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牧系统耦合及相悖的机理及效应
【摘要】:
以系统耦合理论为核心,运用系统科学和生态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宏观农牧业统计资料、北方旱区农业研究资料和数据、内蒙古草地基础数据、畜牧气象观测资料等为基础,系统观测农耕区和畜牧区农户、牧户的农牧业生产模式,进行系统耦合及相悖的运算及分析,在总结现有农牧耦合成功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农牧系统耦合的生产范式。应用能值分析方法进行农牧耦合功率最大化设计。主要结论有:
● 北方农牧交错带内蒙古段牧草种植适宜和次适宜的年份占65%,不适宜的年份出现概率35%;粮食作物在77%以上的年份都是不适宜种植的。现存植物生产系统生态适应性差,产生地境—植物界面(A)的系统相悖。
● 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农田系统,成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如将农田系统恢复为人工草地,风蚀降低率76.3%;人工草地经济效益能达到粮食作物的2倍以上。
● 草食家畜主要分布在草原畜牧区,畜牧区现实载畜量是适宜载畜量的1.15~2.60倍;农耕区少数旗县现实载畜量为适宜载畜量的70%左右,大部分旗县现实载畜量只能达到适宜载畜量的35%以下。
● 种植业生产模式农户年人均纯收入在600~1500元之间。自繁自育农牧业生产模式绵羊年净利润5.6元/只·a。自繁自育肉用牛年净利润217.0元/只·a。自繁自育生产模式净利润微薄,没有经济利益驱使,农户缺少养畜的动力,是农耕区草食家畜缺载的原因。
● 易地育肥农牧耦合依赖于草原畜牧区和农耕区之间饲草料资源、草食家畜时空分布的互补性,农产追逐净利润的动力因素是其发展的直接原因,其净利润来自农耕区与畜牧区牲畜单位重量价格差和牲畜体重增加、屠宰率升高的牲畜个体价格差。2002年易地育肥羊的年净利润是自繁自育的20倍;易地育肥牛年净利润是自繁自育的6.5倍。年育肥规模在200只羊单位左右农产,年净利润10800元左右;年育肥规模在800~1200只之间农户,年净利润在22720~34080元之间。
● 农牧耦合对农耕区植物生产系统的效应直接表现为改变种植结构,系统耦合前农产几乎没有人工牧草种植。而系统耦合后,人工牧草种植比例达到20%~36%。
● 易地育肥农牧耦合可以提高动物生产系统效率,使草原畜牧区畜产品生产效率增长3.27倍;农耕区畜产品生产效率增长1.84倍。
● 以农耕系统从畜牧系统输入的能量为限制因子,研究区农耕系统尚剩余其总能流单位12.3%~39.2%的能量,需要进行其它多种形式的系统耦合,才能使农耕系统和畜牧系统的总体功率达到最大。
● 易地育肥农牧耦合模式的发展,需要技术和政策支持,畜舍小气候调控技术是其中之一。该地区普遍使用的羊圈几乎没有保温效果,舍饲后羊舍内温度可达到-1℃。
畜牧草原区和农耕区植物生产系统和动物生产系统的空间相悖,是本地区生态系统最根本的相悖。易地育肥农牧耦合把畜牧系统和农耕系统统一起来,能有效减少草原畜牧区草食家畜分布密度,使草原区草地封育和家畜舍饲成为可能;也是提高农耕区草食家畜承载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从而促进农田系统恢复为草地系统。易地育肥是恢复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提高农牧业整体生产力的成功范例。
|
|
|
|
1 |
潘志华,安萍莉,刘亚玲,郑大玮,妥德宝;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自然环境变化研究——以武川县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年05期 |
2 |
苏志珠,马义娟,刘梅;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形成之探讨[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3 |
刘正恩,葛剑平;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原则及对策[J];干旱区研究;2004年03期 |
4 |
万里强,侯向阳,任继周;系统耦合理论在我国草地农业系统应用的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年01期 |
5 |
赵哈林,赵学勇,张铜会,周瑞莲;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界定及其生态问题[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
6 |
刘学录,任继周;河西走廊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系统耦合的景观生态学机制[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08期 |
7 |
梁小英;陈正江;陈海;;基于GIS与RS的北方农牧交错带宏观生态背景分异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6年01期 |
8 |
邱书志;;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战略思考[J];中国林业;2006年14期 |
9 |
刘军会;高吉喜;韩永伟;王小亭;;北方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J];中国发展;2008年02期 |
10 |
张耀生,赵新全,李春喜,薛白,代建聪;黑河上游生态建设的模式与效益[J];中国沙漠;2004年04期 |
11 |
姜琦刚;高会军;;近30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沙质荒漠化动态变化[J];世界地质;2005年04期 |
12 |
吕颖;卫海燕;;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赤峰市翁牛特旗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年09期 |
13 |
李文彬;;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脆弱性分析及整治战略[J];青年文学家;2011年04期 |
14 |
爱德华多·古迪纳斯;拉美的有机农牧业前景广阔[J];中国环保产业;2003年05期 |
15 |
李春阳;秦红灵;高旺盛;;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武川县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03期 |
16 |
胡兵辉;廖允成;王克勤;陈奇伯;;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典型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对比演变[J];水土保持研究;2011年02期 |
17 |
相伟;;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建设成本体系研究——以吉林省西部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6年01期 |
18 |
付意成;阮本清;王瑞年;毕永传;朱启林;;河流生态补偿研究进展[J];中国水利;2009年03期 |
19 |
张培峰;胡远满;赵明华;;北方农牧交错带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前景预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S1期 |
20 |
蔡博峰,张力小,宋豫秦;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脆弱性刍议[J];环境保护;2002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