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城镇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
【摘要】:
小城镇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深层次矛盾问题,而且涉及到国家宏观政策、体制等问题,小城镇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本文在小城镇发展认识基础上,通过建立的城镇化增长模型和合意城镇化模型,对中国小城镇发展进行了宏观评价;通过构建的小城镇发展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建立了小城镇发展实力评价模型,完善了小城镇实力评价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并选取十个省市的十个小城镇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分析了我国小城镇发展动力,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对策。
首次利用“五普”新数据对我国城镇化增长模型进行修正。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化发展自1979年已进入加速期,并将在2028年完成加速期,进入成熟期;与国际其他国家的城镇化相比,我国城镇化增长曲线与日本和美国的曲线比较接近,因此,我国应该更多地借鉴日本的高度集中化模式,并学习美国城镇化发展中科技先导、统筹发展的经验。
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建立了小城镇发展的合意城镇化模型,首次计算了相对社会公平的合意城镇化率。结果表明:我国农民需求效用的期望达到城市居民效用的50%时,城镇化率应该是48.2;农民需求效用的期望达到城市居民效用的60%时,城镇化率应该是52.9。这意味着我国农民需求效用的期望达到城市居民效用的一半时,城镇化将逐步完成加速期的发展,进入成熟期。
突出城镇建设和体制保障指标的地位,建立了小城镇发展综合实力评价模型,完善了小城镇实力评价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并选取了十个省市的十个小城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发展程度较好的小城镇主要为东部小城镇或镇内拥有大型国有企业的中西部地区小城镇。与我国小城镇发展实际情况吻合,表明该评价方法在城镇发展实力评价中科学性、合理性。
建立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多元投资Stackelberg博弈模型,求出了城镇各方将按照子博弈精炼均衡选择自己的投资策略。结果表明基础设施成本越高,政府和其他部门相对投资能力越低,因而投资量减小。进而表明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此引入竞争机制,搞好多元化投资是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对策之一。最后给出了小城镇发展对策。
|
|
|
|
1 |
吴爱军;;小城镇特色经济与荆州城镇化建设[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
2 |
赵连静,陈娆,杨为民,江占民;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
3 |
潘智慧,张仕廉;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4 |
李崇明,丁烈云;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与应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4年03期 |
5 |
纪希平;浙江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研究[J];调研世界;1995年02期 |
6 |
仝瑞,阳建强;最佳人居小城镇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城乡建设;2003年05期 |
7 |
刘成惠;小城镇建设:西部开发的扩展效应[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3期 |
8 |
孔祥智;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03期 |
9 |
本刊编辑部;小城镇应如何发展[J];领导决策信息;2001年47期 |
10 |
王红江,陈佳骆,陈占勇;小城镇建设投资预测[J];小城镇建设;2003年12期 |
11 |
唐钧;;“十二五”的担忧:小城镇,大跃进[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09期 |
12 |
王媛,钱雅丽;县域经济发展潜力产业分析——小城镇建设[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
13 |
陆学艺;关于调整城乡社会结构发展小城镇的几个问题[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07期 |
14 |
陈星,张春霞;以县域经济为依托的小城镇发展战略[J];农村经济;2004年05期 |
15 |
王渝陵;重庆市小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J];探索;2004年03期 |
16 |
吴军,王园园;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年02期 |
17 |
李宇;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18 |
王国敏;小城镇建设:刺激需求与发展经济的大战略[J];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03期 |
19 |
毛如柏;扎实工作 抓好试点 促进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J];城乡建设;1995年04期 |
20 |
冯广京;小城镇发展需要引导[J];中国土地;199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