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桁架结构的损伤识别方法

章灵燕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飞速进步,现代社会的建筑正向大型化,复杂化发展,这些结构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受到各种威胁。为了保证安全,就要准确及时地对结构进行损伤检测以获得结构准确的运行状况,从而及时对损伤进行修复。桁架结构由于其重量轻,材料使用率高,在大型厂房、桥梁结构中都被广泛应用,因此对桁架结构进行损伤识别具有实用意义。对结构的损伤识别技术已经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 本文阐述了国内外损伤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应用振动诊断技术进行损伤识别的应用现状。讨论了运用应变模态的方法对桁架结构进行损伤识别的思想以及方法。 本文选用桁架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桁杆单元的特殊性质,提出了将节点位移转变为单元应变的方法,从而利用损伤前后的应变变化对损伤进行识别。 运用此研究方法,本文对一简支桁架梁结构进行数值仿真计算,并提出了两种局部损伤的模拟方式,讨论了当桁架结构某一单元发生2.5%、5%、10%、20%以及40%等各种程度的局部损伤时,在各阶应变模态下,分别采用受损杆单元不同部位处的应变值作为整体受损单元的应变值时,采用应变模态法对损伤进行识别的情况,得出如下结论: (1) 在各阶应变模态下,当采用损伤部位处的应变值时,运用应变模态法能较好的识别出损伤的准确位置。而当采用非损伤部位处的应变值时,运用此法不能较好的识别损伤。 (2) 对于损伤程度的识别,各阶相差不大,都存在如下结论:当损伤程度不超过20%的情况下,受损单元的相对应变值接近于实际的损伤程度,而当损伤程度达到40%的时候,受损单元的相对应变值却远远大于实际的损伤程度。 (3) 低阶情况只能通过检测受损单元的应变变化来对损伤进行定位分析,并且效果比高阶的明显;而高阶情况下,除了通过检测受损单元的应变变化来对损伤进行定位分析以外,还可以通过检测相邻单元的应变变化来对损伤进行定位分析。 (4) 采用两种不同的损伤模拟方式对损伤进行识别分析,其识别效果相差不大。 通过本文的分析证明了应变模态参数是简支桁架梁结构损伤识别的敏感参数,研究表明:当简支桁架梁结构损伤超过10%以上时用应变模态法能较好的识别出损伤的准确位置以及损伤程度。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建萍;;基于神经网络的桁架损伤识别[J];潍坊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豆征;王欣;;基于离心加权的桁架早期损伤识别[J];起重运输机械;2007年05期
3 夏敬婵;段敬民;赵洪波;俞晓勋;;基于模态参数和支持向量机的桁架结构损伤识别研究[J];工业建筑;2011年07期
4 杜永峰;李慧;;高效神经网络训练及其在桁架损伤识别中的应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8年04期
5 杜永峰;邵云飞;;基于应变模态的桁架结构损伤指标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2007年03期
6 豆征;王欣;;桁架结构早期损伤识别的模态倍差耦合仿真研究[J];现代机械;2006年06期
7 杨秋伟;刘济科;;损伤识别一种改进的残余力向量法[J];固体力学学报;2006年01期
8 王国安;方建邦;;基于柔度矩阵和模糊模式方法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J];工业建筑;2007年05期
9 杨建立;;神经网络在桁架结构损伤检测中的应用[J];煤炭科技;2007年03期
10 邹万杰;瞿伟廉;;基于残余力向量法的桁架结构损伤直接识别法[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1 张育智;李乔;单德山;;复杂结构损伤识别的广义子结构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12 杜永峰;李万润;刘迪;;含模糊参数桁架结构动力特性的模糊性分析[J];甘肃科学学报;2010年04期
13 杨秋伟;刘济科;;基于最小秩修正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J];机械强度;2007年06期
14 豆征;王欣;;基于加速模态差值法的桁架结构早期损伤识别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7年02期
15 赵建华;张陵;相秉志;万一;;一种不完备测试数据下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J];应用力学学报;2010年04期
16 常军;;曲率模态识别桁架梁损伤位置方法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5年06期
17 李蕊;周丽;;面向缩聚模型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18 吴金志;张毅刚;;基于BP神经网络的网格结构损伤识别与试验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5年04期
19 汪之松;郭惠勇;李正良;;基于频率响应的不同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J];工程力学;2008年06期
20 黄海斌;;基于[ΔK]的塔-线结构损伤识别方法[J];工业建筑;2009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永峰;邵云飞;;应变模态在桁架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杜永峰;邵云飞;;应变模态在桁架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建萍;杜守军;;平面桁架损伤识别的柔度差值曲率法[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4 彭卫;王炎;;基于动力特性的中承式拱桥损伤识别[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5 张铁亮;丁运亮;金海波;张珍铭;;卫星桁架结构优化设计[A];第十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下册[C];2011年
6 赵启林;李飞;徐康;;新型复合材料桁架结构静载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建设工程FRP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7 刘伟;高维成;孙毅;徐敏建;;面向节点的桁架结构多阶段BP神经网络损伤识别[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9年
8 赵健;赵东;;基于受迫振动特性的木地板损伤识别与试验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曹宗杰;金延中;唐健;于洋涛;陈荣明;;基于结构动力学对某型机翼结构损伤识别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下册[C];2011年
10 卢立飞;刘晓平;;高耸桁架结构动态特性研究[A];机械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辉;基于计算智能方法的简支梁桥损伤识别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何伟;中、下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损伤识别关键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付春雨;基于车致振动响应的铁路桥梁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贺瑞;大跨桥结构监测系统的模态识别和误差分析及损伤识别[D];清华大学;2009年
5 段红霞;钢结构地震损伤分析与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程良彦;拱结构的损伤识别方法及损伤结果可视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李国东;钢结构损伤诊断实用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8 王延伟;基于物理参数辨识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9 宫亚峰;城市立交桥梁健康监测理论与实践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狄生奎;基于动力参数的损伤识别及嵌入SMA的钢筋砼结构自监测与自修复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灵燕;桁架结构的损伤识别方法[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郭宗江;基于应变模态的桁架结构损伤识别[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琦;基于环境激励的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的模态分析与损伤识别[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爱丽;模态曲率差值法在拱肋健康监测和损伤识别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5 周建荣;钢桁架拱桥结构基于神经网络的损伤识别法[D];重庆大学;2010年
6 王义远;简支梁损伤识别曲率模态方法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7 范小军;梁桥的动力损伤诊断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8 郑亚辉;基于神经网络的复杂结构损伤识别[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9 姜治明;基于Hilbert-Huang的井架损伤识别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10 李俊萍;工程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研究[D];华北工学院;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沐;钢魂铁韵壮贵阳[N];中华建筑报;2011年
2 宗河;奥运天天近 变化日日新[N];经济日报;2007年
3 赵鹏;高新车型点燃城市车展[N];科技日报;2007年
4 祝贺;黄海亮剑再指北京奥运公交用车[N];中国工业报;2007年
5 记者 柯善北 邹斌 通讯员 周晓华;武汉市民之家即将封顶[N];中国建设报;2011年
6 海鹏;黄海欲再执公交市场牛耳[N];中国商报;2007年
7 通讯员  王云霞 记者  顾今;在市场大熔炉里冶炼成钢[N];建筑时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吴梦寒;科技耀盛世 妙手绘华章[N];甘肃日报;2009年
9 ;特大桥呼唤健康监测系统[N];中国建设报;2004年
10 戚绍丰;精巧设计成就纯美空间[N];中国建材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