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粉品质评价体系和生产工艺的研究
【摘要】:
我国是世界主要产稻国之一。目前,我国稻谷的年产量为19 000~20 000
万吨左右,其中早籼稻约占25%。但早籼稻品质较差,人们一般不再直接食用
早籼米。米粉是我国目前消费量和消耗大米量最大的大米深加工产品,将早籼
米转化成米粉加工原料是合理利用早籼稻米资源,缓解早籼稻大量压库的突出
矛盾的最简便的途径。
米粉生产起源于我国,但目前生产技术远没有达到现代化生产的水平。本
研究旨在以我国现有的米粉生产工艺为基础,对我国典型的大米所生产米粉进
行品质评价,并深入研究生产工艺对品质的影响,作为米粉生产的标准化、规
格化和工业化方面的基础研究。
从我国主要大米产地收集了10种有代表性的大米品种(包括籼米和粳米),
对其食用品质、主要成分、糊化特性进行了测定,并对其制备的米粉进行感官
评价和力学性质测定,提出了米粉品质评价体系和评价大米的米粉加工特性评
价指标,并首次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米粉的品质进行预测。深入研究了米
粉生产过程中的浸泡、粉碎、糊化和老化工艺对米粉品质的影响,并首次就预
糊化对米粉品质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
将10种国产大米在实验室条件下,按实际生产工艺制备成米粉,对米粉
的清香、光泽、粘性、硬度、细腻、筋道感及综合评价等7项指标进行感官评
定,并以流交仪测定米粉的抗拉强度、最大应变和硬度。实验结果表明:在相
同的生产工艺的条件下,不同品种大米制备的米粉的口感差别显著;感官评定
中有关口感的指标与仪器测定指标有显著相关性。因此,在不便采用感官评定
的情况下,可用仪器测定的硬度、抗拉强度和最大应变分别预测感官评定的口
感指标。其中,最大应变越高,米粉的口感越好。而切粉和榨粉的力学性质差
异较大,其标准应分别制订。
通过对米粉与大米品质(直链淀粉含量、垩白率、胶稠度、碱消值及粗蛋
白含量、粗灰份、糊化特性等)的相关性的研究,认为直链淀粉含量是影响米
粉品质的主要因素。垩白率、粗蛋白含量和碱消值可作为评价大米加工米粉特
性的辅助指标。但RVA不能反映出米粉的实际品质。
通过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对米粉品质预测的研究,认为可采用经过训练的BP
网络对米粉力学性质及原料米特性对米粉品质进行有效的预测;在此类网络模
型的设计中,采用一个含有(实际输入分量数+2)个神经元数的隐含层即可满
足设计要求。
通过研究生产中常用的水磨和干磨对大米粉及米粉品质的影响,认为干磨
增加了大米粉的损伤淀粉,导致干磨大米粉保水力和溶解度也较高。而大米粉
保水力和溶解度越高,其制备的米粉抗拉强度则越低,有可能导致米粉品质的
下降。在本研究中,磨粉方法是影响大米粉性质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大米品种。
对预糊化工艺对切粉品质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预糊化可显著降低切粉的
抗拉强度和硬度,并对最大应变有提高作用;从感官评定的结果来看,预糊化
改善了高、中直链淀粉含量大米所制备米粉的口感。通过研究老化后预糊化的
作用及添加不同糊化度的大米粉对米粉品质的影响,认为预糊化的作用主要与
预糊化大米粉的状态有关。根据实验结果,推断其机理为:预糊化的淀粉分子
限制了其它淀粉分子在糊化过程中的伸展,减小了老化时淀粉形成氢键的数量,
从而降低了切粉的强度;卷曲的淀粉分子有助于提高切粉的最大应变。
对老化条件及老化度对米粉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认为老化条件以低温(4
℃)和高湿度门0叫0%)时老化速度快,重新糊化时米粉品质较好:食盐可有
效地控制米粉老化速度,因此对于长期存放的米粉,食盐是一种经济的品质改
良剂。
在不控制水分含量变化的情况下,米粉抗拉强度随水分含量的下降而上
升,并存在指数函数关系;最大应变在水分含量到40~50%时,最大应变达到最
大值。
|
|
|
|
1 |
何自新,卢晓黎,周利旺;预糊化工艺制作玉米挂面的研究[J];食品科技;2000年06期 |
2 |
盛建国;修饰预糊化木薯淀粉性能研究[J];食品科学;2002年05期 |
3 |
袁继旗,杨明义;葛粉挂面生产技术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4年07期 |
4 |
卢晓黎,雷鸣,肖凯,黄克荣,田家华;复合亲水胶体及预糊化工艺在玉米挂面研制中的应用[J];食品科学;2001年05期 |
5 |
石彦忠;李凤祥;韩丹;;膨化预糊化对干法玉米粉液化效果影响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9年09期 |
6 |
卢晓黎,雷鸣,肖凯,黄克荣,田家华;玉米挂面生产工艺技术研究[J];食品工业;2000年05期 |
7 |
杨勇;李宏菊;翟爱华;;面团改良剂对玉米面条蒸煮品质的影响[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年09期 |
8 |
连喜军;方贤;刘勤生;龙文岚;郑绍达;;酶法结合高压法制备甘薯回生抗性淀粉[J];粮油加工;2010年06期 |
9 |
巩发永;肖诗明;张忠;;苦荞麦挂面研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
10 |
;依靠科技进步,重视技改挖潜,走内涵发展扩大再生产的路子[J];广东化工;1996年03期 |
11 |
郑绍达;周笑犁;罗庆丰;连喜军;;青稞回生抗性淀粉单因素制备工艺研究[J];农业机械;2011年02期 |
12 |
姚惠源;朱斌昕;黄涛安;謝忠良;倪唐生;錢国伟;;MP-18/15型大米抛光机的研制[J];中国粮油学报;1987年01期 |
13 |
唐伟强;预糊化谷麦食品的生产技术探讨[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1年01期 |
14 |
;信息桥[J];粮油食品科技;1997年03期 |
15 |
夏红;染料结合法评价米粉加工对赖氨酸的影响[J];江苏农业研究;1999年04期 |
16 |
徐怀德;荞麦挂面加工技术[J];农村新技术;2002年10期 |
17 |
;荞麦制品的加工工艺[J];现代农业;2002年09期 |
18 |
王书谦;常宗明;黄淑霞;;极限发酵度与麦芽淀粉糊化特性的关系研究[J];啤酒科技;2008年12期 |
19 |
魏颖栋;袁海娜;尤玉如;钱锋;吴庆华;;婴幼儿谷基配方米粉生物酶解工艺研究[J];食品科技;2009年10期 |
20 |
王桂娟;;荞麦挂面加工工艺[J];农村新技术;2009年2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