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晶体光纤特性及其应用的研究
【摘要】:光子晶体光纤(Photonic Crystal Fiber, PCF)包层区域中以波长量级周期性或准周期性分布的空气孔使其具有传统光纤所无法比拟的特性。作为新一代优异的光学介质,它在非线性光学、光纤通信、全光器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从理论和实验上深入研究了PCF的色散、带隙和非线性特性,并开展了相关的应用研究。主要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
第一、提出包层环等效的有效折射率法(Cladding-Ring-Equivalent Effective Index Method, CREEIM),建立了相应的数学分析模型,并利用其分析了两包层和三包层结构PCF的色散、模式截止和非线性特性。数值仿真及与其它方法进行对比表明,此方法不仅能够准确地分析多包层PCF,而且由于不需要考虑包层区域中每个空气孔附近复杂的电磁场分布和边界条件,计算时间能被极大地缩短。这对快速而准确地设计和分析复杂多包层结构PCF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第二、在深入研究混合包层的双层芯PCF (Dual-Concentric-Core PCF, DCCPCF)中完全的模式耦合特性的基础上,设计了1.55μm波段的极大负色散光纤,其不仅可以对光纤链路中的色散和色散斜率进行同时补偿,而且能够有效地抑制由非线性效应引起的脉冲劣化。应用耦合模理论,详细地推导了内芯基模与外芯缺陷模的等效传输常数。通过将两种模式的等效传输常数的实部和虚部进行对比,可以容易地判断出完全的模式耦合是否发生。这对实际设计中准确地预测此种DCCPCF的色散和模式特性具有指导作用。
第三、理论和实验研究了带间隙孔的空芯PCF(Hollow-Core Photonic Crystal Fiber, HC-PCF)从近红外至可见光波段的带隙和模式特性,深入分析了石英间隙节点对带隙位置的显著影响,揭示了第一布里渊区中倒格矢空间的不同对称点对带隙上、下边界的形成具有的关键作用。实验结果很好地验证了模拟结果。设计了工作在近红外波段的一种反共振引导型PCF(Anti-resonance Guiding Photonic Crystal Fiber, ARG-PCF)。通过对其带隙和模式特性的分析,充分展示了包层结构尤其是高折射率柱对带隙的形成和模式的存在形式具有的重要影响。基于等效平面波导理论,推导了此种ARG-PCF中导模的截止方程,并分析了模式的共振和反共振波特性。这些成果为进一步开展光子带隙型PCF器件的应用研究提供了依据。
第四、利用所设计的三种高非线性PCF的基模和二阶模,实验上实现了波长可调节的高效反斯托克斯信号转换。在第二种PCF中,当500 mW的短脉冲在靠近基模零色散波长的正常色散区泵浦时,获得了22.6:1的输出信号与残余泵浦光功率之比和46%的信号转换效率,这是当前利用基模实现短波段频率变换的最大比率和最高转换效率。通过对实验过程的分析,充分展示了所涉及的一系列非线性光学效应。而且,系统地研究了泵浦脉冲的工作波长和功率对信号转换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超快光子学中新型光器件的发展和应用。
第五、基于中心抽真空法制备的带中心孔的PCF,实验产生了470至805 nm范围内的平坦超连续谱(Supercontinuum, SC)。在585 nm和590 nm处,对应的输出最大和最小归一化强度分别为0.9915和0.9845,相对波动仅为0.0071。高峰值功率的泵浦短脉冲工作在靠近光纤基模零色散波长的反常色散区,全面展示了SC产生过程中导致频谱展宽的三个非线性阶段。这能为可见光通信系统提供性能良好的宽带光源。
第六、使用100 fs的短脉冲在靠近高非线性PCF基模零色散波长的反常色散区泵浦,基于红移至2000 nm后的拉曼孤子,在可见光波段产生了高效和宽带的切伦科夫辐射(Cherenkov Radiation, CR)。所得到的31%转换效率和54 nm带宽为当前使用100 fs的短脉冲获得的最高转换效率和最大带宽。这为短波段信号源的获取提供了有效途径。
|
|
|
|
1 |
娄淑琴,王智,任国斌,简水生;有中心缺陷孔的椭圆孔光子晶体光纤传输特性研究[J];光学学报;2004年09期 |
2 |
于永芹,阮双琛,杜晨林,姚建铨;飞秒脉冲泵浦光子晶体光纤产生1.3μm区域的光谱展宽(英文)[J];光子学报;2005年04期 |
3 |
刘博文;胡明列;宋有建;柴路;王清月;;高功率掺镱大模面积光子晶体光纤飞秒激光放大器的实验研究[J];中国激光;2008年03期 |
4 |
任国斌,王智,娄淑琴,简水生;椭圆孔光子晶体光纤的本地正交函数模型[J];物理学报;2004年02期 |
5 |
张德生,董孝义,张伟刚,王志;用阶跃有效折射率模型研究光子晶体光纤色散特性[J];物理学报;2005年03期 |
6 |
王松红;;光子晶体光纤的研究现状及其在光纤通信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年16期 |
7 |
李曙光,刘晓东,侯蓝田;光子晶体光纤进展及其应用[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1年06期 |
8 |
陈鹤鸣,魏贤虎,张敏锋;光子晶体光纤的模式分析与色散估算[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
9 |
刘思敏,陈晓虎,汪大云,郭儒;光子晶体光纤和波导[J];物理;2001年11期 |
10 |
张军,魏志义,王兆华,赵玲慧,邱阳,聂玉昕,沈乃,张杰;利用光子晶体光纤产生超连续飞秒激光光谱[J];光学学报;2003年04期 |
11 |
王清月,栗岩锋,胡明列,柴路;光子晶体光纤非线性特性的研究[J];物理;2005年01期 |
12 |
;纤维光学 其他[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5年05期 |
13 |
;纤维光学 光纤及其传输理论[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6年04期 |
14 |
;纤维光学 光纤及其传输理论[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7年06期 |
15 |
;光纤及其传输理论[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8年02期 |
16 |
李曙光,刘晓东,侯蓝田;光子晶体光纤的导波模式与色散特性[J];物理学报;2003年11期 |
17 |
李曙光,刘晓东,侯蓝田;接近于零色散的色散平坦光子晶体光纤的数值模拟与分析[J];中国激光;2004年06期 |
18 |
栗岩锋,王清月,胡明列;光子晶体光纤的矢量有效折射率分析方法[J];中国激光;2004年11期 |
19 |
崔乃迪;梁静秋;梁中翥;周健伟;寇婕婷;王维彪;;光子晶体及二维光子晶体波导[J];光机电信息;2009年10期 |
20 |
李曙光,刘晓东,侯蓝田;光子晶体光纤色散补偿特性的数值研究[J];物理学报;2004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