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粉特异表达的微管结合蛋白SB401的特性分析
【摘要】:微管结合蛋白对微管骨架的组织和功能调控有重要的作用。马铃薯(Solanum berthaultii)花粉中特异表达的SB401蛋白具有类似于动物微管结合蛋白MAP1B微管结合域的特征重复序列,其中的KKEE基序(motif)也存在于微丝成束蛋白Villin头部(headpiece)的微丝结合域中,因此推测其具有与微管、微丝结合的能力,可能是一种新的植物花粉特异表达的微管结合蛋白。
本研究构建了SB401的原核表达载体,并通过原核表达,分离、纯化到SB401的融合蛋白,对该蛋白的微管和微丝的结合、成束以及调控微管和微丝的效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共沉淀实验以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电镜观察结果表明:SB401蛋白可与微管特异结合,结合的摩尔比为tubulin dimmer:SB401=1;0.4;SB401蛋白诱导taxol稳定的微管形成微管束,其成束能力依赖于SB401蛋白的浓度,随SB401蛋白浓度升高,微管束从单束到交连成网团状,成束现象越来越显著;微管束中微管与微管之间由SB401蛋白紧密粘结,微管与微管之间的距离约6-8 nm,微管之间发现明显的丝状橫桥结构存在。SB401蛋白在溶液中主要以单体、二聚体、四聚体形式存在,三种形式都可与微管结合,诱导微管成束。通过免疫印迹、GST融合蛋白沉降技术、350 nm浊度测定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等方法证明SB401蛋白与微管蛋白(tubulin)特异结合。在SB401蛋白与微管蛋白的共聚合体系中,SB401蛋白能够促进或抑制微管的体外聚合,在高温(37℃)或高浓度条件下,SB401蛋白与微管蛋白迅速结合,降低了聚合反应体系中游离微管蛋白的浓度,抑制微管的聚合;在较低温度(28℃)和低浓度条件下,SB401蛋白优先与微管结合,诱导微管成束稳定微管,促进微管的聚合。细胞免疫荧光的实验也证明,SB401蛋白在花粉管中与微管共定位。
SB401蛋白也与微丝特异结合,结合的摩尔比为G-actin:SB401=1:0.22。SB401蛋白诱导微丝形成微丝束,但微丝成束需要的时间比微管成束时间长。SB401蛋白对微丝的聚合动态没有影响。在微管和微丝同时存在的条件下,SB401蛋白可与微管微丝同时结合,形成微管一微丝束,使微管微丝共定位。微管、微丝与SB401蛋白的结合有竞争性,SB401蛋白与微管的亲和力高于微丝,SB401蛋白优先与微管结合。
本论文证明了SB401蛋白是一个新发现的植物花粉特异表达的微管结合蛋白,具有诱导微管成束,调节微管聚合特性的功能;此外,SB401蛋白也可以结合微丝,诱导微丝成束。因此,SB401蛋白可能在植物花粉发育和花粉管生长等生理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
|
|
|
|
1 |
赵霞;刘全宏;王筱冰;米娜;;细胞骨架纤维间的相互联系[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8年02期 |
2 |
黄荣峰,王学臣,娄成后;细胞骨架参与乙酰胆碱诱导的气孔开放(英文)[J];植物学报;2000年06期 |
3 |
周军;;微管结合蛋白功能研究获重要成果[J];科学通报;2008年12期 |
4 |
茅子均,殷志伟;低LET对淋巴细胞质膜识别功能的生物效应[J];中国核科技报告;1987年S1期 |
5 |
徐是雄,叶秀麟,王凌健,丘志平,叶永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结合鼠Talin基因蛋白标记转基因水稻活体生殖细胞及精细胞的微丝骨架(英文)[J];Acta Botanica Sinica;2003年08期 |
6 |
曲东明;韩梅;温进坤;;肌动蛋白结合蛋白[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7年02期 |
7 |
朱子玉,文端成,韩之明,雷蕾,刘忠华,寇朝辉,徐营,王敏康,陈大元;孤雌活化诱导恢复的小鼠减数分裂期间细胞骨架的动态与作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3年05期 |
8 |
鞠文君,王端顺;CB促微丝解聚对cAMP-PKA信号通路的作用[J];科学通报;1995年17期 |
9 |
郭玉海,冷强,娄成后,花宝光,于风义;微丝、微管抑制剂及周期性电脉冲对豌豆幼苗韧皮部运输的影响[J];科学通报;1997年20期 |
10 |
徐国恒;细胞骨架——微管[J];生物学通报;2005年05期 |
11 |
高新起,王秀玲;花粉管中的微丝和微管[J];植物研究;2001年01期 |
12 |
王佐妤,禹永春,崔艺峰,李林,郭慧淑,李在琉,许文燮;微丝在低渗牵张诱导毒蕈碱电流增加中的作用(英文)[J];生理学报;2003年02期 |
13 |
张伟成,李瑞秋,严文梅,高小彦;小麦胚乳细胞内、细胞间胞质骨架分布格局的超微结构观察[J];植物学报;1998年04期 |
14 |
舒适,刘爱校,刘国琴,阎隆飞;肌球蛋白研究进展[J];生命的化学;1999年02期 |
15 |
李香兰;;微丝对豚鼠胃窦平滑肌细胞延迟整流性钾电流的影响[J];河北医学;2006年11期 |
16 |
徐江涛;张耀洲;;前纤维蛋白的研究进展[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7年03期 |
17 |
姜恺;姚雪彪;;微管正端跟踪蛋白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9年03期 |
18 |
徐是雄,王凌健,丘志平,叶永健,余旭红;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结合鼠Talin基因蛋白标记转基因水稻未成熟花粉的微丝骨架(英文)[J];Acta Botanica Sinica;2002年06期 |
19 |
王立安,赵俊霞,马春红,魏建昆;玉米根冠脱落细胞中微丝分布的荧光显微观察(简报)[J];实验生物学报;2003年02期 |
20 |
生欣;刘兰侠;运迷霞;;原生动物细胞微管蛋白的修饰和微管结合蛋白的研究[J];生物学教学;2008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