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调控、施肥、刈割等措施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摘要】:在甘肃省酒泉市就播种密度方式(行距、株距与品种)、施吧、喷施生长调节剂、刈割等农艺措施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种子产量与质量性状的影响进行了连续两年(2003-2004)的研究,结果表明:
1.行距、株距和品种对种子产量、产量相关性状和质量性状具有明显的影响。从主效应上看,随着行距从60cm递增至100cm,种子产量也随之从1240kg/hm~2下降到982kg/hm~2;而各株距处理的种子产量则从15cm的1426kg/hm~2依次递减至60cm的807kg/hm~2。行距和株距的组合处理中以60cm和株距15cm组合的产量最高,为1833kg/hm~2,100cm和株距60cm组合产量最低,为753kg/hm~2。除种子重量外,品种间的产量构成因素和种子产量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行距和株距对种子质量性状没有明显的影响。品种之间在正常种苗、发芽势和硬实率三个质量指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
2.疏枝对提高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具有明显的作用。其中,45cm疏枝处理的种子产量最高,分别比对照(不进行疏枝)提高64%和37.9%。疏枝减轻了植株的倒伏程度,降低了单位面积的枝条数,显著提高了小花/花序、花序/枝条、结荚花序数/枝条和荚果数/结荚花序(P0.05),但对种子数/荚果,种子重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种子标准发芽试验的结果表明,疏枝对紫花苜蓿种子发芽势、硬实率和标准发芽率等质量指标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
3.施磷肥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构成因素和种子产量具有显著的影响。(2004年)同对照相比,施磷肥显著提高了单位面积内的生殖枝条数量和每个枝条上的结荚花序数,种子产量也因此而得到显著的提高(P0.05),其中60kg/hm~2P_2O_5hm~2的种子产量高1281kg/hm~2,比对照的产量高42.5%。连续两年的结果表明,磷钾配施的增产作用不显著(P0.05)。与对照相比,磷钾配施显著提高了种子的发芽势,正常种苗数和标准发芽率,降低了硬实种子数量(P0.05)。
4.生长调节剂对紫花苜蓿生长发育和结实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2003年)喷施萘乙酸和多效唑可以明显地提高种子产量,最高增产幅度分别达到了74%和42%。比久、矮壮素等生长延缓剂能够显著地降低植株的高度(P0.05),并对紫花苜蓿种子的硬实率等质量性状产生明显的影响。2004年各生长调节剂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增产作用,可见生长调节剂的效果受气候条件等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增产效果不稳定。
5 刈割显著地改变了紫花苜蓿的生育期。随着刈割时间的推迟,荚果/结荚花序、种子数/荚果也随之增加,千粒重明显降低(P0.05);刈割显著增加了硬实率,降低了正常种苗数量(P0.05)。未刈割处理的种子产量最高,为1040.5 kg/hm~2,孕蕾期刈割的种子产量最低,为854.3 kg/hm~2;但分枝期刈割却明显推迟了紫花苜蓿种子的成熟时间。这一结果具有一定的生产应用意义:即在大面积的紫花苜蓿种子生产中,可以通过在分枝期刈割的方法调控种子成熟时间,以解决大面积种子田集中成熟时由于人力、机械不足,被迫推迟种子收获时间而造成的产量损失。
|
|
|
|
1 |
刘长娥;谈谈如何提高北疆中叶紫花苜蓿种子质量[J];新疆畜牧业;1999年04期 |
2 |
王显国;韩建国;刘富渊;仲勇;;刈割对紫花苜蓿生殖生育期的调控及对种子产量和质量性状的影响[J];草地学报;2005年04期 |
3 |
薛勇;;紫花苜蓿的播种技术[J];中国种业;2007年02期 |
4 |
薛勇;;紫花苜蓿的科学播种[J];农家科技;2007年08期 |
5 |
王鹏飞;杨玉辉;侯志研;李金凤;;紫花苜蓿无公害高效栽培技术[J];杂粮作物;2008年03期 |
6 |
王新萍;;紫花苜蓿高产栽培试验[J];石河子科技;2010年02期 |
7 |
云晓娟,阿瓦古丽·阿不都;紫花苜蓿种子生产技术要点[J];新疆畜牧业;2002年04期 |
8 |
常晋生;;紫花苜蓿繁种技术[J];种子科技;2005年06期 |
9 |
高雨林;马东;;苜蓿种子检验技术[J];畜牧兽医杂志;2007年06期 |
10 |
王琪;;紫花苜蓿栽培管理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1年17期 |
11 |
尹君亮,张云生,孟季蒙,鲁刚,罗新伟,王建华;紫花苜蓿种子生产关键技术[J];新疆农垦科技;2003年02期 |
12 |
赵海泉,洪法水;钼浸种对紫花苜蓿种子活力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草地;1998年01期 |
13 |
张力军,王宏光;紫花苜蓿种子田的建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1年06期 |
14 |
姜振喜;;辽西干旱地区紫花苜蓿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2010年05期 |
15 |
;紫花苜蓿种子的繁育技术[J];北京农业;2001年07期 |
16 |
秦玉清;;紫花苜蓿的种植技术[J];山东畜牧兽医;2006年03期 |
17 |
耿慧;;紫花苜蓿栽培技术[J];农村科学实验;2008年03期 |
18 |
刘法涛,杨志忠,条了汉;紫花苜蓿种子田密度试验[J];新疆畜牧业;1993年03期 |
19 |
格明汗·贺孜尔,李国金;紫花苜蓿种子生产中菟丝子综合防治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05年01期 |
20 |
马晖玲,温尚文;甘农三号紫花苜蓿种子生产技术[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1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