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黄色素的分离提取及四种类胡萝卜素测定方法研究
【摘要】:类胡萝卜素作为天然色素和保健食品成分受到了关注,为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检测标准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研究了以下内容。
优化了玉米蛋白粉中玉米黄色素的提取条件,分别对直接提取法和蛋白酶水解提取法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佳提取条件。直接提取法确定的最佳提取溶剂为丙酮:石油醚=1:1(v/v),对蛋白酶水解法进行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得到最佳的水解条件为:使用中性蛋白酶在40℃、pH值为7、酶浓度1.4%、底物浓度5%的条件下水解6小时,蛋白酶水解法的玉米黄色素得率比直接提取法提高了126.8%。同时,对玉米黄色素的组分进行定性分析,确定了其中含有叶黄素、玉米黄素、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四个组分。
本研究建立了类胡萝卜素的分析方法,包括薄层层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硅胶预制板(25mm×100mm)展开,展开剂条件为:分析烃基类胡萝卜素采用丙酮:石油醚=1:100(v/v);分析羟基类胡萝卜素采用丙酮:石油醚=3.5:6.5(v/v),对于混合物或是未知物可分别采用两个条件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条件为:Diamonsil TM C18色谱柱(51m,250mm×4.6mm);流动相为乙腈与乙酸乙酯梯度洗脱,流速为1mL/min;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波长:450nm。该方法可同时定性定量分析四种类胡萝卜素,未见报道。
确立了保健食品(膳食补充剂和番茄饮料)中类胡萝卜素的前处理方法。分别对不同剂型的膳食补充剂和番茄饮料采用了不同提取方法和溶剂。应用上述方法定性定量分析了七种膳食补充剂和五种番茄饮料中的类胡萝卜素成分,结果表明膳食补充剂存在类胡萝卜素成分与标志标签不符的问题,番茄饮料基本符合要求。同时对苏丹红染料与四种类胡萝卜素进行薄层分析,各组分完全分离,从而达到快速检测的目的。该研究为国家制定相应的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
|
|
|
|
1 |
吴桂苹;苏学素;焦必宁;付陈梅;;柑橘活性成分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6年09期 |
2 |
惠伯棣;李京;郑康成;裴凌鹏;廖萍泰;;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在番茄红素反相HPLC定量分析中的应用[J];食品科学;2006年02期 |
3 |
邓春梅;姚鹏;于志刚;牛增元;;基于反相C_8色谱柱的海洋浮游藻色素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有效性验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S1期 |
4 |
刘扬,钱新民,高培基;应用均匀设计方法改进光合细菌类胡萝卜素生产[J];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2期 |
5 |
王强,张静;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牛奶中六种类胡萝卜素[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7年S1期 |
6 |
靳丛娟;刘汉锋;;面粉的漂白[J];化工之友;1999年01期 |
7 |
张学杰;赵永彬;尹明安;;胡萝卜干渣中类胡萝卜素的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6年02期 |
8 |
姬小明;邵惠芳;刘金霞;赵铭钦;;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及分离方法研究进展[J];河南科学;2008年11期 |
9 |
孙健;彭宏祥;董新红;朱恩俊;任娇艳;;甘薯中β-胡萝卜素HPLC测定方法分析[J];食品科技;2009年01期 |
10 |
崔战利,汤龙军,张鸿雁,陈锡时;沼泽红假单胞菌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和分析[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
11 |
刘大川,王静;紫(白)苏叶类胡萝卜素提取工艺的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2年01期 |
12 |
沈巧生;;天然色素的性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J];现代食品科技;1988年04期 |
13 |
张槐苓;类胡萝卜素化学降解产物在卷烟加香中的应用[J];烟草科技;1996年05期 |
14 |
周佳,郭秒,黄遵锡;一株高产类胡萝卜素光合细菌Zl的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3年06期 |
15 |
王静,刘大川;紫(白)苏叶类胡萝卜素在油脂自动氧化及光敏氧化中的作用[J];中国油脂;2004年02期 |
16 |
郭秒,陈金全,慕跃林,黄遵锡;类胡萝卜素高产菌Y11的鉴定及培养条件的优化[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年07期 |
17 |
李忠,罗琼,张声华;枸杞及枸杞多糖研究(Ⅱ)[J];食品科学;1996年09期 |
18 |
杨革,李亚;类胡萝卜素发酵生产条件的研究[J];食品科学;1998年08期 |
19 |
王永华,梁世中;类胡萝卜素的结构和生理功能研究[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00年04期 |
20 |
李丛民,田卫群;类胡萝卜素清除焦油中自由基的研究[J];烟草科技;2000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