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若干种群的研究与控制

万永继  
【摘要】: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是一类专营细胞内寄生、无线粒体的单细胞真核生物,是昆虫、鱼类及哺乳动物的病原微生物。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 Naegeli 1857)是人类最初认识的微孢子虫,由于能通过胚胎传染从母代传染危害子代而被列为检疫对象。近数年来我国蚕种生产由于微孢子虫的感染损失惨重,过去一直认为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是唯一的寄生病原。本研究以四川蚕区为研究对象,对家蚕微粒子病及其病原的发生状况进行了流行病学研究,构建了时间流行曲线、病害管理模型和病原种类的地域分布,发现了其他寄生家蚕的微孢子虫的新种群,从家蚕体内分离出两种新型微孢子虫并进行了分类鉴定,即大型微孢子虫SCM_6(Nosema sp)和小型微孢子虫SCM_7(Endoreticulatus bombycis sp. nov.)。 大型微孢子虫SCM_6孢子卵园形,大小为3.91±0.25μm×2.56±0.28μm,极丝长度126±8.35μm;孢子双倍核,极丝绕核排列14~15圈,偶有16圈;发育过程具有裂殖体和孢子形成期,产孢体以二分裂形成两个孢子母细胞,然后形成成熟孢子,表现为Nosema属的发育特征;可寄生蚕体的多数组织,寄生程度以后部丝腺为重,但在中肠的寄生繁殖和孢子的形成较弱,生殖腺偶有寄生;胚传率低于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 10倍以上,为1.44±0.75%,对蚕子代群体的发育无明显影响;生物学分类与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同属异种,记录为Nosemasp。 小型微孢子虫SCM_7孢子卵园形,大小2.26±0.21μm×1.19±0.81μm,极丝长度39.90~60.18μm;孢子单核,极丝绕核排列7~9圈,裂殖体和孢子的发育均包被在宿主内质网膜形成的孢囊内,并在孢囊内形成许多孢子,表现为内网虫属Endoreticulatus的发育特征;只寄生中肠上皮组织,不感染生殖腺;无胚传致病性。分类检索表明该微孢子虫为一新种,鉴定记录为家蚕内网虫(Endoreticulatus bombycis sp nov);其16S rRNA的核心序列为1230pb,与修氏内网虫Endoreticulatus schubergi有98%以上的同源性。 根据大型微孢子虫SCM_6和小型微孢子虫SCM_7弱度胚传和不胚传的特点,进一步研究制定了与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不同的检验技术、母蛾的病率计算方法及合格标准,并成功地应用于疫区。据蚕种生产和检验机构反馈的应用结果,已挽回了大量的蚕种损失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对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新种群的研究取得了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突破性进步,为国内外创新成果,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蚕种生产的一个重大难题。 另一方面,从四川省阆中市蚕桑生态系统周围的林木害虫龙眼裳卷蛾幼虫体内发现分离到一种新的微孢子虫。孢子卵圆形(3.1±0.3μm×1.6±0.2μm),孢子发育中呈现出八孢子囊孢和二孢子母细胞类型,为变形孢虫属的典型特征,分别形成单核孢子和双核孢子,极丝圈数分别为7~9圈和10~12圈;从宿主、大小、极丝、发育等的差异检索表明:为微孢子虫门变形孢虫属(Vairimorpha Pilly 1976)一新种,记录为裳卷蛾变形孢虫新种(Vairimorpha Ceracessp. nov.)。通过对裳卷蛾变形孢虫(Vairimorpha ceraces sp. nov.)转家蚕、鱼类的感染试验,本文研究了微孢子虫的感染生态问题。同时,对微孢子虫感染性变异机制研究的重要性进行了讨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琼;李夫涛;吴福泉;唐翠明;蔡月仙;;甜菜夜蛾微孢子虫对家蚕的病原性[J];中国生物防治;2006年S1期
2 严海峰,卢铿明,徐兴耀;家蚕微孢子虫和MG_1孢子超微结构的观察[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3 王宏;赵玉桂;敖明军;朱洪顺;张培基;;蜀柏毒蛾微孢子虫对家蚕病原性研究(初报)[J];四川蚕业;1991年03期
4 廖森泰,方定坚,郑祥明,农朝志,卢铿明;蓝叶甲微孢子虫的特征及其对家蚕的病原性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4期
5 王彦文,牟志美,高绘菊,房德文;山东省病原性家蚕微孢子虫的初步研究[J];蚕业科学;2002年01期
6 郑祥明,杨琼,黄炳辉,廖森泰,方定坚,黄星光,余爱群,徐兴耀,卢铿明;家蚕分离的微孢子虫Vairimorphasp.MG_4的研究[J];蚕业科学;1999年04期
7 李卫民;吴子华;冯光樯;;龙眼卷叶蛾微孢子虫对家蚕为害的研究[J];四川蚕业;2007年02期
8 李夫涛;王彦文;;微孢子虫DNA提取方法的比较[J];广东蚕业;2006年03期
9 万永继,张琳,陈祖佩,潘敏慧,杜云,敖明军,杨彪;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SCM_7(Endoreticulatus.sp)的分离和研究[J];蚕业科学;1995年03期
10 杨琼;郑祥明;黄炳辉;廖森泰;方定坚;黄星光;余爱群;徐兴耀;卢铿明;;6种野外昆虫分离的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中量IC_(50)[J];广东蚕业;1998年04期
11 严海峰;卢铿明;徐兴耀;黄自然;陈溥言;戴祝英;;家蚕微孢子虫单克隆抗体的研制[J];广东蚕业;1996年01期
12 冯光樯;;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为害研究初报[J];四川蚕业;2007年01期
13 潘中华,贡成良,朱军贞;几种微孢子虫的研究初报[J];北方蚕业;1998年04期
14 李达山;;关于家蚕新病原微孢子虫的研究——Ⅰ.M.h微孢子虫对家蚕的致病性[J];江苏蚕业;1989年04期
15 万永继,唐良彤,潘敏慧,陈祖佩;3种微孢子虫对家蚕致病性和胚胎传染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16 郑祥明,杨琼,方定坚,廖森泰,邹宇晓,黄炳辉;广东省昆虫微孢子虫资源调查及交叉感染的研究[J];蚕业科学;2003年04期
17 杨琼,徐兴耀,卢铿明,郑祥明,方定坚,廖森泰,姚锡镇;从东方粉蝶分离的一种变态微孢子虫的研究[J];蚕业科学;2001年02期
18 潘敏慧,万永继,祝仁英;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SCM_8的研究[J];蚕业科学;2002年02期
19 郑祥明,杨琼,方定坚,廖森泰,邹宇晓,黄炳辉;不同昆虫微孢子虫对小菜蛾的致病能力[J];中国生物防治;2003年04期
20 覃光星,黄可威;桑象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病原性研究[J];中国蚕业;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覃光星;黄可威;;来源于桑象虫的微孢子虫对家蚕的致病性(摘要)[A];中国蚕学会养蚕与蚕生理病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0年
2 冯光樯;;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为害的研究初报[A];第四次西部选原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赵红平;;家蚕蚕茧与蚕丝的生物力学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艳艳;池旭娟;方向明;阚雪芹;苏媚;刘文倩;王海玲;谈建中;;家蚕蛋白激酶C受体基因Bmrack的克隆及序列分析[A];中国蚕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C];2009年
5 李兵;许雅香;卫正国;陈玉华;沈卫德;;生产高品位生丝家蚕新品种(苏秀×春丰)的选育[A];中国蚕学会第六届家蚕和柞蚕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宋方洲;常平安;张平波;易发平;马永平;;家蚕Fib-H、Ser-1基因探针在家蚕和中国野桑蚕的对比荧光原位杂交(FISH)研究[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7 宋方洲;常平安;张平波;易发平;马永平;;家蚕Fib-H、Ser-1基因探针在家蚕和中国野桑蚕的对比荧光原位杂交(FISH)研究[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黄科;李春峰;范晓东;刘文明;周泽扬;;家蚕gapdh基因的克隆及分析[A];中国蚕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C];2009年
9 张彩霞;鲍忠赞;周前凯;魏广兵;徐世清;司马杨虎;;家蚕正反交SAGE表达分析[A];中国蚕学会第八届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家(柞)蚕遗传育种及良种繁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苏金明;吴伟尉;司马杨虎;;家蚕试验小区雌雄比例差异性调查及分析[A];中国蚕学会第八届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家(柞)蚕遗传育种及良种繁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永继;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若干种群的研究与控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黄少康;两种微孢子虫的蛋白及对家蚕侵染性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李巍;肯尼亚狒狒肠道原虫系统进化分析及毕氏肠微孢子虫群体遗传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潘敏慧;家蚕浓核病毒BmDNV-6的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5 于红松;家蚕黑色素合成途径基因的分子进化[D];西南大学;2011年
6 沈以红;家蚕几种组织的EST及基因表达特征分析[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7 甘玲;家蚕脑组织基因表达谱和神经肽及肽样基因的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谭祥;家蚕嗅觉相关谷胱甘肽-S-转移酶BmGSTD1的结构与功能[D];西南大学;2012年
9 李斌;家蚕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和低分子量热激蛋白基因的克隆与特异表达[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10 陈复生;家蚕多倍体细胞遗传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永燕;家蚕赤蚁突变的分子定位及淡赤蚁(ch~p)的分子基础初探[D];西南大学;2010年
2 刘淑梅;家蚕体主要药用活性成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王玉霞;山西省家蚕微粒子病实用防治技术对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4 曾凤辉;家蚕新基因BmEm4的克隆,表达与功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江艳;BmCycH基因及其在家蚕中表达特性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大霞;家蚕AFLP标记连锁图谱的构建与分析[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7 潘晔;家蚕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Bmserpin-2)和类成虫盘生长因子(BmIDGF)的亚细胞定位及组织表达分析[D];江苏大学;2010年
8 孙德斌;家蚕AFLP分子标记连锁图的构建[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9 张春丽;家蚕中孕酮受体膜元件2的(PGRMC2)的表达纯化及功能初步分析[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10 刘玉明;家蚕EST分析系统的构建及初步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湖北省丹江口市十堰农校 陈茂春;蔬菜病原性病害与缺素症怎样区分[N];河南科技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李国 实习生 杨海霞;家蚕基因研究的意义到底有多大[N];工人日报;2009年
3 记者 刘传书 冯竞;我家蚕基因研究又获重要成果[N];科技日报;2009年
4 赵强社;家蚕中毒的防治[N];山西科技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邓力;家蚕基因破译派上大用场[N];农民日报;2003年
6 甘田;微孢子虫生物防治蝗灾[N];农民日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吕媛;基因控制家蚕生男不生女[N];北京科技报;2004年
8 记者 刘霞;科学家发现微孢子虫为有性繁殖[N];科技日报;2008年
9 通讯员 王治奇 记者 夏桂廉;西南农大拥有家蚕基因序列世界第一[N];光明日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李鹏;刘春:发现家蚕突变基因[N];北京科技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