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基因片段的克隆
【摘要】:类胡萝卜素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种类最丰富的色素,在植物、动物、藻类及蓝细菌中都有重要的生物功能。为研究甘薯薯肉色突变体农大辐14的类胡萝卜素合成发生突变的分子机理,本研究分析了突变体块根膨大过程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并进行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基因片断的克隆。主要结果如下:
1、比色法测定结果表明,突变体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比对照提高5-10倍。随着块根的膨大,突变体中类胡萝卜含量明显增加,而对照类胡萝卜素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
2、根据双子叶植物类胡萝卜素合成结构基因氨基酸序列的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扩增出甘薯类胡萝卜素合成结构基因(GGPS、PSY、PDS、ZDS、LYC-b)的cDNA片断,所获序列同其他植物类胡萝卜素合成结构基因序列同源性非常高。
3、通过RACE技术克隆了PDS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长为2,128bp,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572个氨基酸,与其他植物PDS基因高度同源。RT-PCR检测表明,在突变体和对照块根膨大过程中,PDS基因是组成性表达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块根的膨大,突变体和对照PDS基因的表达逐渐下降。在块根每个发育阶段,突变体PDS基因的表达量均比对照大。
4、cDNA-AFLP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和对照块根中的大部分基因表达是一致的。寻找到32条突变体和对照表达有明显差异的基因片断,测定其中6个片断的基因序列。Blast结果表明,Fragment 2部分序列同梨的推测与衰老有关的基因(AY436773.1)一致性达100%;Fragment 3部分序列同苹果的Ttg1类似蛋白基因(AF220203.1)一致性达89%。Fragment 4部分序列同拟南芥腺苷酸激酶基因(BT004398.1)一致性达81%。
|
|
|
|
1 |
;渚林大队甘薯大面积高产技术调查[J];福建农业科技;1979年02期 |
2 |
戴伟民,袁锦和;奶牛的霉烂甘薯中毒[J];畜牧与兽医;1985年04期 |
3 |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摘记[J];中国农业科学;1992年05期 |
4 |
刘学庆,周庆涛,林祖军,于经川,段留生;多效唑对甘薯形态生理和产量的影响[J];莱阳农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
5 |
郑田瑞,夏文顶;甘薯系列食品加工技术[J];农村新技术;1994年12期 |
6 |
董兰香,王世刚,张瑞;甘薯种加养贸一体化典型[J];作物杂志;1995年04期 |
7 |
王文禄;甘薯后期水肥管理要点[J];河北农业科技;1995年08期 |
8 |
谢世清,冯毅武,奚联光,殷减清,王德海;云南高原甘薯地方品种征集鉴定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
9 |
新章;甘薯种薯的收获与贮藏[J];中国农垦;1998年09期 |
10 |
潘祥华,林建生,林起,罗坚,罗辉;甘薯宁丰408的选育[J];作物杂志;1999年03期 |
11 |
朱明龙;三明市甘薯生产现状、问题及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1999年S1期 |
12 |
董玉宽,丁志明;小麦·甘薯复种创高产[J];河北农业;1999年08期 |
13 |
李国栋,郭建友,李兆民,程跃伟,康遂政,翟建光;烟草与甘薯套种[J];农家参谋;1999年01期 |
14 |
吴优弟;甘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2000年05期 |
15 |
田青;甘薯新品系——“西农43—1”[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0年02期 |
16 |
李爱贤,张立明,刘庆昌,王庆美,孙立荣;甘薯辐射诱变育种研究进展[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17 |
刘庆昌,翟红
,王玉萍;甘薯细胞工程和分子育种的研究现状[J];作物杂志;2003年06期 |
18 |
张立明,王庆美,李爱贤,张海燕,孙丽荣,郗光辉;甘薯新品种济薯18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2004年06期 |
19 |
徐国光;蹲点两年开展红壤地区甘薯科学实验工作的几点体会[J];中国农业科学;1965年02期 |
20 |
;甘薯贮藏法[J];辽宁农业科学;196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