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节水种植体系氮肥高效利用机理研究
【摘要】:本研究将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作为统一的生产系统,综合考虑作物的持续高产和水肥资源的周年高效利用,田间试验和土柱模拟试验相结合,通过设置夏玉米不同氮肥用量及后茬小麦不同灌水量与施氮量处理,以及利用~(15)N标记技术,系统研究了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土壤无机氮的时空动态、节水栽培小麦植株氮素积累分配与运转特点和节水栽培小麦对前茬深层土壤残留氮素的再利用能力,以揭示、阐明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节水省肥栽培小麦的氮素利用特征和夏玉米季施用氮肥在土壤中的运移残留及其后茬节水栽培小麦对深层土壤残留氮素的再利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
1.夏玉米根系分布浅,生育期内高温多雨,土壤供氮强度大,当季施用的肥料氮随雨水发生淋溶下移,有相当一部分氮素淋出玉米根区,并主要以硝态氮形式残留在下层(120~200cm)土壤中,氮肥利用率低。土柱模拟和大田试验均表明,夏玉米根系最大分布深度约为120cm,在平水年份(玉米季降水381mm左右)大田土壤硝态氮含量在夏玉米生育期内呈“N”型变化趋势,夏玉米施氮量90~360kgN╱hm~2时,成熟期根区以下土体(120~200cm)土壤硝态氮残留量比不施氮处理多50.4~167.2kg NO_3-N/hm~2。土柱模拟条件下夏玉米~(15)N标记肥料氮在水分作用下也明显向土壤深层移动,1m以下土壤残留~(15)N量占2m土体内~(15)N总残留量的18.28%。大田夏玉米当季氮肥表观利用率平均约为11.0%。
2.冬小麦根系分布深,节水栽培明显提高根群中下层根系的比例,能够高效回收利用前茬玉米季深层土壤残留氮素,减少了氮素损失。冬小麦根深可达2.0m,春浇1~2水条件下1m以下土体根系占总根系的比例约为春浇4水的2倍。土柱春浇1水处理冬小麦能够吸收利用前茬玉米残留在2m土体各土层的~(15)N标记肥料氮,对2m土体残留~(15)N的总回收率为14.35%,对各土层残留~(15)N的回收率处于22.98%~4.41%范围。大田春季不浇水和春浇2水条件下,冬小麦对于100~200cm深层土壤放置的~(15)N标记氮肥均能吸收利用。原状土柱深层土壤~(15)N标记氮肥试验进一步验证了节水栽培小麦对下层土壤氮素的再利用能力,并表明植株对100~110cm、120~130cm、140~150cm各层土壤标记~(15)N的回收率(%)分别为16.26%、7.33%和4.38%。冬小麦节水省肥栽培,对前茬玉米下层(120~200cm)土壤残留硝态氮的利用量约为17.02kgN/hm~2,约占小麦吸氮量的8.61%。
3.小麦节水省肥栽培可促进植株营养器官氮素的有效转运输出,明显提高氮素生理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实现了高产和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的统一。(1) 限肥条件下,节水栽培小麦(春浇1~2水)相对增加了开花前植株吸氮比例,并提高了开花后植株氮素的转运率(%)、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其氮素生理效率(平均≥42kg╱kgN)明显高于春灌4水处理(平均≤38kg/kgN)。相关分析表明,小麦灌水量与氮素生理效率之间呈抛物线曲线关系,生育期内灌水量≤1500m~3/hm~2时氮素生理效率变化较小,灌水量1500m~3/hm~2,则氮素生理效率会发生明显的下降;小麦灌水量与氮素收获指数之间则呈线性负相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水量增加也呈抛物线型曲线变化。(2) 限水条件下,小麦一次性基施氮157.5kgN╱hm~2氮素生理效率高达43.38~44.15kg╱kgN,在此基础上增施氮肥或把部分氮肥用于拔节追肥均导致氮素生理效率的下降。相关分析表明,限水条件下小麦施氮量与开花后植株氮素的转运率(%)及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呈线性负相关;与氮素生理效
|
|
|
|
1 |
郭凌云;;鲁西南地区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0年07期 |
2 |
裴雪霞;王秀斌;何萍;张秀芝;李科江;周卫;梁国庆;金继运;;氮肥后移对土壤氮素供应和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年01期 |
3 |
赵鹏;陈阜;李莉;;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农田土壤无机氮和土壤脲酶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0年03期 |
4 |
金欣欣;张喜英;陈素英;孙宏勇;王彦梅;邵立威;高丽娜;;不同灌溉次数和灌溉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转移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9年04期 |
5 |
王志敏;王璞;李绪厚;李建民;鲁来清;;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简化栽培理论与技术[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年05期 |
6 |
邵友伦;;浅谈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年10期 |
7 |
吴春涛;王灿;;北方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2008年05期 |
8 |
任明肖;丁莉华;丁晓东;;冀西山区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0年21期 |
9 |
张金刚;;大力推行抗旱节水栽培 充分利用雨季种稻[J];天津农林科技;1983年04期 |
10 |
张胜全;方保停;张英华;周顺利;王志敏;;冬小麦节水栽培三种灌溉模式的水氮利用与产量形成[J];作物学报;2009年11期 |
11 |
徐钰;刘兆辉;江丽华;林海涛;郑福丽;谭德水;;不同氮肥运筹对冬小麦氮肥利用率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4期 |
12 |
马瑞昆,蹇家利,贾秀领,刘淑贞;高产冬小麦节水栽培的叶水势特征[J];作物学报;1995年04期 |
13 |
贾秀领;马瑞昆;张全国;姚艳荣;张丽华;;近20年冬小麦供水量与产量关系变化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9年S1期 |
14 |
;冬小麦、玉米N.P的营养诊断[J];甘肃农业科技;1984年01期 |
15 |
蒋阿宁;黄文江;赵春江;刘克礼;刘良云;王纪华;;基于光谱指数的冬小麦变量施肥效应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7年09期 |
16 |
王丽英;张彦才;王凯辉;李若楠;李巧云;陈丽莉;翟彩霞;;包膜控释尿素对冬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8年S1期 |
17 |
刘殿英,黄炳茹,董庆裕;土壤水分对冬小麦根系的影响[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2期 |
18 |
刘庆梅,刘陪军,朱同贵,郭跃升,曲仁国,蒋庆功,崔振岭,陈新平,张福锁;氮素实时监控技术在冬小麦上的示范[J];中国农技推广;2005年05期 |
19 |
方保停;张胜全;王敏;张英华;王志敏;;节水栽培冬小麦光合器官遮光对籽粒蛋白质形成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8年02期 |
20 |
;水稻旱育节水栽培技术研究初报[J];江苏农业科学;199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