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微小通道换热器内流动沸腾换热与压降特性实验研究

杨志鹏  
【摘要】:随着现代高性能电子设备中微处理器设计的微型化,高密度封装的电子设备将产生更大的功率密度,据ITRS(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Roadmap for Semiconductors)预测,到2020年,集成电路的功率密度将会达到100 W·cm~(-2),而更多高性能的电子设备将会产生比预测值更高的功率密度,传统风冷、热管等散热技术已逐渐不能满足未来大功率电子设备的散热需求,而微通道换热由于具有高效紧凑的特点,成为未来大功率电子设备最具发展前景的散热技术之一,尤其是微通道内利用换热工质的流动沸腾换热,具有换热能力强、换热效果均匀等特点,引起国内外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虽然国内外研究者对微通道内的流动沸腾换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微通道内两相换热的复杂性,对于微通道内主导传热机制和压降特性的认识尚未达成普遍共识,也没有通用的传热和压降预测模型,因此,开展对微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的研究,可加深对微通道内流动沸腾传热机制和压降特性的认识和理解,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性指导,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工程应用价值。本论文以R141b为工质,开展了微小通道换热器内流动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工作,通过搭建实验平台,对微小通道换热器内的流动沸腾换热与压降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分析热流密度、质量流量和饱和压力对换热和压降的影响,主要工作内容和结论包括以下4个方面:1)针对大功率电子芯片散热需求,设计并搭建了泵驱动的微小通道换热器流动沸腾换热实验平台,并完成实验系统中各个测量设备的校核与标定,完成实验系统的密封性检查、制冷剂充注及系统调试工作等。2)基于泵驱动的微小通道换热器流动沸腾换热实验平台,完成单相流验证实验。通过单相流动换热实验,得到Nu-Re_l、f-Re_l变化关系,并与单相流动的经典关联式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单相流动换热的经典预测模型能对实验结果进行较好的预测,验证了本实验装置的有效性和可重复性。3)基于泵驱动的微小通道换热器流动沸腾换热实验平台,在热流密度为2.2~20W·cm~(-2)、质量流量密度为9.8~16.3 kg·m~(-2)·s~(-1)、冷却水温为30~50℃、出口干度在-0.1~1之间的实验工况下,获得换热器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换热特性和压降特性。结果表明,在低干度(x_(out)0.1~0.4)时,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大,两相换热系数也明显增大,但换热系数几乎不受质量流量的影响,当x_(out)=0.1~0.4时,换热系数达到峰值,而在干度较大(x_(out)0.1~0.4)时,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大,两相换热系数呈现出缓慢减小的变化趋势,此时质量流量对换热系数的影响较为明显,质量流量越高,换热系数越低;整体上来看,系统实验段饱和压力越高,换热系数越大,但当x_(out)0.2~0.3时,较大饱和压力条件下所对应的换热系数出现了低于较小饱和压力时的现象。在流动沸腾换热过程中,两相摩擦压降是构成压降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总压降的63%,摩擦压降随着热流密度和质量流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随饱和压力的增大而减小。4)将实验结果与较为经典、引用量较高的预测关联式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其中,换热系数的实验结果与经典文献中的15个传热关联式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摩擦压降的实验结果与压降预测模型(包括均相模型和分相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现有传热关联式整体上预测偏差较大,Cooper公式、Bertsch公式、Gungor-Winterton公式及Tran公式的预测结果相对较好,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37.7%、39.4%、39.9%、39.1%,但仍处于一个高误差范围;压降均相模型(Cicchitti公式)可对摩擦压降的实验结果进行较好的预测,平均绝对误差约为17.23%。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胡自成;王谦;李昌烽;宋新南;王迎慧;;添加表面活性剂的沸腾换热强化研究进展[J];制冷学报;2012年06期
2 李勇;阎昌琪;刘佳;;沸腾换热强化特性实验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9年S2期
3 高龙,范晓伟,马富芹;微小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孙兆虎,公茂琼,齐延峰,吴剑峰;低温混合工质池核沸腾换热研究[J];低温与超导;2003年03期
5 施明恒,赵言冰,刘中良;固体颗粒强化液体沸腾换热和抗垢特性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6 阎润生;混合工质沸腾换热气泡形成功的推导及分析[J];电力学报;1998年01期
7 刘秋生,沈孟育,任玉新,王保国;非均匀过热面沸腾换热关系[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8期
8 阎昌琪,黄渭堂,王文祥,杜泽;竖直管外表面强化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J];核动力工程;1995年03期
9 程慧平,黄素逸,吴洪涛;管外上升R-113流体的沸腾换热试验[J];核动力工程;1995年04期
10 翟贵立,林瑞泰,蔡义汉;烧结型多孔表面管沸腾换热优化设计方法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11 施明恒,白天池;冲击液滴的泡状沸腾换热[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9年02期
12 邹林瑞;大空间液体沸腾换热的汽液理论探讨[J];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学报;1983年03期
13 孙振;洪芳军;郑平;;颗粒烧结多孔芯蒸发/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1年10期
14 刘国庆;舒歌群;张志福;杨俊伟;周君;;考虑沸腾换热的内燃机流固耦合传热分析[J];内燃机学报;2011年06期
15 王士骥;刘振华;;低压条件下纳米流体的沸腾换热特性[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16 廖丽华,董清波,申传文,白尔义,汪志娟;铝多孔表面换热管强化沸腾换热的研究及应用[J];石化技术与应用;2003年03期
17 孙淑凤,吴裕远;液氮在狭缝通道内受迫流动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18 陈玉明,刘振华;电场作用于多孔质材料强化沸腾换热的研究[J];高电压技术;1999年04期
19 张洪济;沸腾换热表面间接测温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丽华;马国远;许树学;;表面活性剂对水在负压下沸腾换热影响的讨论[A];第十一届全国电冰箱(柜)、空调器及压缩机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高赞军;袁晓蓉;王学会;吴美;李鹏;韩晓红;陈光明;;R161在水平光滑管中的沸腾换热特性研究[A];2013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周小清;柳建华;张良;吴昊;廖裕恺;;R290微细通道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实验研究[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4 宫晓彬;柳建华;张良;吴若菲;陈新波;;二氧化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实验研究进展[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彭浩;丁国良;姜未汀;胡海涛;高屹峰;;纳米制冷剂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南晓红;韩晓霞;刘咸定;;空调替代工质R404A在水平内螺纹管中的沸腾换热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2)[C];2004年
7 刘宁;孟勐;彭晓峰;;平板型热管蒸发段沸腾换热的强化[A];第七届全国工业炉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毕胜山;史琳;;纳米制冷剂TiO_2/HFC134a水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实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郑志皋;黄理浩;陈榴;陶乐仁;;φ19.05mm水平单管管外凝结与沸腾换热性能的试验研究[A];第九届中国制冷空调行业信息大会论文集[C];2018年
10 邓硕;田兆斐;陈丽娟;丛腾龙;;基于FLUENT的垂直环形窄缝流道内全流型模拟[A];第十五届全国反应堆热工流体学术会议暨中核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陆祺;窄小流道内两相界面特征对流动换热与流动失稳影响的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8年
2 薛怀生;多壁碳纳米管沸腾换热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高明;电场中弯月面蒸发特性及肋表面与光滑表面沸腾换热的实验与理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4 郭雷;微细通道流动沸腾换热机理及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邓冬;回转弯道对竖直U型管内液氮流动与传热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6 胡自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池核沸腾传热强化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2年
7 徐广展;含内热源球床通道内流动沸腾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志鹏;微小通道换热器内流动沸腾换热与压降特性实验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9年
2 张晔;HFO1234ze管外沸腾换热及其动态特性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9年
3 尚靖武;过冷流动沸腾换热气泡行为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4 杜玉浩;发动机冷却水腔沸腾换热模型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5 张楠;微细通道多孔介质复合沸腾换热研究[D];郑州大学;2018年
6 韩金蓉;二元非共沸混合工质的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7 赵美文;二硫化钼基底上超薄水膜沸腾换热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8 罗以涵;幂律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与沸腾换热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9 侯刘闻迪;表面形貌对内燃机冷却水腔内沸腾换热的影响研究[D];江苏大学;2018年
10 朱楠林;柴油机冷却流道内沸腾换热两相流模型研究[D];江苏大学;201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丹 雷风雨;三相流蒸发沸腾换热技术应用前景广阔[N];中国化工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