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太行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氮素循环与平衡研究
【摘要】:在1ha小麦-玉米轮作农田,定量测定了氮素硝化-反硝化损失、N_2O排放、氨挥发、NO_3-N淋溶损失、土壤氮素净矿化、作物对氮素的吸收等氮素循环转化途径,分析了不同氮素损失途径的相对重要性,揭示了华北太行山前平原农田氮素输入输出的数量特征和氮素的平衡状况,为制定减少氮肥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的决策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氨挥发和NO_3-N淋溶损失是本区域农田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是氮肥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每年因氨挥发而造成的肥料氮损失量为60 kg N ha~(-1),占施入肥料氮的15%。NO_3-N淋溶损失量为6~84 kg N ha~(-1),占肥料施用量的1.4%~20.3%。硝化-反硝化损失并不是本区域农田氮素损失重要途径,但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每年因硝化-反硝化过程造成的肥料损失量为2.02~10.49 kg Nha~(-1),占肥料施入量的0.51%~1.37%,每年因为施肥造成的N_2O排放量为1.59~4.85 kg N ha~(-1),占肥料施入量的0.57%~0.81%。氨挥发、硝化-反硝化和NO_3-N淋溶损失主要发生在施肥灌溉/降雨之后,玉米季肥料损失明显高于小麦生长季节。
在本区域当地农民所采用的常规农业管理措施下,小麦-玉米轮作农田氮素平衡处于盈余状态,小麦季盈余+115.5~+124.5 kg N ha~(-1),明显高于玉米季;由于玉米季氮素损失严重,氮素盈余较少,甚至出现亏缺,玉米季氮素平衡状况为-54.6~+14.3 kg N ha~(-1)。为了提高作物产量,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保持农田氮素平衡,可通过改善施肥方法、提倡肥料深施,以减少氨挥发造成的氮素损失;降低灌溉量特别避免一次大量灌溉,可减缓因NO_3-N淋失造成的氮素损失。
|
|
|
|
1 |
赵伟;王宏燕;于佳;廖莎;宋立娟;;农肥和化肥对黑土农田生态系统氮素循环与平衡影响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1期 |
2 |
周耀群;水田的氮素气化损失[J];土壤肥料;1982年04期 |
3 |
朱兆良;农田中氮肥的损失与对策[J];土壤与环境;2000年01期 |
4 |
李贵桐,李保国,陈德立;利用Bowen比仪测定大面积农田土壤氨挥发的方法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
5 |
庄舜尧,尹斌,朱兆良;表面分子膜抑制稻田氨挥发的模型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2年12期 |
6 |
庄舜尧,尹斌,朱兆良;表面分子膜抑制稻田氨挥发的模拟研究[J];土壤;2001年02期 |
7 |
易小平,唐树梅,余雪标;芒果园间作体系下氨挥发损失的初步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2001年04期 |
8 |
张玉铭,胡春胜,董文旭;华北太行山前平原农田氨挥发损失[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5年03期 |
9 |
李生秀,刘彩云;石灰性土壤铵态氮的挥发损失——Ⅰ.土壤性质对铵态氮挥发损失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3年S1期 |
10 |
孙权,储燕宁,牛艳;灌淤土施氮肥后氨挥发损失的研究[J];宁夏农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
11 |
于君;化肥深施技术(一)[J];新农业;1995年04期 |
12 |
陈荣业;;尿素施入稻田后氨挥发损失的估测[J];中国水稻科学;1986年01期 |
13 |
庄舜尧;表面分子膜降低氨挥发的Logistic模型研究[J];土壤与环境;2002年01期 |
14 |
Khind.C.S
,翁伯琦;施用田菁绿肥和麦秆对稻田土壤氨挥发的影响[J];福建农业科技;1990年04期 |
15 |
李生秀,王朝辉;石灰性土壤铵态氮的挥发损失——Ⅲ.两种测定土壤氨挥发方法的比较[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3年S1期 |
16 |
董文旭;胡春胜;张玉铭;;华北农田土壤氨挥发原位测定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年03期 |
17 |
赵振达,张金盛;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研究——第Ⅱ报 铵态氮化肥在石灰性土壤上氨的挥发损失[J];土壤通报;1981年01期 |
18 |
钱承 ,鲁如坤;农田养分再循环研究Ⅳ.防止粪肥氨挥发的研究[J];土壤;1996年01期 |
19 |
吴小庆;徐阳春;沈其荣;;植物叶片氨挥发研究进展[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6年02期 |
20 |
苏芳;黄彬香;丁新泉;高志岭;陈新平;张福锁;Kogge Martin;Rmheld Volker;;不同氮肥形态的氨挥发损失比较[J];土壤;2006年06期 |
|
|
|
|
|
1 |
肖新;杨露露;邓艳萍;赵言文;汪建飞;;水氮耦合对水稻田间氨挥发规律的影响[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
2 |
王朝辉;田霄鸿;李生秀;;植物地上部分的氨挥发及其测定[A];青年学者论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第七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二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
3 |
邢光熹;朱兆良;;人为活动对氮循环的冲击[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
4 |
苏成国;尹斌;杨林章;朱兆良;沈其荣;;太湖地区稻季氮肥的氨挥发损失及其防止措施[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
5 |
刘俊松;黄丽娜;;树脂型包膜尿素氮素和氨挥发特征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
6 |
蔡贵信;;农田中氮肥的氨挥发[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
7 |
张锐;左余宝;八木一行;谢晓红;逄焕成;李志杰;;动态密闭气室法氨挥发的测定[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
8 |
吴爱群;乔光建;;朱庄水库水环境时空变化规律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
9 |
朱兆良;;我国土壤氮素研究中的某些进展[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综述篇)[C];2004年 |
10 |
周怀平;关春林;李红梅;杨治平;;旱地玉米秸秆还田秋施肥与土壤氨挥发[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