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特大城市的TOD站域评价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快速城镇化和机动化水平的发展,“大城市病”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因素。但是近年来,公共交通导向发展的TOD模式(Transits-Oriented Development)被众多规划决策人员视为解决大城市供需问题的重要抓手,并以此为规划依据进行城市发展策略研究。然而在本土化的应用实践中,由于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亟需一套面向特大城市的TOD站域评价指标体系,对建成项目进行优化指导。除此之外,还需要对站点在全网中的空间异质性和重要程度进行有效识别,以便对不同类型站点作出针对性施策。首先,本文通过文献追踪法对TOD定义、起源、发展实践等基本概念作详细解读,通过对比国内外诸多优秀经验,总结当前我国TOD模式亟需改善方面;然后,通过梳理TOD评估文献对现状国内外评价研究方法和指标选取方法作对比分析,从中发现不足并选取节点—场所模型作为本文主要评价研究方法;然后,根据本文研究目的对城市规模、站域尺度、核心区尺度进行概念界定;参考多种理论体系确定出指标体系的六大目标准则;依托目标准则制定出四大导向性指标筛选原则,并结合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站域指标体系;接着,基于5D原则的节点—场所评价模型对2019年北京市轨道站点做定性分类评价。构建出由描述性统计、标准化处理、指标维度划分和相关性检验四步评价指标循环检验处理流程,验证指标体系的适用性;由于原模型无法确定分区阈值,故本文选择K-means++算法进行定量聚类,选择轮廓系数确定聚类簇数;同时利用节点-场所综合均值确定分级阈值;通过与既有研究结果作对比发现当前聚类评估方法难以体现站点空间异质性和重要度,需要引入宏观层面分析指标。最后,引入宏观网络中心性对节点—场所模型进行拓展。讨论复杂网络方法可用于度量空间异质性和网络重要度,而四类常用中心性是评价复杂网络空间特征的关键指标;利用开源软件Gephi计算北京市轨道网络中心性指标,并分析四类中心性空间特征,最终引入三个宏观中心性指标,形成宏微两层次聚类方法,再次对北京市轨道站域进行聚类评估,分析两类微观聚类空间特征及目标准则差异性,最后,从城市、站域两个层面提出发展建议,文章研究认为,通过引入宏观网络中心性指标和宏微观两层聚类方法是针对特大城市TOD站域评估的有效手段。同时建议特大城市应建立以节点—场所模型为依据的站域分类标准,根据站点的评估等级和线网重要程度进行因地制宜的布局规划与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