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大气传输特性仿真研究
【摘要】:随着紫外技术的发展,紫外通信、紫外制导以及紫外预警等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经成为了最具军事意义的研究热点之一。对高空及中层大气紫外辐射传输特性的仿真研究,是推动以上诸多相关技术应用的关键所在。由于30km至80km范围大气与近地大气中天气状况以及微粒分布情况等有着巨大的差异,紫外光在这一范围内传输特性的模拟研究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
本论文从大气光传输基本理论出发,利用Mie散射理论,研究了大气中各种微粒对紫外波段光的散射特性,并根据30km至80km大气的天气与微粒谱密度分布情况,计算了该范围内大气的微粒消光系数等参数,计算结果与已有文献资料值吻合较好。
本论文采用离散坐标法建立了30km至80km大气的紫外光传输模型。利用16流光初步算出了一束直射入射光由30km入射时,在该范围大气内造成的漫射辐射光亮度分布情况。最后,利用MODTRAN软件,模拟计算出了30km至80km大气的透过率与太阳漫射辐射情况,与本论文程序运行结果吻合良好。
|
|
|
|
1 |
王炜,方宗义;大气模式差异对沙尘暴模拟结果的影响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4年01期 |
2 |
徐冰冰;陈忠林;齐飞;杨磊;;紫外光降解水中亚硝基二乙胺[J];科学通报;2008年11期 |
3 |
袁建强,孙照渤,章基嘉,陈葆德;水平扩散对东西风带模拟的改进[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1年S1期 |
4 |
姜达雍,杨梅玉,刘屹岷,罗艳;气候研究第二个分目的的数值模拟研究[J];计算物理;1992年S2期 |
5 |
廖洞贤,朱艳秋;论大气模式的垂直离散(I)──存在问题、资料处理、坐标和基函数的选择[J];气象学报;1996年05期 |
6 |
王绍武,朱锦红;大气模式比较计划(AMIP)[J];应用气象学报;1997年S1期 |
7 |
郭准;吴春强;周天军;吴统文;;LASG/IAP和BCC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的云辐射强迫之比较[J];大气科学;2011年04期 |
8 |
吴丰,梁振梅,罗福山;激光雷达变脉宽模拟与探测数据的分析[J];空间科学学报;1995年01期 |
9 |
高艳红;程国栋;尚伦宇;刘伟;;耦合冻土方案的大气模式对祁连山区春季土壤状况的模拟[J];冰川冻土;2007年01期 |
10 |
杨传国;林朝晖;郝振纯;余钟波;刘少峰;;大气水文模式耦合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7年08期 |
11 |
聂建华;张黎明;陈洪耀;;大气模式与气溶胶模型对辐射传输计算的影响[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0年05期 |
12 |
陈耀武;;对高层大气模式的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63年01期 |
13 |
张强;简评陆面过程模式[J];气象科学;1998年03期 |
14 |
陈秀红;魏合理;;基于中国典型地区大气模式的红外透过率变化特征[J];激光与红外;2008年11期 |
15 |
郑义军,龚平,谭荣清,唐志平,柯常军,蔡建,万重怡,胡晓军,于延宁,刘世明,吴谨,郑光,周锦文,吕岩;大气模式激光推进耦合系数的实验研究[J];中国激光;2005年07期 |
16 |
洪钟祥,周乐义,沈剑青,赵德山,韩应建,周舟,汤大纲,姜振远;气溶胶粒子干沉降速度的测量[J];大气科学;1987年02期 |
17 |
施文全;杨红;;对流层低层晴空大气气溶胶粒子的观测分布[J];新疆气象;1993年04期 |
18 |
颜鹏;张养梅;杨东贞;汤洁;于晓岚;程红兵;俞向明;;2003年夏季临安地区大气气溶胶离子成分的尺度分布特征[J];气象学报;2005年06期 |
19 |
周留柱;朱元;郭晓勇;赵文武;郑海洋;顾学军;方黎;张为俊;;用在线添加基质法检测气溶胶粒子[J];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06年02期 |
20 |
庞之浩;;监测地球气候的云卫星[J];百科知识;2006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