趋势。 3、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得了PIPD/环氧树脂共混物,通过动态粘弹性测试(DMTA)、拉深性能测试、扫描电镜(SEM)研究了PIPD/环氧树脂的热学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当PIPD聚合物纳米粒子含量为0.7wt%时,PIPD/环氧树脂的拉伸强度提高了195%,拉伸模量提高66.13%,断裂伸长率提高了53.78%,PIPD纳米粒子的增韧增强的协同效应非常显著。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喻丽华;何林;闫建伟;;Al_2O_3和SiC纳米粒子改性酚醛树脂的热稳定性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2 喻丽华;何林;闫建伟;;纳米SiC改性酚醛树脂的热稳定性[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年03期
3 尹华;余鼎声;张师军;;纳米粒子改性PET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J];合成树脂及塑料;2009年05期
4 王路;;聚合物结晶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5 王孝军;李伟;杨杰;唐清华;;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结晶行为研究进展[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07年01期
6 涂婷;陈福林;岑兰;周彦豪;;硅橡胶的物理改性研究进展[J];弹性体;2010年02期
7 方征平,徐钰珍,许承威;纳米粒子对聚合物的改性机理[J];材料科学与工程;2003年02期
8 高超;史建公;张敏宏;赵桂良;刘志坚;石勤智;赵丽梅;杨万泰;;PET成核剂研究和应用进展[J];科技导报;2010年16期
9 方征平,汤宇烽,陈成国,乐启发,许承威;几种弹性体对HDPE共混改性的研究[J];合成橡胶工业;1992年05期
10 王志远;陈福林;张兴华;;国内PET改性研究的最新进展[J];聚酯工业;2006年03期
11 徐洋;周恩乐;钱保功;;丁二烯和异戊二烯无规共聚物的结晶行为[J];应用化学;1988年04期
12 李东明,漆宗能;UHMWPE/LDPE共混物的结晶行为与力学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1年03期
13 李文东,杨桂生;分子量及其分布对聚丙烯力学性能和结晶行为的影响[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6年01期
14 刘本刚;王向东;张玉霞;许国志;陈士宏;杜中杰;叶志殷;;线形聚丙烯/长链支化聚丙烯共混物的结晶行为研究[J];中国塑料;2006年06期
15 王铁军,杨昌正,戴庆平;苯乙烯-丙烯酸钠共聚物改性PET结晶行为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9年05期
16 彭国新;张如权;蒋枚薇;朱伟长;刘泽华;;超细铁黄在磁场作用下结晶行为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4期
17 李燕立,张大省,姜胶东;聚酯改性与改性聚酯[J];聚酯工业;1994年04期
18 李茗,付德刚,陆祖宏,刘举正;纳米粒子的表面化学修饰──吡啶修饰的CdS粒子[J];仪器仪表学报;1996年S1期
19 赵家森,渠冬梅;国产聚苯硫醚纤维拉伸结晶行为的研究[J];纺织学报;1997年03期
20 王正辉,萧翼之,苏育志;间规聚苯乙烯及其共聚物的热行为、结晶行为和微观结构[J];化学世界;199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卜源;池方丽;霍启升;;单胶束模板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合成与机理的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益春;刘玉学;吕友明;张吉英;申德振;钟国柱;范希武;孔祥;;Zn离子注入SiO_2薄膜后退火形成球型ZnO纳米粒子的结构和紫外发光[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3 郑亚萍;宁荣昌;李郁忠;;纳米粒子对环氧树脂性能的影响[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4 韩晓晶;黎广;王云伟;杨恒权;;SBA-16组装钯氮杂卡宾用于Suzuki反应:从分子配合物到纳米粒子[A];第七届全国催化剂制备科学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娄长春;石梦然;杨红;刘贻尧;;多功能硅纳米荧光粒子的制备、表征及应用[A];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杨菁;武莉;唐丽娜;朱振峰;孙洪范;宋存先;王彭延;曾勇;朱文玲;;提高载基因纳米粒子包埋率的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生物材料学术会议(CBMS-9)论文集[C];2002年
7 杨菁;宋存先;郎晓讴;;p27kip1基因纳米粒子在动物模型上的应用[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吴清洲;袁明永;;ZrO_2纳米粒子在BaSO_4沉淀过程中的应用研究[A];第四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9 王瑞娟;李敏;郑红梅;沈明;;Au@Ag纳米粒子的绿色合成及SERS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罗志辉;陈坤;吴宝林;原弘;陆冬莲;韩鹤友;;金银复合分子层纳米粒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科静;聚(二羟基苯撑并吡啶双咪唑)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2 王小明;直接甲酸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徐洪波;基于自组装单层纳米粒子构筑抗反射结构[D];吉林大学;2011年
4 贺永强;纳米生物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D];天津大学;2010年
5 王冠男;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及生物应用[D];吉林大学;2011年
6 罗晓刚;再生纤维素微球的制备、结构和功能[D];武汉大学;2010年
7 龙学颖;靶向生长抑素受体的磁共振分子探针的制备、表征及体外细胞实验[D];中南大学;2010年
8 成永强;利用滚环扩增和纳米粒子均相无标记检测核酸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9 程元荣;原位聚合法制备半导体纳米粒子/聚合物杂化光学材料[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张普;CO在贵金属电极表面吸附及氧化的电化学原位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莉;纳米Fe_3O_4表面磁性壳层制备及SiO_2包覆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2 张文星;具有磁性和光学特性的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及性质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3 吴霞;乳液技术可控制备银、聚苯乙烯纳米粒子及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郭雷;弱外磁场下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的制备及磁液稳定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季玉玄;水溶性纳米磁共振造影剂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吴铎;铜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面等离子共振特性[D];暨南大学;2010年
7 薛丽娜;二氧化硅荧光纳米pH传感器的研制及其在生物学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1年
8 姜项福;基于压电和电化学技术的细胞生物传感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徐晓文;基于DNA寡聚核酸链和纳米粒子体系对目标物的免标记比色测定[D];青岛科技大学;2010年
10 王华;硅藻土和纳米粒子混合填充牙体修复复合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科技处处长 毛军文;关于纳米粒子生物效应的系统专著:《纳米毒理学》[N];科技日报;2009年
2 刘霞;美研制出新型纳米粒子药物递送系统[N];科技日报;2009年
3 水吉;美发现新型纳米粒子药物递送系统[N];医药经济报;2009年
4 刘霞;新纳米粒子技术可有效攻击癌细胞[N];科技日报;2011年
5 常丽君;新技术能快速描绘“双面”纳米粒子属性[N];科技日报;2011年
6 余 名;纳米粒子 涂在脸上的危险[N];大众科技报;2004年
7 记者 葛进;日开发新型低成本荧光纳米粒子[N];科技日报;2008年
8 记者 刘霞;美用纳米粒子治疗药物上瘾[N];科技日报;2009年
9 记者 葛进 陈超;日开发出制造纳米粒子新方法[N];科技日报;2009年
10 记者 刘海英;纳米粒子回收再利用有新法[N];科技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