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氮代谢对夏玉米穗粒数形成的影响机理
【摘要】:对不同种植密度下、不同施氨水平下、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互作下夏玉米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了研究,从夏玉米的小花分化、花丝生长发育、物质生产和运转、植株体的碳氮代谢水平、不同部位籽粒的发育特点及对顶部籽粒发育的调控等方面对穗粒数形成的生理机制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 穗粒数是玉米产量构成因子中受环境条件影响波动较大的因子,也是调节潜力相对较大的因子。在增加种植密度基础上稳定并提高穗粒数是实现玉米高产的途径之一。穗粒数的变化与穗行粒数、秃尖长、瘪粒数的变化密切相关。施氮量为120~240kg/hm~2时可明显促进夏玉米顶部籽粒的发育,使秃尖缩短、瘪粒数减少,增加穗粒数,增加产量,而施氮不足或过量都使败育粒数增加。
2 夏玉米穗粒数的形成不仅取决于雌穗分化的总小花数、受精的小花数,还关键在于受精后的小花能否正常发育成为有效籽粒。在普通大田栽培条件下,夏玉米分化的总小花数是相对稳定的,但小花受精率、小花结实率和籽粒败育率却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波动较大。施氮量为120~240kg/hm~2时可显著提高分化小花的受精率、结实率,减少籽粒败育率,增加穗粒数。花丝、穗本身的生长发育状况也影响穗粒数的形成,施氮可明显促进夏玉米花丝、穗的生长发育。
3 夏玉米穗粒数的形成与植株体的物质生产能力密切相关,穗粒数与抽丝前后一个月的作物生长速率(PGR)呈正相关。施氮量为120~240kg/hm~2时使夏玉米抽丝前后PGR加快,从而制造较多的同化产物,满足籽粒早期发育及穗粒数形成的需要。夏玉米植株体的碳氮代谢状况影响穗粒数的形成。施氮可明显促进碳氮代谢的关键酶NR、GS及SPS活性的增强,促进叶片、茎秆的碳氮代谢,促进同化产物的积累和运输,促进穗粒数的形成。
4 夏玉米顶部及中下部籽粒在发育早期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顶部籽粒的鲜重、体积、干物质积累、灌浆速率均明显低于中下部籽粒。顶部籽粒的败育与其所处的不利位势有关,受同化物供应及自身库活性强弱的双重影响。施氮量为120~240kg/hm~2时可明显促进夏玉米顶部籽粒可溶性总糖、蔗糖含量的增加,促进与糖代谢相关的酶活性的增强,促进蔗糖的转化和淀粉的合成,增强籽粒的碳氮代谢能力,促进籽粒发育,减少败育。
5 顶部和中下部小花授粉受精的不同步影响顶部秄粒的发育。人工同步授粉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下部籽粒的库位优势,增强顶部籽粒对同化产物的竞争力,促进顶部籽粒发育,减少败育。
6 本试验条件下,夏玉米郑单958适宜的种植密度为82500~97500株/hm~2,适宜的施氮量为180~240kg/hm~2。在基施氮基础上,于大喇叭口期和抽丝期分次追施氮效果较佳。
|
|
|
|
1 |
易镇邪;陈平平;屠乃美;王璞;;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对夏玉米碳氮代谢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
2 |
卫丽;马超;黄晓书;杜园园;王同朝;;控释肥对夏玉米碳、氮代谢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年03期 |
3 |
王俊忠;黄高宝;张超男;杨亚军;赵会杰;朱晓燕;马培芳;;施氮量对不同肥力水平下夏玉米碳氮代谢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年04期 |
4 |
高荣岐;董树亭;胡昌浩;王群瑛;;夏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淀粉积累与粒重的关系[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1期 |
5 |
韩法志;赵宪吉;李新政;;黄县夏玉米千亩单产1,300斤的技术指标及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1984年08期 |
6 |
陈建忠,肖荷霞;黑龙港流域气象生态因子对夏玉米穗粒数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2000年03期 |
7 |
袁宝玉,楚爱香,韩向阳,戚永安,茹海江,谢红敏;夏玉米单产11000~12000kg/hm~2试验示范[J];玉米科学;1998年04期 |
8 |
左玉宝,李书田,谢晓红,林葆;鲁北地区夏玉米施钾肥效显著[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5年02期 |
9 |
薄官庆;张有山;张和平;;长效碳铵在夏玉米上试验简报[J];农业新技术;1993年04期 |
10 |
魏亚萍;王璞;;氮肥对夏玉米穗粒数形成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07年01期 |
11 |
高祥军;郑秀真;席秀兰;;阳谷县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知识;2011年04期 |
12 |
;夏玉米播种期试验分析[J];山东气象;1978年02期 |
13 |
王梅元;李奎封;;亩产吨粮综合配套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1991年03期 |
14 |
范玉新,张秀霞,李德芬,李炳华,胡春华;播期是夏玉米提高产量的关键[J];农村科技开发;2000年03期 |
15 |
李再勇;张富均;杨彦博;黄胜;雷强;罗富贵;;间作夏玉米获得亩产千斤的措施[J];耕作与栽培;1984年03期 |
16 |
梁子美;韩凤英;;夏玉米高产群体生理指标和栽培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1986年06期 |
17 |
叶长青;鄂北岗地万亩夏玉米亩产500公斤栽培技术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1990年05期 |
18 |
戴万德,张付民;夏玉米切根试验报告[J];山东气象;1992年02期 |
19 |
左余宝,李书田,谢晓红,林葆;夏玉米施用钾肥的增产效果及氮、钾、锌配合施用技术[J];土壤肥料;1995年02期 |
20 |
李武柱;孟凡朋;;玉米高产创建栽培技术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0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