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条锦鸡儿遗传多样性研究
【摘要】:根据中国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 Kom.)资源分布状况,对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的10个柠条锦鸡儿天然居群(内蒙古的鄂托克居群、杭锦旗居群、东胜居群,山西省的偏关居群、河曲居群,陕西省的神木居群、榆林居群、靖边居群、定边居群)址行取样,分析了10个居群的叶、荚果、种子等11个指标的表型多样性、等位酶多样性,以及DNA多样性,并对3个不同层次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进行了比较和评价。主要结果如下:
(1) 表型多样性的研究结果:柠条锦鸡儿表型性状无论在居群间还是在居群内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11个表型性状的平均分化系数为0.195,也即居群内的平均表型变异占80.5%,说明居群内的表型变异是柠条锦鸡儿的主要变异来源,居群内的多样性程度高于居群间的多样性。柠条锦鸡儿表型性状与地理生态因子的偏相关分析表明,其表型性状与地理生态因子的相关性不高。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千粒重、荚果宽、叶长这三个性状是造成柠条锦鸡儿表型变异的主要因素。综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10个柠条锦鸡儿居群可以分为4类。
(2) 等位酶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利用7个酶系统的11个基因位点分析研究,共发现19个等位基因,其中8个为多态位点,占72.7%,3个为单态位点。柠条锦鸡儿无论在在种水平上(A=1.727、A_e=1.533,P=72.7%、H_e=0.292、H_o=0.425),还是在居群水平(A=1.618,A_e=1.470,P=61.8%,H_o=0.408,H_e=0.263)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为0.14,即86%的遗传多样性分布在居群之内。居群之间有一定的基因流动,基因流(N_m)为1.5。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将10个柠条锦鸡儿居群分为三类,居群间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相关性不显著。
(3) AFLP分子标记研究结果:利用SDS方法提取了符合AFLP分析的较高质量的柠条锦鸡儿DNA。建立了柠条锦鸡儿良好的AFLP反应程序,整个程序包括:用Mse I和EcoR I对200ng/μl的模板DNA进行双酶切;在总体积20μl的条件下,预扩增体系包括EcoR I引物(50ng/μl)0.6μl,Mse I引物(50ng/μl)0.6μl,10 x PCR Buffer 2μl,MgCl_2(25mM)1.2μl,dNTP(2.5mM)0.16μl,Taq酶(5U/μl)0.12μl;选扩体系包括EcoR I引物(50ng/μl)0.8μl,Mse I引物(50ng/μl)0.8μl,10 x PCRBuffer 2μl,MgCl_2(25mM)1.2μ,dNTP(2.5mM)0.18μl,Taq酶(5U/μl)0.2μ。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柠条锦鸡儿无论在种水平(P=93.9%,H=0.3168,I=0.477)还是在居群水平(P=69.5%,H=0.244,I=0.365)都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柠条锦鸡儿各遗传多样性参数与纬度和年均温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基于基因分化系数(Csr)和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柠条锦鸡儿遗传多样性主要存在于居群之内,占77.8%左右。居群之间有一定的基因流,N_m=1.7。综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10个柠条锦鸡儿居群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内蒙古高原组和黄土高原组。居群间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相关性极显著。
|
|
|
|
1 |
王赞;高新中;韩建国;孙桂芝;高洪文;;柠条锦鸡儿表型多样性研究[J];草地学报;2006年03期 |
2 |
霍振华,黎中宝,叶兆弘,张丽娟;新对虾等位酶的遗传控制[J];水产养殖;2002年02期 |
3 |
张太平;分子标记及其在生态学中的应用[J];生态科学;2000年01期 |
4 |
黎中宝;牙鲆群体生化遗传学研究——Ⅰ.组织特异性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年02期 |
5 |
陈少瑜,赵文书;思茅松等位酶实验方法及改进[J];云南林业科技;2001年03期 |
6 |
张太平;柚品种的等位酶变异[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02年01期 |
7 |
魏兴华,汤圣祥,江云珠,余汉勇,裘宗恩,颜启传;中国栽培稻选育品种等位酶多样性及其与形态学性状的相关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03年02期 |
8 |
刘炜;;晋北地区柠条造林技术[J];山西林业;2006年02期 |
9 |
郭连钢;马润兰;贺小勇;;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幼胚的组织培养和繁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年05期 |
10 |
云林强;阿鲁斯;陈丽霞;;鄂尔多斯地区两种锦鸡儿枝条营养成分差异的研究[J];现代农业;2010年11期 |
11 |
张永庆;陈林;;盐池县营造锦鸡儿护牧林效益测定[J];林业科技开发;1990年02期 |
12 |
铁双贵,郑用琏,尹艳,刘纪麟;玉米新合成群体8种等位酶17个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及与数量性状相关性研究[J];作物学报;1999年06期 |
13 |
陈少瑜,李江文,吴丽圆;昆明树木园云南红豆杉人工林等位酶遗传变异的研究[J];云南林业科技;2000年01期 |
14 |
邓正正,王阳,王力华,谢宏;锦鸡儿属防风固沙树种的离体培养试验[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
15 |
李彦瑾;赵忠;孙德祥;韩刚;;干旱胁迫下柠条锦鸡儿的水分生理特征[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
16 |
陈义岗;吴鑫;;柠条饲料利用技术的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1年02期 |
17 |
张军丽;长白落叶松三种等位酶遗传型初步分析[J];植物学通报;1994年S1期 |
18 |
杨喜林;;我国干旱地区三种常见锦鸡儿的研究[J];甘肃林业科技;1986年01期 |
19 |
汤圣祥,魏兴华,江云珠,余汉勇,王一平,袁筱萍;中国台湾栽培稻种质资源的等位酶遗传多样性[J];中国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
20 |
刘丽娟;任利华;姜向阳;宋秀凯;刘爱英;杜荣斌;张静;姜海滨;;黑鲪(Sebastes schtegeli)遗传多样性的等位酶研究[J];海洋与湖沼;200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