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碳氮代谢对夏玉米穗粒数形成的影响机理

申丽霞  
【摘要】:对不同种植密度下、不同施氨水平下、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互作下夏玉米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了研究,从夏玉米的小花分化、花丝生长发育、物质生产和运转、植株体的碳氮代谢水平、不同部位籽粒的发育特点及对顶部籽粒发育的调控等方面对穗粒数形成的生理机制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 穗粒数是玉米产量构成因子中受环境条件影响波动较大的因子,也是调节潜力相对较大的因子。在增加种植密度基础上稳定并提高穗粒数是实现玉米高产的途径之一。穗粒数的变化与穗行粒数、秃尖长、瘪粒数的变化密切相关。施氮量为120~240kg/hm~2时可明显促进夏玉米顶部籽粒的发育,使秃尖缩短、瘪粒数减少,增加穗粒数,增加产量,而施氮不足或过量都使败育粒数增加。 2 夏玉米穗粒数的形成不仅取决于雌穗分化的总小花数、受精的小花数,还关键在于受精后的小花能否正常发育成为有效籽粒。在普通大田栽培条件下,夏玉米分化的总小花数是相对稳定的,但小花受精率、小花结实率和籽粒败育率却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波动较大。施氮量为120~240kg/hm~2时可显著提高分化小花的受精率、结实率,减少籽粒败育率,增加穗粒数。花丝、穗本身的生长发育状况也影响穗粒数的形成,施氮可明显促进夏玉米花丝、穗的生长发育。 3 夏玉米穗粒数的形成与植株体的物质生产能力密切相关,穗粒数与抽丝前后一个月的作物生长速率(PGR)呈正相关。施氮量为120~240kg/hm~2时使夏玉米抽丝前后PGR加快,从而制造较多的同化产物,满足籽粒早期发育及穗粒数形成的需要。夏玉米植株体的碳氮代谢状况影响穗粒数的形成。施氮可明显促进碳氮代谢的关键酶NR、GS及SPS活性的增强,促进叶片、茎秆的碳氮代谢,促进同化产物的积累和运输,促进穗粒数的形成。 4 夏玉米顶部及中下部籽粒在发育早期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顶部籽粒的鲜重、体积、干物质积累、灌浆速率均明显低于中下部籽粒。顶部籽粒的败育与其所处的不利位势有关,受同化物供应及自身库活性强弱的双重影响。施氮量为120~240kg/hm~2时可明显促进夏玉米顶部籽粒可溶性总糖、蔗糖含量的增加,促进与糖代谢相关的酶活性的增强,促进蔗糖的转化和淀粉的合成,增强籽粒的碳氮代谢能力,促进籽粒发育,减少败育。 5 顶部和中下部小花授粉受精的不同步影响顶部秄粒的发育。人工同步授粉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下部籽粒的库位优势,增强顶部籽粒对同化产物的竞争力,促进顶部籽粒发育,减少败育。 6 本试验条件下,夏玉米郑单958适宜的种植密度为82500~97500株/hm~2,适宜的施氮量为180~240kg/hm~2。在基施氮基础上,于大喇叭口期和抽丝期分次追施氮效果较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易镇邪;陈平平;屠乃美;王璞;;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对夏玉米碳氮代谢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卫丽;马超;黄晓书;杜园园;王同朝;;控释肥对夏玉米碳、氮代谢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年03期
3 王俊忠;黄高宝;张超男;杨亚军;赵会杰;朱晓燕;马培芳;;施氮量对不同肥力水平下夏玉米碳氮代谢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年04期
4 高荣岐;董树亭;胡昌浩;王群瑛;;夏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淀粉积累与粒重的关系[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1期
5 韩法志;赵宪吉;李新政;;黄县夏玉米千亩单产1,300斤的技术指标及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1984年08期
6 陈建忠,肖荷霞;黑龙港流域气象生态因子对夏玉米穗粒数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2000年03期
7 袁宝玉,楚爱香,韩向阳,戚永安,茹海江,谢红敏;夏玉米单产11000~12000kg/hm~2试验示范[J];玉米科学;1998年04期
8 左玉宝,李书田,谢晓红,林葆;鲁北地区夏玉米施钾肥效显著[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5年02期
9 薄官庆;张有山;张和平;;长效碳铵在夏玉米上试验简报[J];农业新技术;1993年04期
10 魏亚萍;王璞;;氮肥对夏玉米穗粒数形成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07年01期
11 高祥军;郑秀真;席秀兰;;阳谷县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知识;2011年04期
12 ;夏玉米播种期试验分析[J];山东气象;1978年02期
13 王梅元;李奎封;;亩产吨粮综合配套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1991年03期
14 范玉新,张秀霞,李德芬,李炳华,胡春华;播期是夏玉米提高产量的关键[J];农村科技开发;2000年03期
15 李再勇;张富均;杨彦博;黄胜;雷强;罗富贵;;间作夏玉米获得亩产千斤的措施[J];耕作与栽培;1984年03期
16 梁子美;韩凤英;;夏玉米高产群体生理指标和栽培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1986年06期
17 叶长青;鄂北岗地万亩夏玉米亩产500公斤栽培技术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1990年05期
18 戴万德,张付民;夏玉米切根试验报告[J];山东气象;1992年02期
19 左余宝,李书田,谢晓红,林葆;夏玉米施用钾肥的增产效果及氮、钾、锌配合施用技术[J];土壤肥料;1995年02期
20 李武柱;孟凡朋;;玉米高产创建栽培技术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金洪;白银凤;李伯航;;黄淮海高产夏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主次作用[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1993年
2 陈天锡;武建华;房稳静;陈松;张建峰;;驻马店夏玉米生长季气候特征及影响研究[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3 潘磊;程晓辉;李卫华;;漯河市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A];河南省植保学会第九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八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李艳梅;;河南省夏玉米生产的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5 葛培;李珊珊;郭广芳;晏月明;;干旱胁迫下小麦籽粒发育比较蛋白质组分析[A];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李树岩;马志红;;河南省夏玉米生长季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7 王忠伟;王丽英;南华;李东升;;稻赤斑黑沫蝉在夏玉米上危害观察及防治探讨[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李树岩;马志红;;河南省夏玉米生长季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分析[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9 曲良梅;;南阳市夏玉米优质高产综合栽培技术[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10 王新芳;余辉;;正阳县夏玉米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丽霞;碳氮代谢对夏玉米穗粒数形成的影响机理[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魏亚萍;氮肥对夏玉米籽粒库容建成和充实的影响机理[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3 Muhammad Naveed Tahir;关中平原夏玉米氮素营养和生物物理特征遥感估算[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4 宁堂原;春夏玉米套作氮素竞争利用及对产量品质的影响机理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5 陈丹;小麦—冰草多粒新种质的遗传与利用基础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6 高志岭;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农田土壤N_2O排放和CH_4吸收特征[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7 刘淑云;不同施肥制度对夏玉米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8 李全起;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夏玉米耗水特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9 王启现;夏玉米氮肥高效利用机制研究及周年氮素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10 汪明霞;控制性交替灌溉试验研究及SPAC系统水分传输模拟[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芸;不同密度对夏玉米花丝发育和产量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2 连艳鲜;黄淮海平原夏玉米生态区高产杂交种形态生理特征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0年
3 程富丽;密度和钾肥对夏玉米抗倒伏能力影响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4 武俊喜;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土壤供氮能力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5 罗遵兰;华北地区冬小麦与夏玉米水分生产函数模型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6 韩世栋;苯磺隆防除夏玉米田阔叶杂草的可行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7 钟茜;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对氮素环境承受力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8 丁民伟;黑龙港地区夏玉米氮肥用量与胣用时期及分配比例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9 陈述悦;华北平原典型农田土壤呼吸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10 郑光辉;山东省夏玉米田杂草生态经济指标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 周新国;2009年我省夏玉米部分主导品种(中)[N];山东科技报;2009年
2 市农牧站;夏玉米穗期管理技术[N];衡水日报;2010年
3 佘志娟;夏玉米产量有望再创新高[N];邯郸日报;2008年
4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杨利华;夏玉米“一小二高三晚”高产栽培技术[N];河北农民报;2009年
5 沧州市沧县农业局 张明军 张巧丽;夏玉米注意防雌穗发育不完善[N];河北农民报;2011年
6 市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 王成业;夏玉米的后期管理[N];驻马店日报;2011年
7 省农科院粮油作物所 杨利华;夏玉米生产四注意[N];河北科技报(农村版);2001年
8 滑县农技中心 邢晓焕;夏玉米苗期管理五防[N];河南科技报;2009年
9 王智广 张英福 郭怀锋 郝贵军 崔书瑞;影响夏玉米高产的四因素[N];农民日报;2001年
10 郝延新 王昀 记者 云丹;夏玉米万亩示范方显神威[N];渭南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