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和施肥水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赵彩霞  
【摘要】: 我国以大量化肥和农药投入为特征的高度集约化现代农业已经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本研究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农田生态碳氮平衡的环境成本评估模型研究”的一部分,以典型华北高产粮区—山东省桓台县为例,采用调查研究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的作物生长动态、土壤碳氮平衡进行了初步研究。针对该县两大农田管理措施:大量施肥和秸秆还田,对三种秸秆还田模式(小麦玉米秸秆全还田、小麦秸秆还田、不还田)、四个氮肥水平(当地常规水平即高氮、比常规低30%即中氮、比常规低70%即低氮、不施氮肥)、施用有机肥三个试验因素进行田间试验,设置八个试验处理。研究结果如下: 1.在冬小麦生长季,全还田不施肥处理籽粒产量最高达5.49 t·hm~(-2),小麦还田施高氮处理籽粒产量最低为5.13 t·hm~(-2),减产7%,但是各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同样小麦还田条件下,施中氮处理产量最高。 2.在夏玉米生长季,小麦还田施低氮处理籽粒产量最高达5.93 t·hm~(-2),同样还田条件下,施高氮、施中氮、不施氮分别减产16%、27%、17%,各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 3.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该地区应该减少氮肥施用量,增加有机肥替代比例,高效利用秸秆资源,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江永红,宇振荣,马永良;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系统及作物生长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1年05期
2 李文革;李倩;贺小香;;秸秆还田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3 张庆忠,吴文良,王明新,周中仁,陈淑峰;秸秆还田和施氮对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5年11期
4 余世鹏;杨劲松;刘广明;;优化灌溉与秸秆还田防控黄淮海平原农田土壤次生盐渍害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9年03期
5 范琼文;提高土壤肥力的一项有效措施——秸秆还田[J];新疆农业科技;1992年02期
6 王国法,蒋彭炎,陆龙泉,吴柏荣;红壤水田秸秆还田对三熟各季作物的增产效应[J];浙江农业科学;1994年06期
7 ;制定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规程的研究[J];土壤肥料;1995年04期
8 李加恩,唐守晋;实施玉米机械秸秆还田的八项注意[J];山东农机;1997年05期
9 刘富春;凤冈油菜秸秆还田的效果分析[J];耕作与栽培;2000年S1期
10 赵继献,朱文秀;油菜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0年S1期
11 薛玉华;秸秆还田地块耕作管理“三要”[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3年04期
12 胡立峰;裴宝琦;翟学军;;论秸秆功能演化及秸秆腐解剂效应[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19期
13 马金芝;刘悦上;陆卓;;浅析作物秸秆还田应用技术[J];现代化农业;2011年01期
14 余彦波,刘棣良;应用生态系统原理发挥秸秆还田的经济效益[J];生态学杂志;1984年04期
15 孙传芝;孙仲逸;魏贞莹;唐复中;;不同前作及其秸秆还田对晚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1987年01期
16 杨胜利;古县村秸秆还田经验[J];山西农业;1995年11期
17 肖长松;秸秆还田新机具──水田埋草旋耕机[J];四川农机;1997年05期
18 舒小琴;浅谈秸秆还田与土壤改良的关系[J];安徽科技;2002年Z1期
19 张育勤;开发利用秸秆资源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J];农机推广与安全;2005年05期
20 韩玮;聂俊华;李飒;;秸秆配施外源蛋白酶效应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勇;黄海东;吴一鸣;;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比较研究[A];《农业机械化理论研究与实践》论文集[C];2004年
2 陈新;张瑞宏;;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及其展望[A];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3 汤永禄;黄钢;郑家国;李朝苏;邓先和;付书明;;成都平原麦稻双免耕秸秆还田技术模式[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4 朱绍林;乔红梅;姜晓清;周明;;酵素菌在秸秆还田中的应用研究[A];青年学者论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第七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二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5 刘武仁;郑金玉;冯艳春;刘凤成;罗洋;邱贵春;蔡红岩;;玉米秸秆安全还田方法的研究[A];2004年全国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4年
6 何建新;王志进;朱建桦;张晓建;严玉娟;;作物秸秆还田对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研究[A];江苏土壤肥料科学与农业环境[C];2004年
7 袁梅;;浅论农业秸秆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的技术途径[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8 樊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减少环境污染[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9 段华平;牛永志;李凤博;卞新民;;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直播稻田土壤碳固定及其产量的影响[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10 任小平;孙达义;;推行绿色技术 发展低碳农业[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勇;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钾素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2 慕平;黄土高原农田综合地力及碳汇特征对连续多年玉米秸秆全量还田的响应[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3 武际;水旱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的培肥和增产效应[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4 潘志勇;基于试验与模型的C、N循环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5 谭德水;长期施钾对北方典型土壤钾素及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6 刘世平;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农田生态环境和周年生产力的影响[D];扬州大学;2006年
7 陈冬林;多熟复种稻田土壤耕作和秸秆还田的效应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8 韩宾;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健康状况的影响及作物响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9 李贵桐;土壤过程的系统学分析初探——以连续秸秆还田土壤中氮素转化过程为例[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10 范丙全;不同农业措施影响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演化规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彩霞;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和施肥水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2 王子臣;周年秸秆还田与土壤耕作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稻季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0年
3 李万良;吉林省雨养农业区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耕作技术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5年
4 吴延华;秸秆还田条件下稻麦生产密肥调控技术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5 韩玮;还田秸秆配施外源酶效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6 刘小伟;双辊秸秆还田旋耕机的研制开发[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7 霍竹;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3年
8 卿明福;稻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9 卜毓坚;不同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量对晚稻生长发育与土壤肥力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10 高茂盛;秸秆还田对隔茬冬小麦抗性生理及土壤肥力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宋春风 通讯员 陈彦毅;我区力推秸秆还田沃土工程技术[N];广西日报;2006年
2 王戴群记者 孙全龙;省农垦六成麦地秸秆还田[N];安徽日报;2007年
3 梁建统;大荣集团氰胺化钙变身催腐剂[N];中国化工报;2007年
4 通讯员 刘世全;9.2万亩棉花实施秸秆还田[N];博尔塔拉报;2007年
5 安徽凤阳县 田益全;应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N];农民日报;2008年
6 本刊记者 吕磊通讯员 胡军锋;驿城区农机局抓好玉米机收和秸秆还田工作[N];驻马店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韩光亮 通讯员 庄君 姜龙金 刘瑞华;清洁 节能 省钱[N];青岛日报;2010年
8 刘璇 陈志奎;全市秸秆还田将达100万亩[N];镇江日报;2008年
9 通讯员 彭福智 记者 邓万祥;今秋明春四川秸秆还田百万亩[N];农民日报;2003年
10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王兴仁;秸秆还田及绿肥利用技术[N];农民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