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框架下中韩农产品贸易前景与合作模式研究
【摘要】:
自从1992年中韩正式建交以来,两国贸易关系很密切,但也时有争端发生。为此,研究两国如何保持良好的贸易往来,达到互惠互利,已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在大量查阅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走访有关机构和专家、到实地调研考察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以经济学、国际贸易、产业组织等理论为指导,组合运用系统分析、比较归纳、因果分析、竞争力指标评价等方法,围绕中韩两国的农业合作问题,从中韩经济交流现状、中韩农业的优势比较、中国加入WTO对中韩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中韩农产品贸易合作方案等五个方面,对WTO框架下中韩农产品贸易前景与合作模式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
准确把握中韩两国的经济交流和农业现状是问题研究的基础,能够为下文的研究提供背景。本文通过考察,采用归纳比较分析方法,从中韩两国整体贸易、投资、农产品贸易等几个方面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剖析,并对中韩两国主要农产品的品种、规模、动向以及中韩两国农业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韩国对中国的贸易总体上是顺差,但在农业贸易方面却为逆差;而中国对韩国的贸易总体上为赤字,但是具体到农产品贸易领域中国却显示为贸易盈余,而且中国农业的规模与比重都比较大,列在世界前位,而相比之下,韩国规模则非常小。
比较分析中韩两国农业的优势是决定中韩两国农业合作方案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方法之后,采用竞争力指标评价方法,从事前和事后对中韩两国的农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和分析。事前评价与影响价格竞争力的因素有关,具体从价格竞争力、非价格竞争力、中韩两国农业条件等三个方面进行;事后评价是通过对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RCA)、市场占有率(Market Share, MS)、双方的农产品贸易结构及具体的农产品进出口品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韩国在一些农产品加工技术及高级农产品方面较有优势,中国在初级农产品与价格竞争力上有比较优势。主要原因是在农产品单位产量及农业机械化、品质与包装、加工等方面,韩国比中国有优势,而中国在土地成本与劳务费用等方面比韩国便宜,因此在价格上比韩国农产品更有竞争力。
本文还从整体上分析了中国加入WTO的必要性、在农业上的主要协议项目以及新设的政府机构,重点从对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国农业及中韩农产品贸易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加入WTO产生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政策,并对中国加入WTO一年以来产业整体及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中国加入WTO后适应能力的提高,预期将受到冲击的一些部门实际上并没有受到冲击,反而发展地比较稳定,其中农产品受到的冲击也没有想像的大。从长期角度看,加入WTO对中国的正面效果远大于负面效果,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中韩两国农业交流合作方案是本文最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在以上几个部分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合作的基本方向、多种交流途径的建立与强化、加强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农产品贸易争端的预防和解决、东亚地区农业合作的加强等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了中韩两国农业交流合作的方案。然后,本文对中韩两国各个要素的分析结果及合作模式、中韩农业方面国际产业合作的可能性、中国中西部的对外经济指标、主要国家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生产量、中
韩贸易结合度指数的变动趋势、韩国的主要农林畜产品的进口现状与中国所占比重、中韩主要农
产品的进出口现状等一系列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深入的比较、归纳和总结,最后指出中韩两国应建
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并提出了一个有利于两国增进友谊、防止贸易争端、健全贸易和增进
交流的合作方案。
本文创造性的研究在于:运用经济学、贸易等理论,对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和发展前
景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归纳总结了两国之间存在的贸易问题,并探
讨了解决的方法;首次对中韩经济交流及农产品贸易现状和农产品优势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比较
分析,探讨了中国加入WTO对中韩农产品贸易关系带来的影响,并针对中韩两国加强贸易关系
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提出了多方面的新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