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品种和不同茬口大豆根面及根际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摘要】:在控制条件下,采用平板稀释法、直接计数法和16S rDNA-DGGE相结合的方法,检测了不同抗病品种大豆根面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包括抗大豆根腐病(SRR)的绥农10(S10)、抗胞囊线虫病(SCN)的抗线2号(K2)以及易感SRR利SCN的合丰25(H25)。结果表明,三个品种大豆从三叶期到鼓粒初期,根面和根际的可培养细菌总数均随生育期逐渐增加,鼓粒初期达最大值,而成熟期则有明显的下降;大豆根际细菌生物量也存在相同的变化规律,这种变化趋势与前人报道的根分泌物随生育期的变化规律相似;S10和K2大豆的根瘤重明显高于H25;到成熟期H25根际积累的病原生物(镰孢霉Fusarium sp.和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的胞囊数)也明显高于S10和K2。通过16S rDNA-DGGE分析表明,不同品种或是不同生育期大豆根面细菌种群均存在差异,而且不可培养细菌在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上述结果表明大豆根系分泌物对微生物具有选择性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可能由于不同品种和不同生育期大豆根系分泌物的组成和数量不同,从而使大豆根面及根际形成了特定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采用除去了残茬的连作土壤为供试土壤,检测了抗感SRR的两个品种(S10和H25)大豆根分泌物对根面和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H25根瘤重明显低于S10;两个品种大豆连作后均造成根面、根际真菌种类单一化,根面细菌数量减少和病原菌(镰孢霉)数量积累,表明根系分泌物对根面和根际微生物有更进一步的选择作用。
在田间长期定位试验(微区和小区)条件下,采用平板稀释法和16S rDNA-DGGE检测了不同茬口(正茬、迎茬和不同连作年限的连作大豆)大豆之间根面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正茬大豆生长状况、干物质积累和外观品质均好于迎茬和连作大豆。但大豆生长状况并非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而变差,短期连作(连作4~5年以内)随着连作年限增加,大豆的生长越来越差,而连作6年以上大豆的生长状况又有所改善。土壤中SCN的胞囊量随着连作年限增加也有一个“自然衰退”的现象。在微区试验中,连作和迎茬大豆苗期根面和根际镰孢霉数量均多于正茬大豆,正茬大豆根瘤重均高于连作。在小区试验中,正茬大豆花期根面细菌的多样性(H)高于迎茬,迎茬高于连作,短期连作使根面细菌的H降低,连作6年达到最低,而后又稍有增加。总之,大豆生长状况和干物质积累状况的变化规律与根面、根际镰孢霉和土壤中SCN的胞囊数量的增加、根瘤重以及根面细菌H的减少规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推断根面、根际镰孢霉和土壤中胞囊数量的增加、根瘤重和细菌多样性(H)的减少均可能为导致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
|
|
|
|
1 |
关桂兰,陈理,孟颂东,孔爱琴;PG_6微生物制剂提高作物产量机理研究[J];干旱区研究;1996年04期 |
2 |
Gregory S.Gilbert
,袁军海;根部伪装与病害防治[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3期 |
3 |
於剑;聂奎;密金玲;周作勇;罗洪林;刘勤妮;唐远菊;;一株鸭源恶臭假单胞菌16S rDNA的序列测定与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4 |
蒋建林;周权能;车志群;邓珍琴;武波;;PCR-RFLP技术分析沼气池厌氧活性污泥细菌的多样性[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8年04期 |
5 |
胡延杰,翟明普,武觐文,贾黎明;杨树刺槐混交林及纯林根际微生物数量及其生化强度的季节性动态研究[J];土壤通报;2002年03期 |
6 |
刘会会;李翔;侯晓慧;丁晓辉;李凯;;红色素产生菌H1的分子生物学鉴定[J];江苏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
7 |
李洪连,袁红霞,王烨,柴俊霞,黄俊丽,王守正;根际微生物多样性与棉花品种对黄萎病抗性关系研究──Ⅰ.根际微生物数量与棉花品种对黄萎病抗性的关系[J];植物病理学报;1998年04期 |
8 |
褚晓玲;杨波;高丽;李洪林;胡磊;杨娜;;蕙兰根内可培养细菌的物种多样性[J];武汉植物学研究;2010年02期 |
9 |
李晓举;吴风光;王豹祥;席淑雅;张朝辉;邱立友;;一株烤烟根际解磷细菌的鉴定及其在烤烟生产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
10 |
张宗舟;羊肚菌根际根外微生物区系分析[J];中国食用菌;1999年02期 |
11 |
刘世亮,翟东明,介晓磊,李有田,安志装,胡著邦,王建玉;不同磷源对小麦根际生物活性及其根际效应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2年11期 |
12 |
李凤霞;梁锦绣;周涛;;宁夏产枸杞根际溶磷菌分离及溶磷能力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6年02期 |
13 |
邓彩萍;刘红霞;闫喜中;武旭霞;骆有庆;;罹病光肩星天牛幼虫分离菌株的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8期 |
14 |
张秋英;植物根系分泌物的作用及其意义[J];作物杂志;1992年03期 |
15 |
伍阳;谢晴;龙用波;谢勇丽;段莎丽;邓仕槐;;冬夏两季畜禽废水的活性污泥中细菌遗传多态性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
16 |
王松华;田亚平;;产酸性脲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脲酶的应用初探[J];生物技术通报;2008年06期 |
17 |
刘兵;李宇;叶倩;李太武;苏秀榕;李登峰;陈燕;史西志;;链状亚历山大藻共附生细菌多样性[J];生态学杂志;2009年05期 |
18 |
关靓;赵敏;;氯嘧磺隆高效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
19 |
王少蓉;郁昂;;产河豚毒素菌株的分离鉴定[J];生物技术通报;2010年06期 |
20 |
樊连梅;李哲斐;韦革宏;;一株抗铜根瘤菌的分离鉴定及其16S rDNA序列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