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猪种质特性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为研究河南地方优良猪种——淮南猪的种质特性,为淮南猪的保种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从1998-2004年在河南省固始县淮南猪原种场和光山县良种猪繁育场对淮南猪的种质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繁殖、生长发育、肥育性能、肉质、生理生化常值、染色体组型、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适应性、行为特性和杂交利用等专题,并在此基础上应用数量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出了淮南猪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制定了综合选择指数,并在淮南猪选育中应用,受到良好效果。
一、淮南猪的主要种质特性
1.繁殖性能 淮南猪性成熟早,小母猪出现明显发情征兆的平均日龄为116.5±9.16天,体重为22.59±2.35kg,发情周期为20天,发情持续时间76.68h,妊娠期114.5天,情期受胎率达90%以上,母猪有效乳头数为16.164±1.42个。小公猪于82.45±5.06日龄开始出现性反应爬跨,体重为14.79±0.95kg。淮南猪繁殖力较强,平均窝产仔数13.48±2.42头,产活仔数12.344-2.08头,初生重0.994±0.16kg,初生窝重12.15±2.01kg,断奶头数10.98±1.60头。母猪泌乳性能好,母性强,哺育率89%。根据综合繁殖性能表现,淮南猪在我国地方猪种中属于繁殖性能较高的品种。
2.生长发育淮南猪的体重、体高、体长、胸围等指标在3月龄以前公母猪无明显差异,4月龄以后母猪的体重和体尺逐渐大于公猪。后备猪6月龄公猪体重41.28±3.23kg,母猪体重45.08±3.86kg;公猪体长88.37±4.2cm,母猪体长90.69±4.36cm;公猪体高51.73±3.94cm,母猪体高53.04±4.42cm。增重高峰公猪在151~180日龄,母猪在211~240日龄。胴体组织的早熟顺位为骨—皮—肉—脂,体躯各段的早熟顺位是蹄—头—腰—腿臀—颈胸。其体型大小在我国地方猪种中居中等。
3.育肥性能与胴体品质育肥期日增重375.182±40.26g,屠宰率为70.738%,瘦肉率为49.075%,眼肌面积23.328±3.752cm~2,含脂率为33.50%,与多数地方猪种含脂率相当。育肥猪适宜屠宰体重90kg左右,适宜屠宰期8月龄,饲料转化率3.84:1。淮南猪肉质优良,肉色3.5为正常鲜红色,大理石纹3.5,肌肉脂肪分布为理想分布,PH值6.3~6.5属正常范围,无PSE肉。
4.生理生化常值10项正常生理指标均在国内外报道的正常的范围以内,性别间无显著差异(P0.05)。11项血液生化指标中,有5项在后备猪(2月龄)育肥猪(6月龄)和成年种猪存在组间差异(P0.05或P0.01=。所有生化指标在公母两性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
5.适应性 淮南猪适应性好,表现为对当地气候有较好的适应性,耐粗饲能力强。通过对比试验,淮南猪在粗纤维含量达9%~12%高粗纤维日粮条件下能保持正常生长。通过对气候因子分析,极度高温和低温对母猪繁殖性能有不良影响,正常年度冬季气温对淮南猪重要繁殖性状影响不大。湿度、降水量对淮南猪繁殖性状影响不大。应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对淮南猪的616份血清进行了猪瘟和口蹄疫抗体水平的检测,猪瘟免役合格率为82.60%,口蹄疫免役合格率为77.89%,跟踪检测20组猪瘟、口蹄疫母源抗体,结果显示,断奶前仔猪的猪瘟、口蹄疫抗体水平与对应母猪保持一致,断奶后20~30日,其抗体水平逐步衰减至免疫保护临界线上。
6.染色体组型淮南猪二倍体细胞染色体为2n=38。Ag-NORs和C带存在多态性。
7.经济性状的遗传特性淮南猪繁殖性状中除总乳头数达中等遗传力外,其它性状均属于低
遗传力。所有估测值均在国内外猪种估测范围之间,但高于国外猪种与我国地方猪种接近。总产
仔数等8个繁殖性状的重复力都属于低重复力,繁殖性能间窝性状的相关都较强,窝性状与个
体性状(如初生头重,断奶头重)存在负的遗传相关,乳头性状与繁殖性状存在一定相关。6月
龄体长、体高、胸围、管围的遗传力为中等遗传力,2月龄和6月龄遗传力较低。2月龄和6月
龄重与各性状间均有较高的正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月同体性状多数达到中等遗传力以上,肥育期
日增重与胭体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几乎都是负值;月同体长与胭体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为
强正相关。
8.杂交优势以淮南猪为母本无论是二元杂交还是三元杂交都有较好的杂种优势。与杜洛
克,长白和大白进行二元杂交,杜淮组是二元杂交的最佳组合。该组合体重达90kg时,日增重
442.449,屠宰率72.15%,瘦肉率59.13%,饲料转化率3.58:1。利用淮南母猪与长白,杜洛克
进行三元杂交,体重达90kg时平均日增重557.5鲍,瘦肉率59.97%,屠宰率72.14%,饲料转化
率3 .40:1。
二、主要经济性状遗传特性利用研究
1.制定了淮南猪断奶窝重综合选择指数制定了以断奶窝重(y)为直接选择性状,断奶
头数(x4)和断奶个体重(xs)作为辅助性状的综合选择指数,公式为:
I=o.1408y一o.9649x4一l.5579x5
2.提出了评定母猪繁殖力的方法指数公式为:
y二y一6.1003(x一9.4286)
I=4.6053xl+o.4832y
(1)
(2)
l为繁殖力指数,x为断奶头数,xl为产活仔数,y为校正断奶窝重,y为断奶窝重
3.制定了6月龄体重综合选择指数公式为:
I=O.OZOly一0.O108xz+o.0173x2
I为选择指数,y为6月龄体重,xl为体长,xZ为胸围
4.建立了淮南猪瘦肉量的多元回归方程公式为:
y== 1 .9162+0.0717x一+0.3993x2+0.0937x3
y瘦肉量估计值,xl月同体长,xZ为后腿重,x3为眼肌面积
关
|
|
|
|
1 |
王清义,汪明,庞有志,王占彬,刘洪斌;淮南猪生长发育与肥育性能的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5年05期 |
2 |
王清义,庞有志,王占彬,刘洪斌,汪明;淮南猪繁殖性能的测定[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5年05期 |
3 |
刘鑫;李振;邓世阳;顾岳清;黄媛;刘杨;李东锋;卢元鹏;韦伟;陈杰;张立凡;;二花脸猪种质特性的分子基础研究进展[J];畜牧与兽医;2016年12期 |
4 |
刘娣;;民猪优良种质特性研究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21年17期 |
5 |
刘长春;韩战强;;河南地区湖羊的适应性和种质特性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年03期 |
6 |
李国豪;;湖北白猪主要数量性状遗传力的初步估测[J];湖北畜牧兽医;1985年01期 |
7 |
徐士清,翁经强,王水华;嘉兴黑猪种质特性研究[J];浙江畜牧兽医;1989年03期 |
8 |
潘洪彬;秦贵信;高士争;;乌金猪种质特性及日粮适宜营养水平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1年10期 |
9 |
刘培琼;刘若余;燕志宏;张依裕;谌宏光;;香猪的种质特性[J];中国猪业;2013年S1期 |
10 |
曾维咏;张莹;达永仙;黄绍义;李书义;;马关无角山羊种质特性探究[J];当代畜牧;2016年09期 |
11 |
王清义,邹复俊;淮南猪数量性状遗传特性的研究——繁殖性状[J];信阳农专学报;1997年03期 |
12 |
王建刚,宋宇轩,程雪妮,郁枫,曹斌云;杜泊羊种质特性初步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05年11期 |
13 |
连林生,严达伟,王鹤云,胡文平,鲁绍雄,赵是保,李红伟;云南地方猪种系列之二撒坝猪[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5年11期 |
14 |
张斌;胡建新;张璐璐;陈坤;张海军;;淮南猪种质特性与保种开发利用现状[J];中国畜禽种业;2007年10期 |
15 |
刘胜久;;猪生长发育和繁殖性能选种技术[J];农技服务;2011年07期 |
16 |
林树茂,黄路生,罗明,李玉谷;中国地方猪种TfC的基因频率与繁殖性能相关性分析[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1996年02期 |
17 |
张家庆;王献伟;邹靖;;河南省地方猪种质资源特性与保护利用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21年06期 |
18 |
李娜;于永生;张琪;张树敏;樊新忠;;地方猪种的杂交利用方式以及轮回杂交在其中的应用[J];猪业科学;2021年11期 |
19 |
任广志;;淮南猪新品系的杂交选育进展[J];猪业科学;2006年02期 |
20 |
田苹,徐夕水,姚武群;安徽地方猪种聚类分析[J];家畜生态;199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