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赤眼蜂体内Wolbachia感染的研究
【摘要】:
Wolbachia属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节肢动物生殖器官内,专营细胞内寄生的立克次氏体微生物,属于变形菌纲(Proteobacteria)的α亚纲,立克次氏体科(Richettsiaceae)。这些共生菌通过母系遗传参与调控寄主的多种生殖活动,包括细胞质不亲和现象、诱导孤雌生殖现象、雌性化、雄性致死以及调节寄主生殖力等。Wolbachia的分布十分广泛,目前已经发现在超过17%的昆虫种群以及17种甲壳纲动物、螨虫、线虫体内发现了它的存在。并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受其感染的节肢动物种类正在被发现。
本论文系统研究了Wolbachia在我国主要赤眼蜂种群(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螟黄赤眼蜂T.chiloni、广赤眼蜂T.evanescens和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以及从德国引进的食胚赤眼蜂T.embryophagum)中的感染情况。通过基于wsp基因的分子检测手段的研究证明了以上赤眼蜂种群内均有Wolbachia的感染,得到了12条wsp基因序列,其中11条在GenBank上注册并成功获得了注册号。注册号为AY633582(wDenGDA)、AY311486(wChiA)、AY633583(wChiGDA)、AY641091(wChiGDB)、AY390279(wEvaA)、AY390280(wEvaB)、AY633578(wOstA)、AY633579(wOstB)、AY633580(wOstC)、AY633581(wOstGDA)和AY288524(wEmbA)。通过运用PCR-RFLP分析确立了广赤眼蜂体内Wolbachia的超感染现象,发现了玉米螟赤眼蜂(北京品系)群体内的三种Wolbachia的感染。同时分析了赤眼蜂的四种寄主(米蛾Coroyra cephalonica,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和柞蚕卵和玉米螟卵)体内Wolbachia的感染情况,为Wolbachia的横向传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此外,本研究运用投射电镜,对玉米螟赤眼蜂体内Wolbachia的超微形态结构以及各种生殖生理活动做了详细观察论述。
本研究首次运用PCR-RFLP分析技术对我国的赤眼蜂群体感染Wolbachia的感染状况进行详细了探讨,并对共生于玉米螟赤眼蜂体内的Wolbachia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为目前正在大规模开展的Wolbachia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也为在赤眼蜂Wolbachia的下一步工作做了良好的铺垫。
|
|
|
|
1 |
江宁,那淑敏,徐星;噬菌体T4imm基因克隆对超感染免疫的初步研究[J];遗传;1984年02期 |
2 |
范晖,何承顺,刘华琳;蜜蜂蜂体的氨基酸及营养价值[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1998年02期 |
3 |
宋月;沈佐锐;王哲;刘宏岳;;Wolbachia在玉米螟赤眼蜂内的三重感染(英文)[J];昆虫学报;2009年04期 |
4 |
宋月;王哲;刘宏岳;沈佐锐;;北京地区亚洲玉米螟种群中Wolbachia超感染[J];昆虫学报;2008年06期 |
5 |
宋月;王哲;刘宏岳;沈佐锐;;Wolbachia在我国甜菜夜蛾中的超感染[J];生物技术通报;2008年S1期 |
6 |
杜东霞;张冉;;辅助噬菌体在噬菌体展示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9年02期 |
7 |
许晓云;孙爱军;崔言顺;崔治中;;带有REV-LTR片段的马立克氏病病毒重组野毒株与超强毒株致病性和横向传播性比较[J];微生物学报;2009年04期 |
8 |
邓国藩,潘錝文;蜜蜂体上的印度新曲厉螨(Neocypholaelaps indica Evans,1963)(Acarina:Ameroseiidae)[J];昆虫学报;1964年05期 |
9 |
韩诗畴,陈巧贤,李丽英;赤眼蜂体外培育产卵增效剂的研究(英语)[J];Entomologia Sinica;1994年04期 |
10 |
林煌真;李正西;;福建省烟粉虱自然种群Wolbachia感染特点[J];昆虫学报;2008年01期 |
11 |
闫爱民,刘立人,刘德安,周煜,栾竹;光横向传播的光折变体全息透镜设计及其衍射性质[J];光学学报;2004年12期 |
12 |
;蜂螨[J];中国蜂业;1958年12期 |
13 |
宣成昊;乔文涛;陈启民;耿运琪;;HSV-1早早期蛋白ICP0的研究进展[J];病毒学报;2006年05期 |
14 |
逸飞;蜜蜂扇翅[J];科学大众(中学版);2004年10期 |
15 |
娄国强;;HBV准种单位——超感染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06年03期 |
16 |
杨庆和;大蜂螨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初报[J];昆虫知识;1965年01期 |
17 |
戴奇;榆赤胸叶蜂的初步观察[J];昆虫知识;1979年05期 |
18 |
J.Lebars,余运佳;铝稳定超导线的研究[J];低温物理学报;1989年02期 |
19 |
高艳春,张丽香,刘强,王振兴,王平平;火红拟孔蜂蜂体携带花粉形态的研究[J];植物研究;2004年02期 |
20 |
李参;;蜜蜂解剖实验知识(三)[J];中国养蜂;1956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