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远郊新城街道空间设计导则研究
【摘要】:随着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相继出台,北京的规划工作在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同时也要求以中心城区为依托,重点建设远郊多个新城,北京远郊新城作为承接首都中心功能疏解的重要区域,其城市形象提升和风貌塑造将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新城建设规模整体来说较小,城市风貌的重要承载体就是广泛存在于城内的街道空间,街道是体现新城公共空间建设水平、城市形象和风貌特色的重要窗口。在新城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建设的轻重缓急以及管理上的不到位导致了街道空间出现了很多弊病,也存在“千街一面”的现实问题。但远郊新城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山水特色明显、居民城市生活意识提高、外来旅游人口增多等等众多原因,使得街道公共空间风貌提升建设势在必行。同时北京远郊新城的街道空间建设不仅仅着眼于能够满足城市自身的需要,还要考虑到其承担着部分首都功能与代表着首都形象的问题。街道设计导则作为一种全面系统有效的指导方法已经在国内外多个城市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实践并取得不俗的效果,也逐渐成为城市层面街道设计的主流方向,同样这一设计方法也可应用到北京远郊新城街道空间设计中。本文首先通过对于北京远郊的五个新城进行实地调研,将城内的街道按照街道性质分为六大类,并根据空间要素将街道空间单元归纳总结出八种现状类型,为后续的街道空间研究奠定基础。从街道特色、空间构成、功能环境等多方面对北京远郊新城街道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陈述以及对问题成因进行剖析,通过对国内外优秀的街道设计导则案例进行分析与借鉴,提出北京远郊新城街道设计导则的方法。又从街道整体、街道分类等多个角度对新城街道空间设计需求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适应北京远郊新城街道空间设计导则的构建研究思路:导则体系构建秉持“宏观—中观—微观—路径—保障”的思路框架,宏观上以总则导引为基础,从街道生态、慢行、历史、特色四个大方向进行整体控制,把控新城街道整体风貌。中观上,根据六大类街道发展趋势的迥异分别给出各类街道空间建设特定的指引方向,力求打造“各有千秋”的街道风貌。微观上,以街道空间内的各个构成要素为切入点,将街道界面、人行道、缓冲区、街道交通四大主要要素作为街道设计指引的基础,根据各类街道特性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对上述四大空间要素进行各有侧重的指引。最后设计出八种不同街道空间单元指引类型,对街道空间设计进行具体落实,并予以政策和管理保障,最大程度保证街道设计导则的推行与应用。然后以北京延庆新城街道设计导则为例,应用文章所提出的导则构建体系,分析街道空间导则体系的可操作性,同时也为其它类似的新城街道空间提供可以参考与借鉴的设计模式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