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雕塑空间对比研究
【摘要】:
一件完整的雕塑作品,除了作品本身所占的三维空间和作品所承担的艺术理想之外,作品在塑造的时候依赖雕塑家对空间的认识和把握能力,在解读的时候依赖观众,不同观众以个人意识解读出不同的作品涵义,辅助完成了雕塑的二次创造,从而赋予了雕塑“艺术”的意义。中西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致使形成不同的雕塑风格,西方文化传统肯定人的力量,注重科学实践,雕塑造型追求真实、酷肖;中国雕塑受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精神的影响,雕塑造型求“神似”讲“气韵”,追求雕塑主体与外在空间环境的呼应。
中西方雕塑空间的对比研究一直是雕塑家们努力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的雕塑空间是一个广义的空间概念,分为:雕塑的可知空间、雕塑的可视空间、雕塑的可感空间三部分。在雕塑的可知空间里着重分析中西不同的历史、文化、思想对于两国雕塑家艺术思维的影响,以及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在雕塑的可视空间内,分析中西雕塑的可见形式和表现技法;在雕塑的可感空间里,分析由中西不同文化和审美理想造就的雕塑形态。以及在对比“可知”、“可视”、“可感”空间之后的目的:观者既能和雕塑家产生情感的共鸣,又能在共鸣之后衍生新的艺术思维,完成雕塑艺术二次创造,达到艺术的升华。雕塑家则在中西雕塑的“可视”、“可知”、“可感”空间对比之后,明晰中西雕塑的差异,理清思路,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雕塑。
雕塑是个空间的艺术,雕塑创作前的可知空间、雕塑完成后的可视空间、雕塑被解读时的可感空间,三者合而为一,雕塑才有意义;雕塑还是个发展的空间艺术,新世纪、新空间、新思维、新发展,知差别而后作,雕塑才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