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青海共和盆地水分时空分异与水土资源生产力

孙建光  
【摘要】: 青海共和盆地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缘,属于高寒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近年来,由于环境变化和人口剧增,青海共和盆地的荒漠化问题已日益严重。为了做到对本区的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防治本区的荒漠化和保护龙羊峡水库,所以基于DEM和已有的气象、水文长短期观测和实测数据,首先构建了青海共和盆地降雨、径流、蒸散和区域水分平衡的分布式模型;进一步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青海共和盆地草地生产力的模型和基于作物水分耗散与放牧因子校正的青海共和盆地草地生产力模型;利用草地载畜能力和现有牲畜量以及社会经济因子等统计数据,结合实地调查,分析了青海共和盆地草地生产力、物种构成、生境变化和荒漠化成因及其内在驱动因子,并对草地可持续利用做了评价。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在青海共和盆地,近50年的年降雨量序列是平稳的、无周期,其时空变化与径流、蒸发、潜在蒸散和土壤水分的关系表明,气候干燥和严重的荒漠化不是由于降雨量减少直接引起,龙羊峡水库对共和盆地年降雨量变化没有影响;但是年气温序列是非平稳的,茶卡、恰卜恰和贵南的年气温平均每年升高0.0247、0.0422和0.0272℃,且气温升高2℃,年潜在蒸散增加57mm,盆地内气候逐渐变干燥,但影响比较小;由于历年潜在蒸散序列是平稳的,因此气候变化对盆地的作物潜在蒸散的影响在研究期内是较小的。 2.在青海共和盆地,降雨产流主要在山区和水域附近,而且雨季产流占总径流量的90%;盆地降雨的总产流量为7.08亿m~3,丰水年为9.06亿m~3,枯水年为5.66亿m~3,因此径流量受降雨量年变率的影响很大。尤其枯水年径流量的减少可能成为影响盆地荒漠化的原因之一。 3.在青海共和盆地,历年潜在蒸散平均974mm,各月潜在蒸散与降雨和温度之间是很好的正相关,所以雨热同季有利于作物生长:年潜在蒸散的空间分布范围从485—1174mm,平均1027mm,而且年潜在蒸散空间分布与降雨和坡度是负相关,与温度和大气外层辐射正相关,因此水分和温度的是影响作物水分耗散的重要因子,决定了共和盆地植被的气候生产力。 在共和盆地,牧草的年蒸散量从95-680mm,平均494mm,它的总量为80.4亿m~3,比年降雨量高27.6亿m~3,其中山地约为9.1亿m~3,低于降雨量6.5亿m~3,滩地约为52.9亿m~3,较降雨量高25.1亿m~3,河谷约为18.8亿m~3,较降雨量高10.2亿m~3;牧草的年实际蒸散量为41.7亿m~3,较年降雨量低10.3亿m~3,其中山地约为7.3亿m~3,低于降雨量8.3亿m~3,滩地约为25.2亿m~3,低于降雨量1.6亿m~3,河谷约为9.1亿m~3,高于降水量0.5亿m~3。如果考虑径流,降雨在山地基本能满足牧草生长的水分需求,在河谷滩地不能满足牧草最大生长,但仅在河谷降雨可能不能满足牧草实际水分耗散。 共和盆地牧草的生态需水量约为77.7亿m~3,生态耗水量约为40.1亿m~3,生态最低需水量和耗水量分别为11.6和5.6亿m~3。目前正常年份牧草的生态耗水量能够基本满足,所以共和草地退化和荒漠化需要进一步分析。 4.基于水分平衡模型,青海共和盆地土壤水分在黄河以西的乌兰县茶卡、共和县沙珠玉和黄河谷地及部分滩地降雨不能满足牧草实际蒸散的水分需求,其中茶卡盆地缺50-300mm,沙珠玉和恰卜恰河谷、滩地0-100mm,而河卡和贵南降水能够满足牧草实际水分需求,存在0-150mm的水分盈余,塔拉滩、木格滩土壤水分基本平衡或略有盈余,山区土壤水分是略有盈余,基本上 平衡的。盆地的河谷滩地不能满足牧草蒸散的水分需求,山地略有亏缺,基本平衡。 5.在共和盆地,6一9月的累积NDVI值与年降雨量的空间分布之间是正相关,与年潜在蒸散 和高程是负相关;草地生物量和降雨量之间也是正相关,与年潜在蒸散也是负相关,因此盆地内 水分的时空分异是决定草地生产力的关键因子之一:另一方面,草地的光温生产潜力15.3比a, 约为光合生产潜力的53%,而且在山区约为44%,滩地约为54%,河谷约为58%,所以温度应当 是限制牧草生产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因子,尤其在山区。 共和盆地牧草的气候生产潜力约6.6比a,约为光温生产潜力的43%,光合生产潜力的23%; 而且河谷、滩地牧草的气候生产潜力分别约为光温生产潜力的34%和41%,山地约为69%,水分 对牧草的气候生产潜力影响在河谷和滩地要大于山地,尤其是草原化荒漠和荒漠化草原气候生产 力相对较低;共和盆地的实际等级草地生产力是气候生产力的1巧一1/12;经过作物水分需求和放 牧的校正,草地生产力平均2.2比a,约为气候生产力的33.3%,已基本接近草地实际的生产力; 作物水分需求和放牧对共和盆地草地生产力有很大影响,而且放牧已成为草地生产力降低和草地 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6.依据青海共和盆地围栏内外草地生物量的调查,未封育草场的生物量是封育草场的 57.7%,而且沙生和荒漠植被入侵,使未封育草场优势物种生物量降低;过牧会造成草地退化和 环境恶化,围栏封育有利于草地恢复;依据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共和盆地的 草地退化,而且人口增长及其外部效应是内在驱动因子;共和盆地草地可持续利用的综合指数从 33一39,平均38,草地是不可持续利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学全;卢琦;杨恒华;孙德福;赵雪彬;;青海共和盆地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J];水利经济;2007年04期
2 李仲群;龙羊峡水库诱发地震初探[J];大坝与安全;1993年04期
3 刘进超;姜小三;李敬峰;;县级尺度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时空分异研究——以徐州市睢宁县为例[J];遥感信息;2009年03期
4 ;黄沙涌向龙羊峡[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陈雪依;姚亦锋;;基于SPSS分析的南京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1期
6 孙才志;谢巍;姜楠;陈丽新;;我国水资源利用相对效率的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0年11期
7 高翔;鱼腾飞;程慧波;;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水资源环境与城市化交互耦合时空变化[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8 高翔;鱼腾飞;程慧波;;西北地区水资源环境与城市化系统耦合的时空分异——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0年06期
9 程圣东;李占斌;鲁克新;李鹏;张林红;;文安驿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分异及其与地貌因子关系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10 胡德勇;李京;陈云浩;张兵;彭光雄;;基于多时相Landsat数据的城市扩张及其驱动力分析[J];国土资源遥感;2006年04期
11 孙才志;李红新;;辽宁省水资源利用相对效率的时空分异[J];资源科学;2008年10期
12 孙才志;王妍;;辽宁省产业用水变化驱动效应分解与时空分异[J];地理研究;2010年02期
13 韩志强;;福建旅游发展时空分异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年11期
14 孙才志;王妍;;基于因素分解模型的辽宁省用水变化驱动力测度及时空分异[J];干旱区地理;2009年06期
15 李红强;王礼茂;;中国风电减排CO_2的成本测算及其时空分异[J];地理科学;2010年05期
16 钱正英;对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的几点意见[J];中国水利;2003年01期
17 包广静;;水能资源开发生态关联时空分异及其对策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1年02期
18 傅肃性,张崇厚,曹桂发,李发祥;西线调水与区域持续发展[J];地球信息科学;1996年02期
19 黄祖杰;那日苏;桂荣;王宗礼;周淑清;张晓庆;毕力格图;赛音毕力格;赵磊;;浅析浑善达克沙地畜牧业生产问题[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年19期
20 黄初龙;;基于指标体系的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时空分异评价[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永年;冯兆东;赵传燕;詹志明;汪伟国;;黄河上游共和盆地土地沙漠化遥感动态监测[A];第十三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郑树峰;张柏;王宗明;;松嫩平原西部草地退化与气候变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黄敬峰;李军;;草地生产力遥感动力模拟模型[A];中国草学会草地资源与管理第四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4 陈洪海;;环境变迁与宗日遗存发展的关系[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5 徐斌;辛晓平;刘海启;刘佳;陈仲新;杨桂霞;吴文斌;周清波;吴晓天;覃志豪;;中国北方草地生产力和载畜平衡动态监测[A];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苏占胜;陈晓光;黄峰;杨淑萍;;宁夏农牧交错区(盐池)草地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A];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苏占胜;陈晓光;黄峰;杨淑萍;;宁夏农牧交错区(盐池)草地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A];全国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徐斌;辛晓平;刘海启;刘佳;陈仲新;杨桂霞;吴文斌;周清波;吴晓天;覃志豪;;中国北方草地生产力和载畜平衡动态监测[A];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徐维新;杨英莲;贾生海;李凤霞;胡玲;殷青军;;关于青海东南部地区草地生产状况的报告——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分析青南地区草地生产力变化[A];第十三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0 孙才志;李红新;;辽宁省水资源利用相对效率的时空分异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建光;青海共和盆地水分时空分异与水土资源生产力[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2 张连义;锡林郭勒草地牧草产量遥感监测模型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3 王平;半干旱地区禾—豆混播草地生产力及种间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金花;基于3S技术支持的草地营养与载畜量评价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5 喻庆国;基于自然度的森林景观时空分异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6 林惠花;典型区域土壤侵蚀的地理学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陈世荣;草原火灾遥感监测与预警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
8 王静;凋落物对典型草原植被及土壤水分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9 程波;青藏高原共和盆地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植被和环境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王晓宇;开垦种植对草地生产力及土壤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秀梅;气候因子和草地不同利用方式对毛乌素草地生产力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2 沙依拉·沙尔合提;新疆阿勒泰山典型草原类型及其草地生产力变化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3 史瑞琴;气候变化对中国北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4 杨凯;气候变化对藏北地区草地生产力的影响模拟[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5 孟克;围封转移对锡林郭勒盟草地生产力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6 郎丽丽;15 ka来更尕海湖泊沉积记录的尘暴事件[D];兰州大学;2010年
7 潘旭东;玛河流域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土壤分异规律及开发利用方向[D];石河子大学;2005年
8 王妍;辽宁省产业用水变化驱动效应分解与时空分异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乐;中国产业用水增长质量时空分异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刚;内蒙古草地生产力和锡林浩特市草畜空间管理模拟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蒙景辉;共和盆地何以“黄”进“绿”退[N];工人日报;2004年
2 新华社记者 钱荣 梁娟;快点治理青海共和盆地生态[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3 钱荣 梁娟;青海共和盆地生态治理刻不容缓[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姚斌 彭措;共和盆地 荒漠化治理任重道远[N];青海日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王国英;情洒大草原[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6 王娟 朱建军;青海亮起生态“红灯”[N];农民日报;2002年
7 吕雪莉;青海三江源退牧还草效果显著[N];西部时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安世远 通讯员 夏连琪;亿亩草原得到休养生息[N];中国环境报;2010年
9 记者 辛语;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一行在呼伦贝尔调研[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10 张联军;正镶白旗从四个方面抓好草畜平衡[N];锡林郭勒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