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小城镇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

林文  
【摘要】: 小城镇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深层次矛盾问题,而且涉及到国家宏观政策、体制等问题,小城镇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本文在小城镇发展认识基础上,通过建立的城镇化增长模型和合意城镇化模型,对中国小城镇发展进行了宏观评价;通过构建的小城镇发展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建立了小城镇发展实力评价模型,完善了小城镇实力评价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并选取十个省市的十个小城镇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分析了我国小城镇发展动力,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对策。 首次利用“五普”新数据对我国城镇化增长模型进行修正。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化发展自1979年已进入加速期,并将在2028年完成加速期,进入成熟期;与国际其他国家的城镇化相比,我国城镇化增长曲线与日本和美国的曲线比较接近,因此,我国应该更多地借鉴日本的高度集中化模式,并学习美国城镇化发展中科技先导、统筹发展的经验。 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建立了小城镇发展的合意城镇化模型,首次计算了相对社会公平的合意城镇化率。结果表明:我国农民需求效用的期望达到城市居民效用的50%时,城镇化率应该是48.2;农民需求效用的期望达到城市居民效用的60%时,城镇化率应该是52.9。这意味着我国农民需求效用的期望达到城市居民效用的一半时,城镇化将逐步完成加速期的发展,进入成熟期。 突出城镇建设和体制保障指标的地位,建立了小城镇发展综合实力评价模型,完善了小城镇实力评价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并选取了十个省市的十个小城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发展程度较好的小城镇主要为东部小城镇或镇内拥有大型国有企业的中西部地区小城镇。与我国小城镇发展实际情况吻合,表明该评价方法在城镇发展实力评价中科学性、合理性。 建立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多元投资Stackelberg博弈模型,求出了城镇各方将按照子博弈精炼均衡选择自己的投资策略。结果表明基础设施成本越高,政府和其他部门相对投资能力越低,因而投资量减小。进而表明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此引入竞争机制,搞好多元化投资是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对策之一。最后给出了小城镇发展对策。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吴爱军;;小城镇特色经济与荆州城镇化建设[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赵连静,陈娆,杨为民,江占民;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潘智慧,张仕廉;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李崇明,丁烈云;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与应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4年03期
5 纪希平;浙江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研究[J];调研世界;1995年02期
6 仝瑞,阳建强;最佳人居小城镇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城乡建设;2003年05期
7 刘成惠;小城镇建设:西部开发的扩展效应[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3期
8 孔祥智;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03期
9 本刊编辑部;小城镇应如何发展[J];领导决策信息;2001年47期
10 王红江,陈佳骆,陈占勇;小城镇建设投资预测[J];小城镇建设;2003年12期
11 唐钧;;“十二五”的担忧:小城镇,大跃进[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09期
12 王媛,钱雅丽;县域经济发展潜力产业分析——小城镇建设[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3 陆学艺;关于调整城乡社会结构发展小城镇的几个问题[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07期
14 陈星,张春霞;以县域经济为依托的小城镇发展战略[J];农村经济;2004年05期
15 王渝陵;重庆市小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J];探索;2004年03期
16 吴军,王园园;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年02期
17 李宇;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18 王国敏;小城镇建设:刺激需求与发展经济的大战略[J];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03期
19 毛如柏;扎实工作 抓好试点 促进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J];城乡建设;1995年04期
20 冯广京;小城镇发展需要引导[J];中国土地;199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巧英;张新;;小城镇大战略——试论陕西省小城镇的规划开发[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田雨;;小城镇建设——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器[A];黑龙江县域经济发展研究[C];2004年
3 徐秀源;姜艳霞;;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初探[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卢晓玲;杨钢桥;;小城镇工业用地扩张的形态[A];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资源的保障能力研究[C];2004年
5 苏志华;;特色导向的小城镇旅游规划——以辽宁省盘山县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毅;;黑龙江省小城镇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张阳生;;丝绸之路沿线(中国境内区段)小城镇发展研究的启示[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黄晓鸾;;小城镇环境绿化建设要高起点[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9 张海平;郑旗;;山西省小城镇体育发展的可选择模式[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10 周大衛;;以文明生態鎮(鄉)為重點來統籌海南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A];2009年两岸四地农业合作论坛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文;中国小城镇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2 韩松岭;森工林区小城镇建设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3 黄鹏;小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4 梅克保;中国小城镇建设的战略与管理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5 廖和平;重庆市小城镇土地利用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6 许玲;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7 陶永勇;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8 王建军;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9 刘科伟;西北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10 方少勇;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的生产要素配置[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蓉;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3年
2 赵翠清;河南省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3 邵琛霞;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若干政策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包喜利;小城镇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5 王贵春;小城镇土地资源利用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6 费振国;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融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7 黄维蓉;我国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8 李文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9 卢晓玲;小城镇工业用地扩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10 王前福;中国人口小城镇化道路与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平袁驿[N];重庆日报;2009年
2 记者 臧小池;钢城区五种模式搭建城居载体[N];莱芜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卢伟;我市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N];南宁日报;2010年
4 记者 杨文平 实习生 饶思锐;放开本市农民到小城镇落户[N];长江日报;2009年
5 通讯员 苏字承;发展出新城 美景藏深山[N];大理日报(汉);2009年
6 吴黎 胡东强;筑牢小城镇基石 支撑“第一门户”建设[N];重庆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董磊 廉丹 管斌;小城镇,农民幸福的新家园[N];经济日报;2010年
8 陈利;接龙悄然崛起的强镇[N];重庆日报;2005年
9 通讯员 李仕兵 朱若葵;苏仙全力推进小城镇建设[N];郴州日报;2009年
10 宗文 田镜;“百镇一面”要不得[N];团结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