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番茄中乙烯信号转录因子LeERF1和LeERF2调控机制研究

张红星  
【摘要】:植物中内源激素乙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调控乙烯反应是由乙烯信号转导途径来完成的。乙烯反应元件结合蛋白(EREBPs)是乙烯信号转导途径中的下游传递元件,在植物中通过调控相关基因的转录和表达来调控乙烯反应。LeERF1和LeERF2基因属于EREBPs家族成员,含有典型的ERF结构域。为了进一步研究它们的调控机制,本论文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克隆和鉴定LeERF1和LeERF2基因:通过RT-PCR方法从破色期番茄果实中克隆LeERFl和LeERF2基因,PCR产物被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上,在大肠杆菌BL21中筛选到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pET-LeERF1和pET-LeERF2。 (2) 表达和纯化LeERF1和LeERF2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中分别表达外源蛋白LeERF1和LeERF2,采用诱导温度为37℃,诱导剂IPTG浓度为lmmol/L,诱导时间为3h。LeERF1和LeERF2表达蛋白在细菌沉淀中约占菌体总蛋白53%和58%。应用Ni-NTA亲和层纯化回收LeERF1和LeERF2表达蛋白纯度分别为96%和99%。凝胶阻滞实验表明,LeERF1和LeERF2表达蛋白均具有与GCC盒结合特性。 (3) 制备抗LeERF1和LeERF2多克隆抗体:免疫兔子制备抗LeERF1多克隆抗体和抗LeERF2多克隆抗体效价均大于10000,经过DEAE-52离子交换柱纯化它们纯度分别达到了98%和99%。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抗LeERF1多克隆抗体和抗LeERF2的多克隆抗体均具有免疫特异性。 (4) LeERF1亚细胞定位:通过胶体金免疫电镜定位的方法分析番茄果皮维管组织中LeERF1的亚细胞分布状况。研究表明,LeERF1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核(N)、细胞核仁(Nu)和质体(P)等部位,而在细胞壁(Cw)和液泡(V)上几乎没有分布;破色期番茄果实中,LeERF1蛋白在细胞核(N)、细胞核仁(Nu)和质体(P)中含量明显比绿熟期番茄果实增多。Western blotting表明,破色期番茄果实中LeERF1蛋白含量比绿熟期番茄果实中LeERF1蛋白含量有明显增加。试验结果表明,LeERF1与番茄果实成熟相关。 (5) LeERF1结合启动子的分离和功能鉴定:通过LeERF1蛋白-DNA体外结合实验,克隆了长度分别为893bp和734bp的TLBP1和TLBP2两个基因片断,它们都含有AGCCGCC(GCC盒),其中厂LBP1含有典型IATA box和CAAT box。GenBank比对结果表明,TLBP1和TLBP2基因片段与编码番茄几丁质酶AY343058/AY343059/AY343060的启动子基因在核甘酸水平上同源性达到80%以上。 (6) LeERF1蛋白和番茄果实病程胁迫的关系:采用番茄青霉菌(Penicillium expansum Link)侵染绿熟期、破色期、粉红期和红熟期丽春番茄果实。研究表明,LeERF1随乙烯释放量的变化而变化,在蛋白水平受乙烯调控;LeERF1蛋白与编码几丁质酶LECHI17基因mRNA水平变化趋势基本一致;LECHI17基因mRNA水平与几丁质酶酶活具有相关性。试验表明,LeERF1可能在蛋白水平通过调控LECHI17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参与番茄果实的病程胁迫反应。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汤福强,刘愚,施教耐,毛慧珠,白永延;番茄子时外植体芽的分化过程与乙稀释放的关系[J];植物生理学报;1996年02期
2 李思经;FLAVR SAVR基因已获欧洲专利[J];生物技术通报;1995年05期
3 王傲雪,李景富;转基因番茄的机理及现状[J];辽宁农业科学;1998年06期
4 王中凤,应铁进;番茄突变体Epinastics的乙烯反应表现型分析[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4年01期
5 赵虎基,乐锦华,黄煜辉;番茄耐贮性转基因技术及其在新疆的应用前景(综述)[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6 胡艳,陈国祥,李朝军,刘少华;农杆菌介导IPT和etr1-1双基因转化番茄及转基因植株再生[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7 寇晓虹,朱本忠,罗云波,田慧琴,蔚变云;番茄果实中乙烯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关系[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4年06期
8 尚庆茂;乙烯与番茄对伤病的应答[J];中国蔬菜;1999年02期
9 刘艳军,张伟玉,杨静慧,罗云波,刘玉东;干旱和乙烯介导下番茄生长生理反应及NR基因的表达[J];天津农业科学;2003年04期
10 刘海,林德球,蒋跃明;果实成熟乙烯相关基因工程研究进展(综述)[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2年S1期
11 齐明芳;许涛;郭泳;李天来;;园艺植物器官脱落研究进展[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12 本刊通讯员;;番茄矮架密植[J];上海农业科技;1977年13期
13 邵开勋;冯维高;;番茄使用调节安试验初报[J];长江蔬菜;1988年06期
14 杜庆良;;浅谈北方番茄扦插栽培技术[J];中国农学通报;1988年03期
15 王光远;夏镇澳;迟静芬;;番茄子叶原生质体再生植株[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89年01期
16 李天来;优良番茄和茄子坐果增产激素——番茄丰产剂2号[J];新农业;1993年11期
17 张志有,王秀敏,王宏;九分地大棚三茬收入两万元[J];吉林蔬菜;1994年06期
18 周伯瑜;番茄异常果的发生与防治[J];河南农业;1994年02期
19 孙雷心;遗传工程番茄引起健康问题[J];生物技术通报;1995年01期
20 李思经;DNAP等待FDA对遗传工程番茄的许可[J];生物技术通报;199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荣;万小荣;王宁宁;;番茄ACC合成酶基因LE-ACS6的启动子活性分析[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2 徐鹤林;陆春贵;余文贵;杨荣昌;曹晓凤;朱玉贤;冻章良;;番茄ACC合成酶反义cDNA转化及转基因番茄果实贮藏生理特性研究[A];中国园艺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优秀论文选编[C];1999年
3 王建华;;温室专用番茄新品种毛粉818的选育[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4 须晖;孙红梅;李天来;王玉刚;侯红霞;;番茄筋腐病研究进展[A];中国园艺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邱树亮;王孝宣;杜永臣;高建昌;国艳梅;朱德蔚;;野生潘那利番茄单片段渐渗系群体的构建及相关性状的定位[A];中国园艺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樊文华;刘素萍;;钴对番茄生长发育影响的初步研究(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7 叶志彪;李汉霞;张俊红;陈银华;肖景华;;植物激素基因及其调控番茄发育成熟[A];中国园艺学会十届二次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刘升;高丽朴;李武;唐晓伟;郑淑方;;番茄产地商品化处理标准及冷链物流配送技术规程[A];第六届全国食品冷藏链大会论文集[C];2008年
9 邵耀椿;杨攻锋;丁海东;;激光与DNA非线性作用在番茄选育中应用[A];第八届全国激光生物学学术会议暨《激光生物学》创刊十周年庆祝会会议指南及论文摘要[C];2002年
10 于志海;崔娜;;番茄14-3-3蛋白与蔗糖磷酸合成酶(SPS)的互作预测[A];中国园艺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红星;番茄中乙烯信号转录因子LeERF1和LeERF2调控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肖红梅;贮前热处理减轻番茄冷害机理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3 王昕;番茄常温可食涂膜保鲜的理论与方法[D];吉林大学;2004年
4 姜国勇;番茄Tm-2~2基因在烟草中的表达及其编码蛋白特异氨基酸决定对病毒的抗性[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5 谭琳;芪合酶基因转化番茄产生白藜芦醇的研究[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2年
6 崔秀敏;基质供水状况对番茄、甜椒穴盘苗生长特性的影响及其适应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7 寇晓虹;番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反义基因表达及相关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8 王中凤;番茄乙烯受体基因LeETR1与LeETR2的功能特性及其组织、器官特异性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李君明;番茄抗灰霉病和晚疫病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多基因辅助选育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10 陈静;花青苷对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幼苗叶片光合机构的保护作用及番茄花青苷结构特性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琳;转反义LeEIL2基因番茄植株鉴定及采后生理特性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张秀琳;番茄基因JERFs的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3 李淑丽;番茄成熟过程中超微弱发光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4 朱隆静;磷与钙对低温胁迫下番茄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杨慧;胡萝卜、番茄对D-半乳糖致大鼠拟衰老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6 齐维强;积温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发育效应的研究以及模型初探[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7 牛润新;番茄贮运振动力学模型与模态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04年
8 张强;低温弱光对番茄形态和生理生化影响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3年
9 乔志霞;番茄内源激素含量与其耐温度胁迫的关系[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10 孙同毅;番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及抗病基因同源类似物RGA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珊;基因改造育出“紫色番茄”能抗癌[N];江苏科技报;2008年
2 卫人;如此“拿来主义”,还是不拿好[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3 ;棚室番茄巧用水[N];吉林农村报;2009年
4 ;多吃番茄可抗癌[N];中国质量报;2000年
5 哈尔;加拿大回击美国番茄[N];国际商报;2002年
6 董学清;中国对乙烯需求巨大[N];国际商报;2003年
7 金延俊 罗莎 魏宁 彭敬信;映日番茄别样红[N];中国国门时报;2008年
8 ;平度:黑番茄变成致富“黑珍珠”[N];中国特产报;2009年
9 陶炎;扬子石化抓住烯烃市场好转增产乙烯[N];中国石化报;2009年
10 钟大海 徐红;茂名石化乙烯单月产量创新高[N];中国石化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