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光掩模制备及有机材料表面微图案化研究
【摘要】:
材料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表面,诸如印刷、吸附、粘接、涂装、染色、防腐、微图案化等都要求材料有适当的表面性能。其中有机聚合物材料具有低成本、高透明、易加工、柔软、质轻、可回收、可降解等诸多优异性能更为引人关注。但由于其大分子基表面的化学惰性和疏水性导致亲水性、染色性、黏附性、生物相容性等表面功能化方面较差,从而限制了它们在一些领域的应用,因此对其表面进行改性进而功能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表面微图案化是功能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光刻技术因其具有准确、精细、高输出等优点一直是微图案化领域的主导技术,而光刻掩模(铬掩模)的制备更是其转移微图案中的关键步骤,但需要复杂的特殊设备、苛刻的实验条件、繁琐的工艺过程。这些技术壁垒限制了光刻掩模在非光刻领域中的应用。基于上述考虑,在充分研究现有的表面微图案化技术及光掩模制备的基础上,本论文首先采用打印技术在改性的有机/无机杂化膜表面打印设计的任意微米级图案、多色图案以及色阶图案,并以此代替光刻掩模,实现了在有机基材表面任意微图案的精确复制进而进行功能化修饰。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制备柔性紫外-可见光掩模技术,主要包括:(1)光掩模基材制备:通过受限光催化氧化(CPO)反应对透明聚合物膜或片材如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表面实施光感应羟基化改性形成亲水表面,再通过溶胶-凝胶法在该表面制备纳米厚度氧化硅(SiOx),得到全透明柔性有机/无机杂化(BOPP/SiOx和PET/SiOx)膜。(2)通过颜料型普通商用喷墨打印机(EPSON R800)在该基材表面直接打印,得到通过计算机设计的任意微米级表面图案。相关参数如墨水与基材的附着力由无机层(SiOx)来调节,挡光层(即墨水层)厚度(d=0.5μm-1.3μm)、透光性(波长λ<500nm的光全吸收)及线条宽度(w50μm)均可通过设计图案颜色深浅及设计线宽尺寸进行调控。相比于传统的铬掩模/金属掩模,这种打印的柔性光掩模制备技术简单快捷、成本低廉、轻薄柔韧。因此在各种形状的有机基材表面微图案化领域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2.针对聚合物材料表面改性及光化学反应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和前沿问题,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考虑,将这种打印的柔性紫外-可见光掩模应用于通过光反应修饰聚合物材料表面来证明所制备的光掩模使用性能及价值。利用本实验室已有的CPO反应,通过打印的柔性光掩模控制,对有机基材表面进行紫外光感应羟基化改性形成润湿性微图案表面,基于该表面,进一步在其上沉积制备了导电聚合物聚苯胺(PANI)、无机半导体材料氧化锌(ZnO)等微图案化构筑。利用光接枝技术,在各种有机薄膜(BOPP、PET)表面接枝功能性单体如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等制备各种接枝聚合物聚丙烯酸(PAA)、聚丙烯酰胺(PAM)微图案表面。利用打印光掩模自身柔韧性及超薄性特点,结合光反应在非平表面进行光接枝AA聚合制备PAA刷子微图案化曲面。
3.对不同夺氢型光引发剂异丙基硫杂蒽酮(ITX)和樟脑醌(CQ)的吸光特性,及其在不同有机基材BOPP和PET表面的引发机理、接枝方式(一步法、二步法)和接枝规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发现ITX可通过λ=200-300nm紫外光或λ=300-400nm的远紫外光在有机薄膜如BOPP、聚乙烯(PE)、PET等表面进行一步法或两步法光接枝烯类(AA,AM)等单体反应;CQ可通过λ=200-300nm的紫外光进行相似的接枝反应,同时,对于聚烯烃(BOPP、PE)膜表面,CQ可通过紫外光感应与其表面进行化学反应,然后在此表面进行可见光再引发接枝(AA、AM)聚合反应,对于PET膜,CQ还可通过λ=400-500nm的可见光一步法或两步法在胺化的PET膜表面进行光接枝(AA或AM)反应,并详细的探讨了其接枝规律。
4.利用不同颜色的墨水对光波透过的选择性,如一定厚度(d500nm)黑色墨水对λ<500nm的光都有优异的全吸收性,黄色墨水在λ=300-400nm左右的远紫外光有25%-30%的透过性,蓝色墨水则在λ=400-500nm左右可见光有55%-60%的透过性。首次提出了一种波长可控光掩模的制备技术,即首先在通过溶胶-凝胶法改性PET膜表面形成有机/无机杂化(PET/SiOx)膜,然后将设计好的三色图案(黑色、黄色和蓝色)打印到杂化膜表面制备出波长可控光掩模,通过前面提到的对应的不同夺氢型光引发剂(ITX和CQ)对光波吸收的选择性:ITX和CQ分别对λ=300-400nm和λ=400-500nm左右的光有一定的吸收,以及这两种光引发剂在相应光感应下均可进行两步法光接枝。因此通过波长可控光掩模控制,在胺化的PET膜表面进行双接枝(AA/AM)聚合制备双微图案化有机表面。相比于其它双图案化表面构筑除了该法更为简便外,所形成的双图案间距可调,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5.基于打印墨水颜色的深浅对全波段的紫外-可见光透过性弱强特性,首次提出了在有机/无机杂化(BOPP/SiOx、PET/SiOx)膜基材表面打印出一种能使透过的光强呈梯度变化的梯度光掩模技术,并通过此掩模控制,结合CPO反应,可在同一有机基材(BOPP、PE、PET)等表面制备出一种表面能呈梯度分布的梯度聚合物表面;结合表面受限光接枝聚合技术在同一有机基材表面接枝AA制备出接枝层厚度呈梯度分布的梯度接枝物(PAA)刷子表面;结合表面沉淀紫外光接枝聚合技术可在同一有机基材(BOPP、PE)等表面接枝单体(AM)形成接枝密度呈梯度分布的梯度接枝聚合物(PAM)表面,同时考察了各种反应条件(引发剂和单体浓度、光强、辐照时间)对接枝密度及表面形貌的影响。梯度聚合物表面由于其化学组成和结构呈梯度变化,这种特殊的表面在生物医学、微流体器件、细胞吸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
|
|
|
1 |
丁邦杰;;聚酯是窗薄膜的良好基材[J];砖瓦世界;1990年01期 |
2 |
王克智,王先进,李文川;真空镀铝膜生长过程的分形几何模型的研究[J];钢铁研究学报;1992年04期 |
3 |
赵秀萍;软包装材料的特性印刷适性处理(续)[J];印刷杂志;1996年04期 |
4 |
方振逵;等离子体聚合及其对聚烯烃表面性能的影响[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8年06期 |
5 |
赵忠,刘定权,李强勇,黄良甫;纳米颗粒薄膜的真空喷射沉积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1998年01期 |
6 |
朱圣龙,王福会,吴维畦;反应溅射动力学模型及应用的研究[J];中国表面工程;1998年02期 |
7 |
丁士进,张卫,王鹏飞,张剑云,刘志杰,王季陶;低介电常数含氟氧化硅薄膜的研究[J];功能材料;2000年05期 |
8 |
江涛,曾繁涤;自组装技术在分子水平上处理共轭高分子的应用[J];功能材料;2000年06期 |
9 |
张英侠,朱永法,邵珂,姚文清,叶小燕,曹立礼;钙钛矿型Gd_2CuO_4复合氧化物薄膜的制备[J];化学学报;2000年06期 |
10 |
施立群,周筑颖,赵国庆;Ti-Mo合金薄膜的储氢特性和抗氢脆能力[J];金属学报;2000年05期 |
11 |
宣兆龙,易建政;地面军事目标伪装材料的研究进展[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0年02期 |
12 |
李异凡;LLDPE产品吹膜时晶点问题的探讨[J];石化技术与应用;2000年04期 |
13 |
方国家,王汉忠,木昌洪,吉向东,刘祖黎;WO_3-SnO_2薄膜的溶胶-凝胶制备及其气敏特性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14 |
黄妙良,伴隆幸,大矢丰,高桥康隆;溶胶-凝胶法制备金属铂高分散的二氧化钛薄膜[J];催化学报;2001年01期 |
15 |
卢立柱,赁泓巍,谢慧琴;用电泳沉积-电沉积联合法制备二氧化锆(YSZ)薄膜[J];材料研究学报;2001年05期 |
16 |
杨绍利,徐楚韶,胡再勇,陈光碧;V_2O_5薄膜的导电特性研究[J];钢铁钒钛;2001年04期 |
17 |
雷勇,刘宇锋,江璐霞,傅强;聚酰亚胺/蒙脱土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J];绝缘材料;2001年01期 |
18 |
王学进,费允杰,熊艳云,聂玉昕,冯克安;钒氧化物薄膜的拉曼散射[J];光散射学报;2001年04期 |
19 |
李忠东,郑建龙,张宁,鞠国良,张胜光;加工性──热塑性聚氨酯薄膜开发的关键[J];化工新型材料;2001年03期 |
20 |
徐庆元,熊国刚,肖李鹏;化学气相沉积过程各参数对沉积速度和薄膜晶体组织结构的影响[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1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