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燕麦硒肥生产技术效应及硒吸收机理研究
【摘要】:裸燕麦为我国主栽燕麦种,具有降脂降糖功能,近年来消费量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硒为哺乳动物必需痕量元素,具有显著抗氧化功能。我国多数裸燕麦主产区缺硒。本研究于2012-2014年期间在河北省张家口坝上地区及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11个试验站,对裸燕麦硒肥生产技术效应及硒吸收机理进行试验研究,旨在阐明硒肥对裸燕麦生产的影响,为富硒燕麦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措施。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裸燕麦基因型对硒吸收率存在显著影响(P0.05)。两年籽粒硒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677.8%-1248.9%和707.4%-2466.7%。硒吸收能力较强的品种有内燕5号、晋燕5号、坝莜1号,两年喷施硒肥分别增加677.8%、953.6%、864.6%和707.4%、792.4%、1384.3%;中等硒吸收能力品种有花早2号、晋燕13号,两年喷施硒肥分别增加1161.7%、1064.0%和953.4%、1580.8%;2、喷施不同量硒肥(6水平)均显著增加了坝莜1号籽粒硒含量(P0.05),2013、2014年子粒硒含量比对照分别高528.6%-1092.9%和654.5%-1258.2%;两年均以处理C5(三叶期、拔节期两次喷施1号硒肥2100g·hm-2,抽穗期和成熟期前十天左右喷施2号硒肥8400 g·hm-2)子粒硒含量最高,分别为83.5μg.kg-1、74.7μg·kg-1;喷施硒肥可显著提高裸燕麦子粒粗蛋白含量(P0.05)。两年分别比对照高10.1%-18.9%,2.6%-12.7%。3、增施氮肥可增强籽粒对硒的吸收。两年6个施N量处理比对照籽粒硒含量分别高7.3%-31.3%、4.2%-19.1%;两年均为N4处理(三叶期、拔节期分别施N180kg·hm2、210kg·hm-2,三叶期和拔节期喷施1号硒肥1500 g·hm-2,抽穗期和成熟期前十天左右喷施2号硒肥6000 g·hm-2)籽粒硒含量最高(P0.05),分别为62.9μg·kg-1、53.5μg·kg-1。4、施用生物有机肥、保水剂条件下,喷施硒肥处理对籽粒硒含量增加显著(P0.05)。两年3处理(T3:叶面硒肥处理、T4:保水剂+叶面硒肥、T5:生物有机肥+叶面硒肥)分别比对照籽粒硒含量高620.8%,622.1%,651.9%和1065.2%,1034.8%,993.5%。施用生物有机肥能够显著提高穗粒数和子籽粒产量(P0.05)。T2、T5分别比对照穗粒数提高6.8%和9.5%,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7.2%和20.7%,籽粒粗蛋白含量分别提高27.4%,29.8%和10.6%,12.2%。5、不同生境条件下喷施硒肥可显著增加白燕2号籽粒硒含量(P0.05),两年增幅范围分别为26.8%-100.0%、42.0%-93.3%。裸燕麦在不同生境下对硒的累积不同,2012年喷施硒肥和不喷施硒肥条件下均为甘肃定西籽粒硒含量最高,分别为153.0μg·kg-1和208.9gg·kg-1。2013年喷施硒肥和不喷施硒肥条件下均为宁夏固原的籽粒硒含量最高,分别为118.1μg-kg-1和203.4μg·kg-1。6、基施硒肥对裸燕麦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有显著增加作用(P0.05)。随着施量增加,小穗数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7、不基施硒肥裸燕麦根系硒含量高于茎与叶,随生长发育根部硒浓度先缓慢增长后快速增长,茎、叶硒含量表现出缓慢下降趋势;基施硒肥裸燕麦根和叶硒积累与不施肥条件下变化规律相似。而茎硒累积变化随生育期呈现缓慢增长-快速下降-缓慢下降的倒S型曲线变化规律。8、基施硒肥显著提高裸燕麦不同时期各器官硒浓度(P0.05),试验组与对照分蘖期、拔节期各器官硒浓度为根茎叶;抽穗期为根叶茎;成熟期为根籽粒叶茎,呈两极积聚特征。
|
|
|
|
1 |
付晓峰,李登明,王枻;草用裸燕麦新品种“草莜一号选育及应用前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2年S1期 |
2 |
田长叶,郝志君,赵世峰,陈淑萍,李素芳;冀北坝上裸燕麦生产优势[J];河北农业科技;2004年09期 |
3 |
杨才;孙欣;周海涛;杨晓虹;李天亮;;有机裸燕麦生产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2007年05期 |
4 |
杨才;张新军;周海涛;李天亮;杨晓虹;;国产裸燕麦米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粮食加工;2009年05期 |
5 |
李威;周青平;张明;;单盐和多盐混合液对裸燕麦种子芽长、根长、发芽率的影响[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0年04期 |
6 |
杨才,田长叶;早熟高产裸燕麦冀张莜2号[J];作物品种资源;1989年02期 |
7 |
赵素珍,齐雅坤,安迎新,吴晓华;裸燕麦资源的氨基酸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4年03期 |
8 |
田长叶
,赵世锋
,陈淑萍
,岳薇;裸燕麦新品种——坝莜1号[J];张家口农专学报;2001年04期 |
9 |
郑克宽,韩冰,于海峰,侯翠荣,张泉寨;裸燕麦新品种的经济性状和实用价值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
10 |
安建路;裸燕麦新品种锡燕3号的选育[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2年S1期 |
11 |
焦瑞枣,张胜,郑克宽;施氮量对裸燕麦“内农大莜1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年01期 |
12 |
李刚,张巧仙,王雄;从皮、裸燕麦种间杂交论科研选题[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
13 |
周海涛;杨才;杨晓虹;;无公害裸燕麦生产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2007年03期 |
14 |
贾志锋;周青平;韩志林;颜红波;;N、P肥对裸燕麦生产性能的影响[J];草业科学;2007年06期 |
15 |
王雁丽;林凤仙;赵英;;浅论高寒地区裸燕麦的开发及综合利用[J];吉林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
16 |
杜燕萍;马均伊;常克勤;穆兰海;王敏;;宁夏南部山区裸燕麦丰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年01期 |
17 |
李威;周青平;;六种裸燕麦品种种子萌发期抗旱性的研究[J];草业与畜牧;2008年09期 |
18 |
田长叶;赵世锋;李云霞;董占红;;粮草兼用型裸燕麦新品种“坝莜三号”的选育[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年05期 |
19 |
梁晓东;何立明;;粮草兼用型裸燕麦品种——新燕麦1号[J];农村科技;2009年08期 |
20 |
赵海超;刘景辉;任永峰;张向前;李倩;王莹;;水分胁迫对内农大莜1号裸燕麦品种生长指标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