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电磁学和并行算法解决生物电磁学关键技术的研究
【摘要】:
生物电磁学(bioelectromagnetics)是研究生物体内和生物体间电磁现象的一门新兴学科。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电磁环境的复杂度的提高,电磁辐射产生的生物效应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由于生物体的高度复杂性,科学技术界往往针对一个问题采用多种方法研究,采用计算机模拟是公认的必须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可以模拟生命体在自然状态下的过程,这是其他方法所无法取代的。近些年来计算生物学技术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关键技术,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正逐步升温。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北邮创新基金项目的支持下,本文研究了计算电磁学和并行算法在生物电磁学仿真中的应用,特别是研究了人体天线设计和最为重要的阻抗方法和时域有限差分法。这些工作包括仿真了高压输电线、经颅磁刺激对人体内的感应电流密度分布,分析了蓝牙通信系统在人体内产生的比吸收率分布,建立了计算机显示器辐射模型并分析了对人脑的影响,提出了可穿戴式网络的概念,对窄带蓝牙可穿戴式网络进行了估计,设计了用于可穿戴式网络的平面倒F天线和用于无线超宽带通信的对称平面偶极天线(CPD-UWB)。论文的主要贡献包括以下内容:
1首次完成了阻抗方法的并行化研究,实现并验证了并行阻抗算法。基于Maxwell方程,通过离散化网格重新推导了三维阻抗方法,得到了可计算的电磁波波长和网格解析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离散化计算方程的生成方式并给出了迭代解法。进一步给出了实现阻抗方法的并行化的通信方式并在8节点并行计算系统上通过消息传递界面(MPI)实现了并行阻抗方法。验证了并行阻抗算法的正确性并评估了并行计算效率。
2根据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在生物电磁学领域中应用的需要,重新推导了分裂场形式的FDTD,给出了求解损耗媒质中散射电磁场的FDTD方法。进一步对标准FDTD的数值色散进行分析,提出了修改介质电参数方式来降低网格数值色散的方法,最后对非均匀网格技术进行了讨论。
3基于并行三维阻抗方法,建立了用于仿真暴露在电磁场环境中的人体内感应电流密度的分布情况的通用的数值模型。进一步又仿真了暴露于国际非电离辐射保护委员会(ICNRIP)建议的磁场限值100μT和0.4μT的磁场(流行病学报告显示该磁场强度儿童患白血病的几率会增加一倍)中仿真人体模型中感应电流密度的分布;仿真了暴露在实际高压输电线附近的人体内的感应电流密度分布,仿真了重复经颅磁刺激在高解析度的人体头部产生的感应电流密度分布。
4建立了基于可变网格时域有限差分法的仿真微波电磁场与人体近距离互作用的数值模型。仿真了用于蓝牙通信系统的平面倒F天线电磁辐射在人体中产生的比吸收率分布,分析了天线对人体的影响以及人体对天线辐射的影响,为构建人体中心网络和可穿戴网络提供了理论基础。
5基于运动电荷的电磁辐射原理针对计算机显示器阴极射线管(CRT)建立了电子束辐射模型,得到了辐射场与电子束电流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计算机显示器CRT辐射场的数值模型。利用建立的CRT电子束的辐射模型计算了人脑暴露于CRT监视屏的电磁场环境下的比吸收率。基于显示器CRT辐射模型针对一种具体的计算机监视器结构建立了辐射频谱特性并将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侦收实验得到的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
6随着手机、蓝牙耳机、无线网卡、无线路由器、可穿戴计算机等在人体附近使用的无线设备的逐渐普及,对于人体中心无线网络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升温。为此,在人体中心网络的基础上提出了可穿戴式网络的概念。仿真并设计了采用蓝牙技术构成窄带可穿戴式网络的平面倒F天线,对基于蓝牙窄带的可穿戴式网络的传输通道进行了测试和估计,分析了呼吸、佩戴金属饰品和运动对的影响。仿真并设计了采用宽带UWB技术构建可穿戴式的网络天线。
|
|
|
|
1 |
张朝阳,孙炳楠,唐锦春;结构分析的并行预处理共轭梯度法[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1997年03期 |
2 |
潘文峰;常微分方程组数值解的并行算法设计[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
3 |
朱国林,徐庆新;计算流体力学并行计算技术研究综述[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2年S1期 |
4 |
马世欢;白万民;张雪霞;;改进的关联规则并行算法[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5 |
章昭辉;闫春钢;丁志军;蒋昌俊;;交通信息网格中的最短出行路径并行算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2期 |
6 |
陈忠;;关于非线性规划问题的并行算法[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理工卷;2006年04期 |
7 |
胡辉;;基于TMS320C80的离散Hadamard变换并行实现[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8 |
张元章;;在轨物体碰撞预报的并行算法[J];航天器环境工程;2009年S1期 |
9 |
张煜东;吴乐南;王水花;段力;Neggaz Nabil;;基于简化DPCNN的最短路径算法[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0年01期 |
10 |
王敬觉;;关于线性递归系统并行算法[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3期 |
11 |
潘劲松;;中立型泛函微分方程的一类分块算法[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3期 |
12 |
刘钢;并行计算的块隐式混合单步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
13 |
邓绍忠,周树荃;EBE技术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Ⅲ)─EBE—PCG法[J];计算物理;1994年04期 |
14 |
卢志刚;胡国根;许克明;;电力系统并行算法研究—最优潮流并行算法[J];贵州工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
15 |
程建钢,姚振汉,李明瑞,黄文彬;结构动力分析显式积分并行算法与实现[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10期 |
16 |
孔令富;黄真;马龙生;郑涌;;基于并行结构实现并联机器人规划级运动控制算法[J];机器人;1996年03期 |
17 |
程建钢,高昀,郑小平,姚振汉;结构动力分析隐式积分并行算法与实现[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11期 |
18 |
李红云,沈为平;结构动力响应的精细时程积分并行算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08期 |
19 |
刘学军,刘军;一种新型的潮流并行计算方法—动态异步并行算法[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1999年Z1期 |
20 |
曾泳泓,孟祥杰,何丽君,李晓梅;多维离散变换与小波的并行算法及其实现[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