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代谢组学的苹果保鲜机理及减损技术研究
【摘要】:苹果是世界四大水果之一,我国是世界上的苹果生产大国,苹果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然而由于采后贮运过程中的碰压伤多、生理病害重,因此造成了巨大的品质损耗和经济损失。由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引起的果肉褐变是苹果贮藏过程中最易发生的生理性病害之一,但其具体的伤害机理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代谢组学是从整体出发,系统地、全面地研究植物中的所有小分子物质,通过对特定条件下的代谢物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与某一特定生理、病理、刺激相关的代谢物变化,在果实营养评价、品质检测及代谢途径分析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本研究以代谢组学为重要研究手段,初步探讨了二氧化碳伤害、1-MCP处理后的代谢组变化,研究了1-MCP、高二氧化碳和超低氧处理对品质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可见/近红外光谱在机械损伤检测方面的应用。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以富士和花牛苹果为材料,研究了可见/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技术在判别机械损伤方面的应用。结果表明富士苹果光谱数据经多元散射校正(MSC)及卷积平滑处理后,建立判别分析模型,损伤4小时的模型建模集的判别率是94.56%,验证集的判别率为90%;损伤48小时后的模型中建模集的判别率达98%,验证集的判别率为94%。花牛苹果光谱数据经标准正态变量变化(SNV)预处理建立判别分析模型,损伤4小时模型中建模集的判别率为89.36%,验证集的判别率为85.71%;损伤48小时模型中建模集的判别率为93.62%,验证集的判别率为85.71%。2.以20%二氧化碳连续处理富士苹果28天,研究了处理过程中果实品质及褐变相关指标的变化,并以28天的果实为样品,进行了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在本次实验中,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随时间而提高,但对照与处理中无显著差异。处理组苹果从14天开始出现褐变果实,褐变度与总酚含量也与对照有显著差异,维生素C含量从7天开始显著低于对照。代谢组学的分析显示,处理与对照的差异化合物为柠檬酸、肌醇、缬氨酸、丝氨酸、赖氨酸、腑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天冬酰胺、棕榈酸及硬脂酸等,且处理中相对含量显著低于对照。3.以1-MCP处理后1天和3天的富士苹果为材料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处理组样品能与对照组样品很好地分离。1天时筛选到的差异化合物在3天时差异并不显著,柠檬酸,谷氨酸和1,4-丁二醇为处理后1天与3天都存在的差异代谢物。研究了1-MCP处理对常温贮藏富士和金冠苹果品质的影响,发现1-MCP处理对失重率、硬度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无显著影响,可以维持较高的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对pH值的升高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4.研究高二氧化碳和超低氧短时处理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新鲜采收的富士和金冠苹果经过24小时处理,果实的失重率低于对照,果实硬度无显著性差异,可滴定酸和维生素含量高于对照。商业贮藏2个月的苹果经不同时间的处理,果实失重率、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及pH值等品质指标的最优处理时间不同,经TOPSIS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分析不同处理时间对品质的综合影响,结果显示高二氧化碳处理富士苹果的最佳处理时间为12小时,处理金冠苹果的最佳时间为24小时;超低氧处理富士和金冠苹果的最佳时间都是48小时。
|
|
|
|
1 |
黎红;我国苹果之来历[J];中国食品;1991年10期 |
2 |
田兰兰;郭玉蓉;段亮亮;李锦运;刘婧琳;邓红;;6个苹果品种加工特性分析[J];食品工业科技;2011年04期 |
3 |
陈瑞剑;杨易;;我国苹果生产的国际地位与差距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年12期 |
4 |
科实;;几种苹果贮藏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1981年03期 |
5 |
刘富文;;新鲜食用苹果的处理和贮藏[J];中国果品研究;1985年02期 |
6 |
冯能莲;单明彻;余顺火;;苹果静重损伤规律的研究[J];安徽工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
7 |
Jorg Ackermann;Monica Fischer;Renato Amado;聂燕;;苹果成熟和贮藏期间糖、酸及氨基酸的变化[J];中国果品研究;1993年04期 |
8 |
段亮亮;田兰兰;郭玉蓉;邓红;李卓;王晓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六个苹果品种果实香气分析及分类[J];食品工业科技;2012年03期 |
9 |
郭云岭,刘爱国;一种小型苹果削皮制瓣机[J];食品机械;1988年01期 |
10 |
;苹果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通过鉴定[J];山西农业(致富科技);2008年04期 |
11 |
;我国研发2种苹果汁加工新技术[J];饮料工业;2006年02期 |
12 |
;全球变暖使苹果变得更甜[J];新科幻(科学阅读版);2013年09期 |
13 |
吴绍行,刘明;我国榨汁苹果的市场前景及发展对策[J];中国果菜;2004年06期 |
14 |
;我国研发2种苹果汁加工新技术[J];山东食品发酵;2006年01期 |
15 |
任工昌,郑甲红,朱俊平;苹果筛选分级法的研究[J];西北轻工业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
16 |
史清龙,樊明涛,闫梅梅,曲直,王向丽,陈伟;陕西主栽苹果品种间香气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酿酒;2005年05期 |
17 |
汤天曙,张欣,卫军,唐新庆;苹果贮藏中腐败变质的微生物学分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
18 |
田林森;黄太平果综合加工[J];食品科学;1992年07期 |
19 |
王芳芳;;苹果采摘后几种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农药市场信息;2009年20期 |
20 |
李光辉;任亚梅;任小林;赵玉;李帅;苏晋文;刘朵;;苹果品种及损伤苹果的FT-NIR鉴别研究[J];食品科学;2012年1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