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CO-OFDM系统的非线性损伤分析与仿真

丘文博  
【摘要】: 相干光正交频分复用(Coherent Optical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CO-OFDM)技术是下一代光网络中物理层调制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其在超长距离超高速传输系统应用中具有独特优势。利用这类技术特有的多载波正交分割信道的性质,可实现对通信带宽的动态调度,支持复杂的业务配置以及高效的资源优化。此外,这类系统可采用灵活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来进行电域色散补偿,大大弱化了对光学色散补偿精确度的要求,极大地降低了网络系统建设和运营成本。 然而,CO-OFDM技术带来的光网络性能提升也存在一定的限度,主要原因是该类系统的子载波过于密集地排列,使得光纤信道中的非线性效应较为强烈,给光信号带来不可逆转的物理损伤。在超长距离传输系统中,这种非线性损伤会沿途一再累积,有可能造成信号质量的过度劣化以致系统性能的严重下降。尽管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探讨CO-OFDM系统中的非线性损伤,但是仍未产生较为精确的理论模型来描述其机理和影响。因此,本论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获得了若干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和Optics Communications上。主要的工作和贡献如下: 第一、基于光纤信号演化所遵循的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结合CO-OFDM信号的具体形式,推导并得到了描述CO-OFDM通信系统中非线性损伤机理的较为精确的模型,给出了由光纤非线性效应所约束的信噪比上限。 第二、基于理论推导所得到的非线性损伤模型,指出了数据相关性会加剧非线性损伤这一CO-OFDM通信系统特有的性质。同时,给出了一个衡量CO-OFDM系统中数据相关性大小的量化指标,提出并研究了该指标作为均衡算法优化准则的可行性。 第三、构建了CO-OFDM系统级仿真系统并对理论推导结果进行了验证。在本实验室的Matlab实现的CO-OFDM仿真平台上,搭建了4×80km的CO-OFDM仿真系统。分别在不同光信号功率水平的情况下,验证理论推导结果的正确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郝建民;正交频分复用(OFDM)体制—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新体制[J];遥测遥控;2004年02期
2 刘建华;4G移动通信特点和技术发展综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4年29期
3 丁舒羽,陈健;OFDM的基本原理及FFT实现[J];山西电子技术;2004年05期
4 高丙坤,朱宝泉,刘丰,赵忖;扩频和OFDM通信系统的快速同步[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5 张灵燕,张海滨,宋文涛;基于旋转不变技术实现多用户交织OFDM频偏估计[J];电讯技术;2005年03期
6 阚春荣,王庭昌;基于时频联合估计的短波OFDM的检测算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5年06期
7 刘峰;都妍美;;OFDM技术在无线局域网中的应用[J];广西轻工业;2007年05期
8 袁梦;;OFDM在无线局域网中的应用[J];职业圈;2007年21期
9 韩建文;;基于FPGA一种OFDM的实现[J];琼州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周宏,潘亚涛,陈健;宽带高速OFDM的实时实现[J];数据采集与处理;2001年03期
11 宋胜辉,曹达仲;CDMA,OFDM及OFDM—CDMA性能对比[J];通信技术;2001年08期
12 项瑞艳,王世禄,酆广增;WCDMA和OFDM在卫星移动通信中的性能分析[J];电信快报;2002年10期
13 李伟,孟繁茂,王兴亮,苏刚;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及应用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02年02期
14 李远建,冯玉珉;未来无线通信的关键技术——OFDM的原理及应用[J];当代通信;2003年04期
15 韩冰,高西奇,尤肖虎;OFDM系统改进的迭代联合信道估计与符号检测算法(英文)[J];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2003年02期
16 李鹏,张春业 ,韩旭东;IEEE802.11g协议中一些问题的分析与研究[J];山东电子;2003年03期
17 姜江,吴长奇,艾艳锦;OFDM在电力线通信中的同步技术[J];信息技术;2004年03期
18 王化宗,张春业 ,韩旭东;MC-CDMA在无线局域网中的应用[J];山东电子;2004年02期
19 孙宇涛;OFDM系统抗多径衰落性能计算机仿真分析[J];中国无线电;2004年10期
20 李彬,张功国;OFDM系统符号粗同步技术[J];移动通信;2004年S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夏洁;刘俊豪;束锋;王建新;梁彦;;IQ不平衡OFDM接收机基于频域LS补偿技术的改进算法[A];2011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伍永西;许小东;戴旭初;;一种改进的OFDM系统旁瓣抑制算法[A];2010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阮慧萍;;瑞利衰落上OSFBC-OFDM的容量计算[A];浙江省电子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谢玉堂;芦东昕;;基于特定导频的OFDM载频及符号同步研究[A];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新进展——2005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宋延涛;杨守义;梅亚楠;;基于认知OFDM网络的次优化功率分配研究[A];2011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潘声勇;;OFDM在未来移动通信中应用探讨[A];2002’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李丹;秦忠兰;;移动通信系统中OFDM技术的分析及其应用[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刘久博;高电波;穆萨(喀麦隆);;基于OFDM的无线局域网应用研究[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徐世军;许伟杰;;基于FPGA的水声OFDM系统设计[A];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学分会2011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李宏宇;;HML算法在OFDM系统时频同步中的应用研究[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文亮;基于低压配电网的OFDM调制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2 许炜阳;OFDM宽带无线基带接收机中的同步算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刘明珠;OFDM系统峰值功率控制及优化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4 孙山林;全相位OFDM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5 才华;MIMO-OFDM系统信道估计理论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景源;MIMO-OFDM无线通信系统中信道估计和频率同步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韩庆文;应急通信无线局域网OFDM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何修富;OFDM信道盲估计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9 尼俊红;有关OFDM系统的信道估计和干扰消除技术[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10 张宇;MIMO-OFDM系统信道估计与同步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丘文博;CO-OFDM系统的非线性损伤分析与仿真[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2 生成春;OFDM信号识别与参数估计[D];山东大学;2010年
3 李宁;OFDM系统的高效干扰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杨;基于MIMO-OFDM通信系统的研究与硬件平台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陈天华;OFDM多模光纤传输系统典型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6 范伟;OFDM系统中时间、频率同步和峰均比降低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功;相位噪声对OFDM系统的影响与抑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魏波;基于OFDM的扩频通信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9 郭晶;超正交空时网络编码在MIMO-OFDM系统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孟建刚;OFDM通信系统中的多普勒频移估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瑞澜积极组织W-OFDM阵营[N];人民邮电;2002年
2 赵艳秋 刘恒 汪光森 王乘(本报记者 赵艳秋);OFDM电力载波芯片陆续面市 应用效果决定前景[N];中国电子报;2009年
3 记者 沈勤誉/美国奥兰多;飞思卡尔孤军奋战OFDM联盟[N];电子资讯时报;2005年
4 ;首款MB-OFDM UWB接收器[N];计算机世界;2004年
5 同阐;OFDM:在3.5GHz应用中崛起[N];通信产业报;2003年
6 赵;OFDM调制方式加速PLC应用进程[N];中国电子报;2009年
7 ;W—OFDM在无线接入的应用[N];中国电子报;2001年
8 许炜;OFDM CDMA的新对手[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9 加拿大运通;W-OFDM在3.5GHz无线接入中的应用[N];人民邮电;2002年
10 王涛;Flash-OFDM无力撼动“3G版图”[N];通信产业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