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反向代谢工程技术探究酿酒酵母氧化胁迫应答机制
【摘要】:氧化胁迫会导致酵母细胞内脂类、蛋白质和DNA等生物大分子物质发生氧化变性、交联或断裂,从而引起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破坏,最终导致酵母菌的发酵特性下降。本研究采用反向代谢工程技术“从细胞表型到基因型”的研究策略,结合全转录工程技术对酿酒酵母BY4741进行了分子改造,提高了其抗氧化胁迫能力;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细胞氧化胁迫应答反应中的关键基因进行了识别;通过对关键基因开展GO和KEGG富集分析,获得了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及其所参与的代谢途径,深入系统的研究了酿酒酵母的氧化胁迫应答机制。主要结论如下:
(1)将穿梭载体pYES2上的诱导型启动子GAL1替换成组成型启动子ADH1,成功构建表达载体pZHW4。 pZHW4全长大小6.14kb,携带有ADHl启动子和CYC1终止子。
(2)采用多轮连续易错PCR的方法对酿酒酵母的两个通用转录因子编码基因SPT15和TAF25进行随机突变,并将目的基因与载体pZHW4连接,分别构建重组载体pZHW4-spt15和pZHW4-taf25。通过电转化方法,将重组载体导入酿酒酵母BY4741细胞内,成功构建转录因子突变文库,文库容量约为1×105cfu/mL,用于抗氧化突变株的大规模筛选。
(3)在H2O2存在的条件下,成功筛选到两株抗氧化表型突变株:菌株spt15-5和taf25-3。在含有1.5mMH2O2的培养基中培养12h,菌株spt15-5和tar25-3的生物量分别比空载体对照株C3高出83.3%和50%。
(4)随进突变的转录因子出现了多个氨基酸突变位点。在spt15-5上出现了5个突变位点(S136R、 K138、R141G、G147R、K167N);在taf25-3上出现了6个突变位点(D106Y、R108Q、 Q158R、 P160T、 K180I、L188P)。
(5)突变菌株spt15-5和taf25-3细胞内的ROS含量显著低于对照菌株,分别下降了52.86%和89.36%;并且在氧化胁迫条件下,突变菌株细胞内CAT和SOD的酶活均显著提高。在菌株spt15-5细胞内分别提高了54.3%和38.4%;在菌株tar25-3细胞内分别提高了37.9%和67.7%。
(6)模拟酒精发酵,在氧化胁迫条件下,突变菌株taf25-3的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对照菌株,延滞期缩短,提前12h进入对数期,并且菌株tar25-3的酒精产率较对照菌株提高了25.5%,缩短了发酵时间。
(7)氧化胁迫条件下,突变菌株与对照菌株之间共有100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15个基因属于转录因子编码基因。同时,利用Realtime PCR技术对部分已确定的关键基因进行了验证,试验的结果与高通量测序结果一致。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参与的代谢途径有核糖体的合成、rRNA代谢、RNA的合成、碳源代谢过程、脂肪酸降解、过氧化物酶复合体的合成、氨基酸的合成、MAPK信号转导途径和PKA信号传导途径。
本研究丰富了对酵母细胞氧化胁迫应答分子机制的认识,为酿酒酵母优良菌株的筛选和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
|
|
|
1 |
朱枫;钱晨;卢彦;;微囊藻毒素诱导细胞氧化胁迫的研究进展[J];生态毒理学报;2010年06期 |
2 |
肖强;茹巧美;吴飞华;黄旋;裴真明;郑海雷;;一氧化氮对水稻叶片中由镧引起的氧化胁迫的缓解作用[J];中国稀土学报;2007年06期 |
3 |
吴伟;聂凤琴;瞿建宏;杨光;;2,2′,4,4′-四溴联苯醚对鲫鱼离体肝脏组织的氧化胁迫[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5期 |
4 |
邢厚娟;王海波;王敏;徐世文;;氧化胁迫在硝基苯致小鼠神经毒性中的作用[J];生物技术通讯;2007年04期 |
5 |
魏华;吴楠;沈竑;成永旭;吴婷婷;;溴氰菊酯对克氏原螯虾的氧化胁迫效应[J];水产学报;2010年05期 |
6 |
赵中秋;席梅竹;;Cd对植物的氧化胁迫机理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S1期 |
7 |
Kristiina A.M.Vuori;Mikko Nikinmaa;梁虹;;波罗的海鲑鱼M74综合症和氧化胁迫在其发育中的可能作用:研究进展与展望[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7年Z1期 |
8 |
曾庆平,郭勇;植物细胞对环境胁迫的适应性应答Ⅱ:过氧化氢是大蒜培养细胞应答氧化胁迫的灵敏指标[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9年02期 |
9 |
何闪英;陈昆柏;;Aroclor 1248对大弹涂鱼的毒性与氧化胁迫[J];水生生物学报;2010年02期 |
10 |
王兴民,许秋瑾,金相灿,刘立亚,陈书琴,颜昌宙;氧化胁迫对沉水植物黑藻抗冷力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04年S1期 |
11 |
王正秋,江行玉,王长海;铅、镉和锌污染对芦苇幼苗氧化胁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过程工程学报;2002年06期 |
12 |
管世敏;荣绍丰;陈奕涵;侯永泰;肖刚;;外源氧化胁迫提高透明质酸分子量[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3年01期 |
13 |
余挺席,王与芳;CaCl_2,AsA和GSH对冷害低温下茄子果实氧化胁迫的抑制作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
14 |
王松华,杨志敏,吕波,林国庆,李少琼,卢亚萍,徐朗莱;印度芥菜对Cu诱导的氧化胁迫响应[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
15 |
曹璐;孙媛媛;王晓蓉;吴吉春;;腐植酸对四溴双酚A在金鱼藻体内的富集及氧化胁迫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3期 |
16 |
李霞;张玉秀;刘金光;柴团耀;;煤矿区耐镉青霉菌的分离鉴定[J];微生物学通报;2013年08期 |
17 |
尹颖;孙媛媛;贾海霞;郭红岩;王晓蓉;;菲在苦草中的富集及氧化胁迫效应[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7年05期 |
18 |
张新华;姚忠达;陈常伟;查向东;程新胜;;打顶及仿生信号分子对烟草氧化胁迫的影响[J];烟草科技;2011年12期 |
19 |
贾丽丽;孙进;乐国伟;施用晖;;低聚糖对乳酸菌抗氧化胁迫能力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3年16期 |
20 |
;[J];;年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