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光纤光电子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近年来高速发展的光纤光电子技术已成为21世纪重要的高新技术,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重视。多种功能的光纤光电子器件和光子系统已经在科学研究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高速信息网、传感网和新型光源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光纤光电子领域,提高器件性能,发展新技术,以及实现光纤光电子系统智能化是适应现代光学工程发展必然的趋势。光纤滤波技术、光纤激光技术以及波长检测技术在光纤光电子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这几类关键技术开展了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并在这几类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完成了智能可调谐环形腔掺铒光纤激光器(Erbium-doped Fiber Ring Laser, EDFRL)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如下:
第一,利用耦合模理论对光纤Bragg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 FBG)的反射谱特性进行了理论探讨和仿真分析,得到FBG反射谱线宽与栅区长度以及“交流”耦合系数的关系。理论分析FBG在轴向应力下发生反射波长偏移的特性后,设计了一种应力可调谐FBG滤波器的封装结构,经实验测试其可调谐范围16nm。提出了一种具有非对称反射谱特性的非线性啁啾FBG (Nonlinear Chirped FBG),建立这种FBG的里卡提方程(Riccati Equation)模型,利用四阶Runge-Kutta法对其反射谱特性进行了数值分析,并给出了非线性啁啾FBG的相位调制函数与变迹函数的具体形式,定义了光谱包络线斜率参数(Spectrum Envelope Slope)用于描述其非对称特性的程度,在这种光纤光栅非对称反射谱特性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窄带透射式可调谐光纤光栅滤波技术,探讨了这种新型滤波技术的滤波特点。
第二,在理论分析EDFRL的输出功率、斜率效率(Slope Efficiency)、阈值功率、激光线宽等输出特性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具有高稳定输出、窄线宽、高调谐分辨率的单纵模输出可调谐EDFRL系统。该EDFRL采用环形腔设计以抑制空间烧孔(Spatial Hole Burning, SHB)效应,采用高掺杂掺铒光纤(Erbium-doped Fiber, EDF)为增益介质,获得了单纵模输出激光的3dB线宽仅为12pm,斜率效率为17.95%,在使用低掺杂EDF时分别为17pmm和14.68%。使用可调谐FBG滤波器为选频元件,应用256细分的42步进电机作为滤波器的精细调谐机构,获得了激光器的平均调谐分辨率达到1.41pm/pulse,实现输出符合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标准波长间隔为50GHz的密集波分复用(Den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DWDM)系统适用波长。
第三,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分析了具有短半波振荡周期的光纤熔锥型波分复用器(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WDM)的分光耦合比特性,根据实验结果得出WDM对比度参数R(λ)(WDM两臂输出耦合比之差)与波长变化的拟合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应用光纤隔离器(Isolator, ISO).1525/1575nm为复用波长的WDM和两个InGaAs光探测器等,同可调谐EDFRL的控制系统相结合,设计完成了针对单纵模窄线宽输出EDFRL系统的波长检测器。通过串口建立计算机与波长检测器的通信,设计上位机软件实现波长检测器的波长数据接收。在实验完成对波长检测器的波长定标后,波长检测器对EDFRL单纵模激光的理论波长分辨率为1.72pm-5.28pm,在波长1554.452nm处实测单次检测精度为±95pm。
第四,提出在EDFRL环形腔内提取部分光信号,以基于WDM的波长检测器为检测元件,建立反馈信号回路,设计了可调谐EDFRL的闭环控制系统。提出以对比度参数R(λ)为标准对波长设定值与波长输出值进行比较,根据二者差值对系统输出波长进行补偿的控制算法。以MSP430芯片(Texas Instruments)为主控,以前后台模式为软件控制系统架构,实现了可调谐EDFRL的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相结合的智能控制系统。最后,完成了具备智能调谐输出、波长跟踪、波长微调、零点校准等多种功能的智能可调谐EDFRL系统的原型机。
|
|
|
|
1 |
盛秋琴,董孝义,吕可诚,刘志国,开桂云,葛春风,杨秀峰,赵东晖,施可彬,刘伟伟;窄线宽单偏振全光纤激光器[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
2 |
钱景仁,陈铭,俞本立;有源环形腔滤波器[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
3 |
彭洪尚,宋宏伟,陈宝玖,王绩伟,吕少哲,孔祥贵,李殿超;变温下Y_2O_3∶Eu~(3+)纳米晶的荧光光谱和动力学过程[J];物理学报;2002年12期 |
4 |
吴卓亮;赵尚弘;楚兴春;李琳;占生宝;;基于闪耀光栅的可调谐Er~(3+)/Yb~(3+)共掺光纤激光器[J];中国激光;2009年06期 |
5 |
肖连团,赵延霆,李昌勇,贾锁堂,周国生;超薄原子蒸汽的透射与反射光谱[J];量子光学学报;2001年01期 |
6 |
张银阁;王鸣;周俊萍;;自混合干涉对分布反馈激光器线宽的影响[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
7 |
樊锡君,肖健,田淑芬;开放系统相位涨落对布居差和激光性质的影响(英文)[J];光电子.激光;2002年01期 |
8 |
程光华,于连君,王屹山,刘青,赵卫,陈国夫;高效全固化紫外四倍频激光器的研究[J];光学学报;2003年03期 |
9 |
于连君,程光华,王屹山,董淑福,赵卫,陈国夫;双折射滤光片消除激光热致双折射的研究[J];光子学报;2004年07期 |
10 |
王丽,黄骝,张大伟;光参量发生放大器中信号光线宽的理论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
11 |
聂劲松,张为俊,杨顒,王沛,程平,邵杰,葛传文,胡欢陵;非标准情况下衰荡光谱的理论分析[J];量子电子学报;2001年03期 |
12 |
程光华,王屹山,于连君,赵卫,陈国夫;布氏角放置的双折射滤光片在腔内倍频中的作用[J];光学学报;2004年02期 |
13 |
方达伟;张艺;李晨霞;Manzaneda C;李波;;DBR几何特性对其反射率和DBR激光器线宽的影响(英文)[J];半导体学报;2005年12期 |
14 |
苏宙平;赵艳莉;楼祺洪;周军;;窄线宽、高光束质量的外腔双反馈激光二极管阵列(英文)[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0年10期 |
15 |
刘四平;张玉驰;张鹏飞;李刚;王军民;张天才;;减反膜外腔半导体激光器特性的研究[J];物理学报;2009年01期 |
16 |
熊锦,胡响明,彭金生;V型无反转激光的非绝热线宽[J];量子电子学报;2001年02期 |
17 |
刘衍芳;潘海斌;徐法强;;NSRL光电子能谱站控制系统的改造[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7年Z1期 |
18 |
俞本立,钱景仁,罗家童,孙志培,曹卓良;注入锁定光纤环形腔激光器实验研究[J];量子电子学报;2001年06期 |
19 |
田淑芬,张郡亮,张恩宜,樊锡君;开放的梯型系统中相位涨落的影响(英文)[J];光电子.激光;2002年07期 |
20 |
赵同刚;任建华;赵荣华;林金桐;;外腔长度对FBG-ECL输出特性的影响[J];半导体光电;200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