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车辆—柔性路面力学相互作用系统的研究

朱孔源  
【摘要】: 车辆与路面相互作用的动力学问题是一个新的科学分支,它主要研究车辆、道路以及它们之间 的相互作用的动力学问题,而后面的研究是现阶段研究的薄弱环节。关于车辆和道路本身的研究工 作,各自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已开展了很深入的研究,但是将他们联系起来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至 今开展得不够广泛和深入,尤其是涉及到车辆结构参数上的变化引起车辆的动载及路面的动态响应 的研究工作开展的更少。 为了弥补和完善车辆-路面相互作用系统研究中的不足,课题展开了一系列有关这方面的工作, 取得了一些成果。课题涉及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动载模型的研究。车辆对路面的载荷并非是定值载荷,而是不断变化的动载,深入研究这 种载荷的变化规律,在车辆-路面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十分重要。在研究过程中,一系列被动悬架车 辆模型被建立起来,并以此作为动载分析的基础。悬架结构的调整可以降低车辆动载、改善车辆对 路面的破坏性作用(即动载)、提高路面的使用寿命,因此,作者引入了半主动悬架技术用于改善 车辆动载。通过变更振动系统的输出模型和目标函数,课题建立多个基于轮胎动载的半主动悬架的 车辆模型。从模拟分析结果上可知,半主动悬架确实可以降低车辆对路面的动态载荷。 2、动载的参数影响分析。有了动载的分析模型,使我们动载的分析有了理论根据。课题进一 步分析了各种参数(包括路面参数和路面参数)对车辆动载的影响。只有正确的认识各种参数影响 车辆动载的规律,我们才能为路面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3、路面动载响应分析方法的研究。路面在变化载荷(动载)作用下的响应研究是车辆-路面相 互作用研究中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层状路面结构动载响应的研究工作存在着不足,课题以 此作为研究的一个方面。在研究过程中,作者提出了静荷转化法,并引入动力计算的有限元数值算 法,解决移动载荷或随机载荷作用下路面响应的分析问题。 4、路面性能指标发展模型的研究。弯沉是柔性路面的主要设计指标,但由于柔性路面结构复 杂,使得采用现有弯沉计算的经验公式和理论公式设计出的路面寿命与实际使用情况有较大出入, 尤其反映不了动载对设计的影响。课题结合边缘学科——神经网络建立了基于神经网络的路面弯沉 发展模型,在模型中将车辆动载作为网络的一个输入结点,反映了动载对路面设计的影响。从分析 结果上看,神经网络的方法很适合描述这种复杂关系。 随着渠化交通和超载运输的加剧,车辙已经成为柔性路面破坏的一个重要形式。针对这一问题, 课题建立了基于粘弹性力学理论的车辙发展模型,在模型中考虑动载作用的影响,此模型很好地解 释了车辙发展的前期和中期规律。 5、试验研究。虽然试验在车辆-路面相互作用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目前仍是一个薄弱 的环节。只有以试验的基础,我们的分析才能可信。在课题的研究中,作者根据轮胎动载的特点和 评价指标,设计了一套轮胎动载的测量装置,初步解决了轮胎动载的试验研究问题。同时,利用可 动态测量的设备,试验得到了加速加载机加载速度下路面的响应,解决了动载实测问题。 6、轮胎-路面相互作用系统分析软件的研究。分析软件对车辆-路面相互作用的系统分析十分重 要。良好的、智能化的分析软件不但加快我们对系统分析的速度,更为重要的是,这可以使我们能 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车辆-路面相互作用的规律。在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和Visual C++开发平台的基础 上,课题建立了一套交互性好、易扩充的软件系统,实现了系统分析的智能化。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士恩;钢纤维混凝土在路面中的应用[J];中南公路工程;1988年03期
2 严作人;弹粘性层状体系的力学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4期
3 景志杰;浅谈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与操作要点[J];山西交通科技;1994年06期
4 穆彩英;裂缝的评价[J];黑龙江交通科技;1995年02期
5 殷建军,陆亚兴,姚祖康,朱惠君,徐犇;上海市公路路面—桥梁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施[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6 何挺继;道路的消雪设施[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1996年03期
7 钟守宾;我区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对策[J];广西交通科技;1998年01期
8 罗芳艳,孙立军;关于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的思考[J];上海公路;1998年02期
9 张亦平;卢亦焱;;钢纤维混凝土罩面修复路面应用技术研究[J];装备维修技术;2001年03期
10 张建中;德国斯蒂尔路面井孔钻机[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2年02期
11 薛雨川,杨孟余,王岳平;路面早期维护的重要方法——裂缝的密封[J];公路;2003年09期
12 王新明,王秉纲;高速公路路面功率谱[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3年02期
13 岳巍;改善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途径与方法[J];辽宁交通科技;2004年07期
14 徐泉涌;大庆至齐齐哈尔一级公路扩建工程设计[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5年01期
15 张洪信,张铁柱,陈秉聪,刘大维;行车纵剪力损伤路面的机理[J];公路;2005年04期
16 张宏志,刘海燕,詹桂菊;沈阳地区沥青路面破损原因及处理措施[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17 罗家雄;修补路面可用“微表处”新工艺[J];石油工程建设;2005年S1期
18 李少雄;谈路面混凝土混合物的造壳技术[J];广东建材;2005年09期
19 孟庆营,张彩利,从卓红;Superpave设计路面渗透性影响因素分析[J];中外公路;2005年05期
20 吴成恭;提高路基及路面基层平整度的措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刚;孙亚珍;赵颖华;;温度场作用下路面损伤的仿真模拟[A];力学与西部开发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王铁;张国忠;周淑文;;带神经网络的ABS路面辨识[A];中国工程机械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尚继红;张怀洲;王岩;;顶进涵引道路面水害治理[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雅涛;;级配碎石层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改造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易当祥;吕国志;沈玲玲;;多级路况下车载无人机疲劳载荷仿真[A];第十二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张宝森;孙振谦;田治宗;余咸宁;王卫红;;黄河防汛道路应急措施技术研究[A];全国第六届土工合成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段同军;刘文强;高新磊;;谈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A];建设工程理论与实践(第二辑)[C];2005年
8 张珂;;土工布在旧路改造施工中的应用[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9 江礼忠;曾赟;;微表处技术与路面早期水损害[A];2002年道路工程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江礼忠;曾赟;;微表处技术与路面早期水损害[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新技术新材料与新设备卷[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孔源;车辆—柔性路面力学相互作用系统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1年
2 路永婕;重载汽车与路面相互作用动力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吴国雄;水泥混凝土路面开裂机理及破坏过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4 包龙生;海排灰在道路基层及底基层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5 秦雯;基于颗粒物质特性的路面材料离析过程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6 韩万水;风—汽车—桥梁系统空间耦合振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7 张蓓;路面结构层材料介电特性及其厚度反演分析的系统识别方法——路面雷达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8 邓洪超;积雪路面GPR探测信号处理与雪铲自动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周纯秀;冰雪地区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10 苑绍志;轻型机械自动变速越野汽车牵引力控制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解瑞;小波分析在废旧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路面减振降噪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2 张露;路面停车对交通流影响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高立波;沈山高速公路路面后评价[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4 伍超;公路路面再生骨料混凝土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5 郭玉民;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路面(SMA)的应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3年
6 柴江辉;水泥稳定半刚性基层防裂措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7 杨奇竹;乳化SBS改性沥青及其微表处技术研究[D];广州大学;2007年
8 薛振华;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除冰雪性能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9 乔志琴;路用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10 李俊超;新疆干线公路路面结构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忠;浦南高速 采用“长寿命路面”新技术[N];闽北日报;2008年
2 记者 王文霞 通讯员 姜涛;新建巩登高速两成路面横空[N];郑州日报;2009年
3 记者 李黔刚 通讯员 董翔 凌桂香;云贵川高原潮湿路面凝冰防治研究启动[N];中国交通报;2009年
4 梁启华;明晰路面施工要点解决工程“疑难杂症”[N];大同日报;2009年
5 实习生 高春燕;城市路面为何频频塌陷?[N];科技日报;2009年
6 记者 杨青;五乱现象渐少 破损路面获修[N];钦州日报;2011年
7 记者 李锐 通讯员 叶志卫 叶火生 朱进;路面干净多了 堵“口子”任重道远[N];长江日报;2011年
8 通讯员 代金光;通州130个村路面将焕然一新[N];北京日报;2011年
9 杨争 王敏;路面增高酿成车祸应赔偿[N];江苏法制报;2005年
10 武建新 王海维;整修路面绿地 治理乱停乱建[N];石家庄日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