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催化剂表面结构的表征
【摘要】:
表面科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涉及广阔的领域。材料的表面所呈现出的和体相不同的结构特点对材料的性能有显著的影响。本工作选取了在表面科学研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三个体系——两种催化体系和一种负催化体系,建立了针对不同体系的表征方法,用这些方法对材料表面结构进行了表征,获得了一系列表面结构参数,进而构筑了结构与其性能之间的关系。
首先研究的是Ziegler-Natta催化体系。Ziegler-Natta催化体系发展至今已经五十多年,但是表征和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其原因是该催化体系复杂,活性中心在催化剂中所占的比例小,对水氧高度敏感,致使催化剂的表征非常困难,尤其是表面结构的表征更加困难。本工作针对Ziegler-Natta催化体系建立了由红外光谱、热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组成的系统表征方法.找到了避免空气中的水和氧影响表征结果的措施,制备了由一系列成份简单的配合物和模型催化剂组成的简化研究体系。通过表征并以DFT计算和分子几何构型理论为基础,研究了催化剂各组分在载体表面的相互作用,给电子体能够和MgCl2形成稳定配合物,并且能够配位在表面不饱和Mg上,造成表面Cl的缺失,促进了MgCl2晶格畸变;还发现在催化剂中给电子体和TiCl4分别配位在MgCl2的表面,但同时给电子体和TiCl4之间也存在着间接作用——给电子体会减弱MgCl2和TiCl4之间的配合,TiCl4则增强MgCl2和给电子体之间的配合;三种内给电子体EB、DBW和BMF在MgCl2表面配位形式不同,从分子几何构型的角度解释了这种差异的原因。本工作还探索了Ziegler-Natta催化体系的表征结果、表面结构和催化剂性能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提高催化体系的性能提供了依据。在前人提出的活性中心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活性中心模型,该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本文中的试验结果。
VOx-Ti02是一种负载型的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能够用于多个体系的氧化还原催化反应中。本工作建立了XPS、XRD、TPD等表征方法,对VOx-TiO2催化表面结构进行了研究,重点探讨了VOx的单层分散、VOx和TiO2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VOx在TiO2表面的存在形式。通过XPS测定,得出了VOx在TiO2颗粒表面覆盖层的厚度。XRD测定发现,VOx表面的单层阈值为1.7%。SIMS谱图显示,VOx在TiO2表面的存在形式为(VO2) nO2,并且表面存在VOx和TiO2的羟基化。对失活过程的研究表明,VOx-TiO2催化剂的高温失活原因是V进入了金红石TiO2的表面晶格中,而不再以VOx的形式存在。
催化作用的反面是负催化作用。虽然负催化作用的研究成果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缓蚀科学,但两者的研究在理论上往往起到互补作用。因此,本工作还研究了负催化作用,建立了由XPS、AFM、SEM和电化学手段组成的系统表征方法,对磷系负催化剂在碳钢表面形成的膜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测定了膜的组成、厚度、形貌,并用AFM观察了膜的形成过程,发现成膜过程中有机膦酸和Zn2-Ca2+、Fe2+发挥协同效应,形成难溶的螯合物,螯合物颗粒在碳钢表面不断沉淀,晶粒逐渐长大,最终形成对铁的腐蚀反应具有负催化作用的致密保护膜。该保护膜同时抑制腐蚀反应的阴极过程和阳极过程。XPS测定显示,碳钢表面保护膜的致密层厚度约为40nm。
本工作证明,表面表征技术在各种材料表面结构的研究中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特色,但对认识材料的结构及其与性能之间的关系都能发挥重要作用。表面结构的深入研究为今后新材料的制备以及材料性能的改善奠定了基础,最终将推动材料科学的进步。
|
|
|
|
1 |
周俊领;李秉毅;;酯类给电子体对球形聚乙烯催化剂活性的影响[J];石油化工;2016年05期 |
2 |
刘海涛;马晶;丁春敏;高明智;毛炳权;;1,3-二醇酯为内给电子体的丙烯聚合催化剂[J];石油化工;2006年02期 |
3 |
白雪,高明智,李天益;外给电子体对N催化剂丙烯聚合性能的影响[J];石油化工;2004年07期 |
4 |
王卫锋;张瑞;白鹏;杨敏;郝月梅;闫卫东;刘宾元;;酮/酯复配内给电子体催化剂的制备及其乙烯聚合评价[J];化工进展;2010年09期 |
5 |
高明智,刘海涛,杨菊秀,李天益,王国兴,王宏伟;1,3-二醚为内给电子体的丙烯聚合催化剂的研究[J];石油化工;2004年08期 |
6 |
刘志军;;乙丙橡胶钒系催化剂给电子体研究[J];石化技术;2017年04期 |
7 |
;最新专利文摘[J];石油化工;2015年06期 |
8 |
王军;陈建华;李现忠;刘海涛;高明智;;非邻苯二甲酸酯内给电子体聚丙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化学;2014年11期 |
9 |
孙赵娜;刘海涛;高明智;;以不同结构的2,4-戊二醇酯为内给电子体的催化剂的性能[J];石油化工;2010年11期 |
10 |
杜波;;外给电子体对气相聚乙烯催化剂作用的研究[J];化工管理;2015年26期 |
11 |
刘涛;李威莅;夏先知;毛炳权;;外给电子体对新型球形聚丙烯催化剂性能的影响[J];石油化工;2015年03期 |
12 |
曲广淼;王华;杨勇;;外给电子体的研究[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6年11期 |
13 |
胡建军;蔡晓霞;陈兴锋;马吉星;马晶;陈建华;;醚酯复合型内给电子体的合成及应用[J];石油化工;2016年07期 |
14 |
郑涛;黄河;张辽云;李磊;李化毅;;内给电子体对1-丁烯聚合的影响[J];石油化工;2017年06期 |
15 |
袁春海;李化毅;胡友良;;外给电子体对聚丙烯性能的影响[J];高分子通报;2009年10期 |
16 |
张宇婷;王益民;耿化梅;;聚丙烯中三种外给电子体的合成[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01期 |
17 |
方鹤;夏俊;杨建;严凌;;聚丙烯内外给电子体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世界石油工业;2019年03期 |
18 |
张宇婷;苏红;朱国强;王益民;耿化梅;;聚丙烯外给电子体的合成[J];化工管理;2020年28期 |
19 |
张军辉;张晓帆;;丙烯聚合催化剂外给电子体及复配的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2017年06期 |
20 |
燕丰;;中科院化学所开发出含有碳酸酯类外给电子体聚丙烯催化剂[J];橡塑技术与装备;2016年1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