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若干种群的研究与控制
【摘要】: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是一类专营细胞内寄生、无线粒体的单细胞真核生物,是昆虫、鱼类及哺乳动物的病原微生物。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 Naegeli 1857)是人类最初认识的微孢子虫,由于能通过胚胎传染从母代传染危害子代而被列为检疫对象。近数年来我国蚕种生产由于微孢子虫的感染损失惨重,过去一直认为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是唯一的寄生病原。本研究以四川蚕区为研究对象,对家蚕微粒子病及其病原的发生状况进行了流行病学研究,构建了时间流行曲线、病害管理模型和病原种类的地域分布,发现了其他寄生家蚕的微孢子虫的新种群,从家蚕体内分离出两种新型微孢子虫并进行了分类鉴定,即大型微孢子虫SCM_6(Nosema sp)和小型微孢子虫SCM_7(Endoreticulatus bombycis sp. nov.)。
大型微孢子虫SCM_6孢子卵园形,大小为3.91±0.25μm×2.56±0.28μm,极丝长度126±8.35μm;孢子双倍核,极丝绕核排列14~15圈,偶有16圈;发育过程具有裂殖体和孢子形成期,产孢体以二分裂形成两个孢子母细胞,然后形成成熟孢子,表现为Nosema属的发育特征;可寄生蚕体的多数组织,寄生程度以后部丝腺为重,但在中肠的寄生繁殖和孢子的形成较弱,生殖腺偶有寄生;胚传率低于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 10倍以上,为1.44±0.75%,对蚕子代群体的发育无明显影响;生物学分类与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同属异种,记录为Nosemasp。
小型微孢子虫SCM_7孢子卵园形,大小2.26±0.21μm×1.19±0.81μm,极丝长度39.90~60.18μm;孢子单核,极丝绕核排列7~9圈,裂殖体和孢子的发育均包被在宿主内质网膜形成的孢囊内,并在孢囊内形成许多孢子,表现为内网虫属Endoreticulatus的发育特征;只寄生中肠上皮组织,不感染生殖腺;无胚传致病性。分类检索表明该微孢子虫为一新种,鉴定记录为家蚕内网虫(Endoreticulatus bombycis sp nov);其16S rRNA的核心序列为1230pb,与修氏内网虫Endoreticulatus schubergi有98%以上的同源性。
根据大型微孢子虫SCM_6和小型微孢子虫SCM_7弱度胚传和不胚传的特点,进一步研究制定了与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不同的检验技术、母蛾的病率计算方法及合格标准,并成功地应用于疫区。据蚕种生产和检验机构反馈的应用结果,已挽回了大量的蚕种损失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对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新种群的研究取得了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突破性进步,为国内外创新成果,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蚕种生产的一个重大难题。
另一方面,从四川省阆中市蚕桑生态系统周围的林木害虫龙眼裳卷蛾幼虫体内发现分离到一种新的微孢子虫。孢子卵圆形(3.1±0.3μm×1.6±0.2μm),孢子发育中呈现出八孢子囊孢和二孢子母细胞类型,为变形孢虫属的典型特征,分别形成单核孢子和双核孢子,极丝圈数分别为7~9圈和10~12圈;从宿主、大小、极丝、发育等的差异检索表明:为微孢子虫门变形孢虫属(Vairimorpha Pilly 1976)一新种,记录为裳卷蛾变形孢虫新种(Vairimorpha Ceracessp. nov.)。通过对裳卷蛾变形孢虫(Vairimorpha ceraces sp. nov.)转家蚕、鱼类的感染试验,本文研究了微孢子虫的感染生态问题。同时,对微孢子虫感染性变异机制研究的重要性进行了讨论。
|
|
|
|
1 |
杨琼;李夫涛;吴福泉;唐翠明;蔡月仙;;甜菜夜蛾微孢子虫对家蚕的病原性[J];中国生物防治;2006年S1期 |
2 |
严海峰,卢铿明,徐兴耀;家蚕微孢子虫和MG_1孢子超微结构的观察[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
3 |
王宏;赵玉桂;敖明军;朱洪顺;张培基;;蜀柏毒蛾微孢子虫对家蚕病原性研究(初报)[J];四川蚕业;1991年03期 |
4 |
廖森泰,方定坚,郑祥明,农朝志,卢铿明;蓝叶甲微孢子虫的特征及其对家蚕的病原性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4期 |
5 |
王彦文,牟志美,高绘菊,房德文;山东省病原性家蚕微孢子虫的初步研究[J];蚕业科学;2002年01期 |
6 |
郑祥明,杨琼,黄炳辉,廖森泰,方定坚,黄星光,余爱群,徐兴耀,卢铿明;家蚕分离的微孢子虫Vairimorphasp.MG_4的研究[J];蚕业科学;1999年04期 |
7 |
李卫民;吴子华;冯光樯;;龙眼卷叶蛾微孢子虫对家蚕为害的研究[J];四川蚕业;2007年02期 |
8 |
李夫涛;王彦文;;微孢子虫DNA提取方法的比较[J];广东蚕业;2006年03期 |
9 |
万永继,张琳,陈祖佩,潘敏慧,杜云,敖明军,杨彪;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SCM_7(Endoreticulatus.sp)的分离和研究[J];蚕业科学;1995年03期 |
10 |
杨琼;郑祥明;黄炳辉;廖森泰;方定坚;黄星光;余爱群;徐兴耀;卢铿明;;6种野外昆虫分离的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中量IC_(50)[J];广东蚕业;1998年04期 |
11 |
严海峰;卢铿明;徐兴耀;黄自然;陈溥言;戴祝英;;家蚕微孢子虫单克隆抗体的研制[J];广东蚕业;1996年01期 |
12 |
冯光樯;;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为害研究初报[J];四川蚕业;2007年01期 |
13 |
潘中华,贡成良,朱军贞;几种微孢子虫的研究初报[J];北方蚕业;1998年04期 |
14 |
李达山;;关于家蚕新病原微孢子虫的研究——Ⅰ.M.h微孢子虫对家蚕的致病性[J];江苏蚕业;1989年04期 |
15 |
万永继,唐良彤,潘敏慧,陈祖佩;3种微孢子虫对家蚕致病性和胚胎传染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
16 |
郑祥明,杨琼,方定坚,廖森泰,邹宇晓,黄炳辉;广东省昆虫微孢子虫资源调查及交叉感染的研究[J];蚕业科学;2003年04期 |
17 |
杨琼,徐兴耀,卢铿明,郑祥明,方定坚,廖森泰,姚锡镇;从东方粉蝶分离的一种变态微孢子虫的研究[J];蚕业科学;2001年02期 |
18 |
潘敏慧,万永继,祝仁英;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SCM_8的研究[J];蚕业科学;2002年02期 |
19 |
郑祥明,杨琼,方定坚,廖森泰,邹宇晓,黄炳辉;不同昆虫微孢子虫对小菜蛾的致病能力[J];中国生物防治;2003年04期 |
20 |
覃光星,黄可威;桑象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病原性研究[J];中国蚕业;200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