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过渡金属化合物-介孔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
【摘要】:电解水制氢、燃料电池、可充电金属-空气电池等新型电化学能量存储与转化技术中都涉及氧电极的反应,如氧还原反应(ORR)和氧析出反应(OER),受限于反应过程的动力学因素,常常出现过电位大、循环稳定性差等问题,影响能量转化效率。目前普遍使用的氧电极催化材料多以贵金属为原料,成本较高,且催化性能单一,不能同时满足充放电需求,成为电化学储能设备发展的瓶颈。介孔碳的生产成本低,其介孔结构可以促进化学反应的传质过程,碳网格稳定性强,电子结构可以通过多种元素掺杂调控,具有成为催化剂的潜力。过渡金属硒化物、磷硫化合物等层状晶体具有活跃的3d电子,常具有较高的氧化还原活性,特别是在剥离成二维结构后比表面积增大,面内电子传输便利,暴露出丰富的边缘和活性表面。本文采用液相剥离的方法制得过渡金属硒化物、磷硫化合物的二维纳米片并将其与介孔碳复合得到新型氧电极催化剂。二维纳米片与碳基底的协同效应促进了电子的传输,产生了丰富的活性位点,促进了催化反应中间产物的吸附、脱附过程,从而增强了介孔碳的双效催化性能,介孔碳的支撑与保护避免了二维纳米片的破坏或团聚,维持了催化作用的稳定性。从硒化物系列材料中选出的CoSe@NMC在经历5000圈CV循环后,仍具有优秀的起峰电位(1.52V,OER)和半波电位(0.90V,ORR)。过渡金属磷硫化合物中的NiPS3@NMC展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OER起峰电位1.48 V,ORR半波电位0.90 V),证明了过渡金属化合物二维纳米片与介孔碳复合后的卓越双效催化特性,为电极材料催化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
|
|
|
1 |
段嗣斌;成明;王荣明;;多孔过渡金属化合物纳米材料研究进展[J];金属功能材料;2018年06期 |
2 |
;配体化合物、过渡金属化合物和包含其催化剂组合物[J];齐鲁石油化工;2019年02期 |
3 |
梁业广;d轨道分裂和过渡金属化合物性质的研究[J];广西物理;2002年01期 |
4 |
刘汉钦;过渡金属化合物的核磁共振[J];波谱学杂志;1995年05期 |
5 |
;过渡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物理性质研究取得重要进展[J];稀土信息;2008年07期 |
6 |
王荣珍;刘燕燕;陈帅良;王东旭;马明亮;;过渡金属化合物阻燃聚氨酯弹性体研究进展[J];聚氨酯工业;2021年05期 |
7 |
;中国专利[J];合成树脂及塑料;2013年04期 |
8 |
;金属与导电材料[J];电子科技文摘;1999年09期 |
9 |
陈树建;张欣豪;林振阳;吴云东;薛子陵;;d~0过渡金属化合物对氧气反应性:合成和反应机理研究[J];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9年11期 |
10 |
沈伊民,李伯符,孙家钟;过渡金属化合物能谱的理论计算[J];物理化学学报;1991年04期 |
11 |
王志中,李向东;过渡金属化合物的CNDO计算(Ⅰ)——某些络离子与原子簇的电子结构[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1年01期 |
12 |
杨艺;傅瑜;宋海珍;马奔原;张萍;冷玉敏;何俊宝;;层状过渡金属化合物CaMn_2Bi_2的物理性质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01期 |
13 |
张金超,韩勤业,龚钰秋;贵金属和过渡金属化合物在癌症化学疗法中的应用[J];邯郸医专学报;1997年01期 |
14 |
李学奎,沈伊民,李伯符,孙家锺;正八面体过渡金属化合物能谱计算的程序设计[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2年03期 |
15 |
张志东,赵彤;双亚点阵系统磁性理论研究与稀土过渡金属化合物磁性的有关进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S1期 |
16 |
沈伊民,李伯符,孙家钟;正八面体过渡金属化合物能谱的理论计算Ⅱ.[J];无机化学学报;1992年02期 |
17 |
王嘉骏;张昭;丁佳;钟澄;邓意达;韩晓鹏;胡文彬;;微纳结构过渡金属化合物能源转化电催化剂研究进展(英文)[J];Science China Materials;2021年01期 |
18 |
王志中;沈尔忠;郭纯孝;;过渡金属化合物的CNDO计算IV——络合物M(CO)_4~(n-)和 M(N_2)_4~(n-)的电子结构[J];分子科学与化学研究;198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