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景观生态规划方法与实践研究
【摘要】:本研究将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城镇生态规划中,改变传统城镇规划理论仅仅局限于在经济和社会基础上的城镇形态规划,而同时侧重于城镇生态环境调控,发挥城镇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以焦作市为例,采用GIS软件分析城镇景观空间格局,为城镇景观生态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1)焦作市景观格局现状分析:将焦作市景观类型划分为耕地、园地、林地、居氏点及工矿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六种,采用斑块大小、景观隔离度指数等景观特征指数,分析出焦作市各景观类型在空间上表现为居民点用地处在中心位置,向外是菜地、耕地,再向外是园地以及林地;居民点斑块多,面积小,分布较为分散,林地斑块少,平均斑块面积较人,集中分布于北部太行山脉和南部黄河滩地,耕地面积最广,主要分布于中部平原地区;从总面积和所占面积比例上看,耕地等农业用地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是基质景观。
(2)焦作市景观格局演变分析:焦作市1994-2004年间景观结构变化规律为耕地、园地与未利用地景观呈减小趋势,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林地景观均呈稳步增长趋势,水域景观变化不大;景观破碎度指数加重,景观优势度的变化比较平缓,景观多样性增加,分离度指数增加较快。
(3)焦作市景观生态规划:到规划期末,于南太行山自然山水生态景观区内保留大型的自然斑块,构成北部生态圈;南部以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作为大型的自然斑块,构成南部生态圈,生态廊道将南北生态圈有机联系起来;在城镇建成区内增加小型人工绿地斑块数量,形成网状的生态景观模式;各城市建设用地镶嵌于大面积的耕地和绿地之中,形成了“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构成了焦作市城镇景观总体格局。
(4)焦作市城镇景观生态规划管理与生态调控手段:打破地区行政分割,划定各种用途管治区域,实行城镇空间管治的“八线管治”法,控制城镇无序扩张,强调公众参与制度化等措施,保证城镇景观生态规划的实施;构建合理的城镇景观生态格局,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等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调控手段。
|
|
|
|
1 |
白厚义,刘宝庆,苏利荣,郑雄,方圆,陈佩琼,骆东奇,何雨帆;南宁坛洛生态规划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
2 |
刘闽岩,运迎霞;我国居住区生态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和趋势[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3 |
奚江琳;李晓东;潘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系统思维[J];山西建筑;2007年02期 |
4 |
周奇志;;现代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分析与思考[J];四川建材;2007年05期 |
5 |
彭琳;;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浅析[J];消费导刊;2008年06期 |
6 |
闫明;张帆;;浅议风景园林生态规划在美国出现和发展的几个阶段[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8年04期 |
7 |
丁金华;范凌云;;城市边缘区休闲环境生态规划设计——以南京鹞子山休闲度假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7期 |
8 |
杨骞;;从生态规划到景观城市主义[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7期 |
9 |
孟庆民,王爱民,吴其圭;大城市区域景观生态规划──以兰州市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1996年03期 |
10 |
况平;建筑科学中的生态效应[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
11 |
黎玉才;生态规划构建城市绿色网络[J];湖南林业;2004年05期 |
12 |
王安宁,粟娟,王海勇,李小琴,范黎明;增城石滩镇的绿地生态规划[J];中国城市林业;2004年03期 |
13 |
项晓弯;中国生态规划论坛:共同讨论都会中的湿地公园与水环境[J];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2005年04期 |
14 |
洪亘伟;段德罡;;从绿色规划到生态规划——局部地段生态网架建构的探索[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6年01期 |
15 |
刘惠;温泽志;;以广东省博文学校为例谈中小学校园生态规划[J];山西建筑;2008年17期 |
16 |
杨保军;董珂;;生态城市规划的理念与实践——以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8年08期 |
17 |
赵红梅;常勇;;武汉市滨水区的开发与探讨[J];江西林业科技;2009年05期 |
18 |
俞孔坚,黄国平;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战略与生态规划——以广东省南海信息产业园为案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1年03期 |
19 |
黄世孟;高雄大学校园生态规划与营造之经验[J];中外建筑;2004年01期 |
20 |
周一晴;姬向华;;浅谈城市季节性河流滨水景观规划[J];山西建筑;200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