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摘要】:
本研究针对当前在气候干旱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青海省生态环境中气候异常事件即气象灾害频繁发生、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冰川萎缩、湖泊水位下降和河流流量减少等生态环境退化现象日益严重的实际,在广泛收集和整理青海省气候、水资源、草地资源等生态环境因子基础资料的基础上,对青海的主要气候要素、地表径流、水资源、植被的演替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主要生态环境变化特征进行了基础性的研究。以配合西部大开发进行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为青海省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系统分析了1961年以来青海省气温、降水等气候特征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表现在青海高原年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要明显高于全国,是中国气候变暖的敏感区,降水的有效性发生了明显变化。研究了青海省地表水资源的变化规律,黄河流域雨水对黄河流量的补给在减少而季节性积雪融水对流量的补给在增加。影响地表水资源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由于进入90年代以来,黄河上游流域气候变暖趋势显著,年蒸发量表现出逐年增大的趋势,并且年降水量减少趋势更为显著,结果导致流量减少,出现断流。揭示了牧草生育期、产量以及群体结构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和气候干旱化影响下草场植被的演变特征,提出了影响环湖地区牧草返青期的主要因子是水分条件,影响青南地区牧草返青的主要因子是热量条件,“三江源”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化,导致牧草生长季呈缩短趋势,牧草产量明显下降。据此,还系统介绍了目前青海省生态环境的特征,并就在未来气候向暖干方向发展情景下初步预测青海省生态环境将呈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最后针对青海省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并综合考虑到气候因素,将青海省分为四个生态区,并根据不同生态功能区提出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必须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