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光栅调控金属薄板亚波长周期性孔阵列的超强透射现象
【摘要】:周期性结构的金属薄膜中光的超强透射现象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能够为纳米尺度对光实现控制打开新的局面,并且可以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光集成和传感技术。
本论文主要研究亚波长金属薄膜孔阵列的超强透射现象和布拉格光栅结构对其的调控作用。对于这种超强透射的物理机制,众说纷纭,结论趋向于两种,其一是由于周期性孔阵列激起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Surface Plasmons Resonance)耦合作用,令一种说法是由于单个小孔形成的波导共振腔产生透射峰。实验表明,这两种机理产生的透射峰是各自独立的,本文利用布拉格光栅结构的阻带内高反射率的特性,将两种原因产生的透射峰有效调控,进而更有利于对超强透射物理机制的研究和分析。
时域有限差分方法(FDTD)在电磁场数值模拟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注意。它直接在时域求解离散化了的麦克斯韦方程组,能模拟任意几何形状的结构;它的另外一个优点是可以通过输入脉冲得到脉冲响应进行傅立叶变换,一次计算出包含很大频率范围的结果。
本文采用FDTD方法,在三维直角坐标系下,以10m为网格大小,PML(完全匹配层)为吸收边界条件,以时间逐步推进的方式引入入射波,对周期性孔阵列金属薄膜以及布拉格调控光栅组合结构所得到的场分量进行了模拟计算,比较透射率得出最佳结论。
|
|
|
|
1 |
杨建良,黄德修;光纤布拉格光栅的制作与应用[J];应用光学;1997年02期 |
2 |
张伟刚,开桂云,赵启大,袁树忠,董孝义;新型光纤布拉格光栅温度自动补偿传感研究[J];光学学报;2002年08期 |
3 |
傅恩生;用腔内布拉格光栅改善激光源的空间光束质量[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3年12期 |
4 |
付晓梅,于晋龙,李恩邦,朱德鹏,李亚男,戴居丰,杨恩泽;利用布拉格光栅阵列实现二维光码分多址的研究[J];光学学报;2004年07期 |
5 |
裴丽,谢增华,宁提纲,李唐军,简水生;光致折变布拉格光栅实验研究[J];光学技术;2000年04期 |
6 |
王燕,胡菊菊,叶志清;基于啁啾Moire光纤布拉格光栅的波分复用/解复用器件的理论分析(英文)[J];江西科学;2005年01期 |
7 |
鄂英子;;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及应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
8 |
陈琦;;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原理与应用[J];科技信息;2011年19期 |
9 |
;由环形布拉格光栅构成的微齿轮激光器[J];光电子技术与信息;2002年06期 |
10 |
宋静;郑致刚;刘永刚;李静;宣丽;;含氟单体材料对全息聚合物分散液晶Bragg光栅电光特性的影响[J];液晶与显示;2006年05期 |
11 |
朱松林,章献民,池灏,陈抗生;用统一耦合模理论分析含布拉格光栅的对称光纤耦合器的传输特性[J];光学学报;2001年08期 |
12 |
陈吉安,张晓晶,武湛君,张博明;探测氢气泄漏的布拉格光栅型传感器[J];光学技术;2005年05期 |
13 |
赵洪贤;刘统玉;韩晓华;霍佃恒;韩秀甫;董欣;孟令华;黄絮萍;;光纤光栅温度仪的研制[J];山东科学;2006年03期 |
14 |
武志刚;张伟刚;王志;开桂云;袁树中;董孝义;宇高胜之;和田恭雄;;用电子束曝光方法在优化设计的绝缘体上硅脊状波导上实现布拉格光栅的制作和评价(英文)[J];半导体学报;2006年08期 |
15 |
倪行洁;赵勇;杨剑;梁辉;;光纤水声传感技术[J];计量技术;2006年12期 |
16 |
陈罗湘;;光子晶体光纤在光纤传感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09期 |
17 |
张海燕;孙修立;石志东;陈娜;肖悦娱;;光纤布拉格传感器兰姆波检测的反射谱分析[J];声学技术;2009年05期 |
18 |
焦雄;;光纤传感器在延长油田的应用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19 |
刘汉平;王健刚;赵圣之;陈冰泉;;光纤布拉格光栅的耦合模理论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06年04期 |
20 |
贾维国;史培明;杨性愉;张俊萍;樊国梁;;高斯变迹布拉格光纤光栅中的调制不稳定性[J];物理学报;2007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