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金合欢和银合欢根瘤菌多相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
【摘要】:本论文采用数值分类、16S rDNA PCR RFLP、SDS-PAGE全细胞蛋白电泳、rep-PCR指纹图谱分析、系统发育分析(16S rRNA、atpD和ginⅡ三个基因部分序列分析)、G+C mol%测定及DNA-DNA同源性分析等技术对74株分离自我国亚热带地区的合欢、金合欢和银合欢根瘤菌进行了多相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以了解我国合欢、金合欢和银合欢根瘤菌多样性,发现并保存新的、优良的根瘤菌种质资源。
生理、生化性状测定表明,部分菌株对一些抗生素的抗性可以达到300 μg/ml;2株菌可以抗5%的NaCl:分别有2和22株菌可以在pH4.0和pH12.0的YMA平板上生长,大多数菌株在37℃下生长良好,23株菌可以抗60℃、10min的热冲击。
采用数值分类、16S rDNA PCR RFLP和SDS-PAGE全细胞蛋白电泳对待测菌株进行初步分群,结果表明各方法之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数值分类聚类结果在84%~87.5%的相似性水平上将供试菌株分为8个群,群1、群4、群6和群7分别与A.tumefaciens、M.plurifarium、B.japonicum和B.elkanii的参比菌株聚在一起,其它四个群未包括已知参比菌株;16S rDNA PCR RFLP分析中待测菌株共产生16种酶切图谱类型,除3株菌分散外,其它菌株位于Rhizobium、Agrobacterium、Sinorhizobium、Mesorhizobium和Bradyrhizobium。SDS-PAGE全细胞蛋白电泳将供试菌株分为11个群。在后两种方法中数值分类群5和群8的菌株分别与M.plurifarium和B.yuanmingense的参比菌株聚群,数值分类群2和群3的菌株未与已知参比菌株聚群。
rep-PCR指纹图谱分析将供试菌株分成28个遗传群,表明供试菌株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多样性。rep-PCR分辩率更高,适合种以下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16s rRNA基因全序列分析确定了供试代表菌株的系统发育地位,CCBAU61139、CCBAU25213、CCBAU25010、CCBAU43060和CCBAU45226位于Rhizobium-Agrobacterium系统发育分支;CCBAU35204位于Sinorhizobium系统发育分支;CCBAU51276、CCBAU51471及CCBAU61158位于Mesorhizobium系统发育分支;CCBAU35234、CCBAU61178和CCBAU35085位于Bradyrhizobium系统发育分支。该结果与数值分类、16S rDNA PCR-RFLP和SDS-PAGE全细胞蛋白电泳结果一致,并经atpD和ginⅡ基因部分序列分析得以进一步证实。
DNA-DNA杂交结果表明,数值分类群1和群2的菌株分别为A.tumefaciens和A.vitis,数值分类群3的代表菌株CCBAU61158与所处系统发育分支Mesorhizobium已知种参比菌株的DNA同源性均低于34.1%,为一个新种群Mesorhizobium sp.(Albizia)。多相分类各方法表明数值分类群4、群5及菌株CCBAU35094和CCBAU35103应归为M.plurifarium,但这些菌株之间的DNA同源性为21.4%~85.2%,证实了M.plurifarium基因组存在极大多样性的报道(de Laiudie et ak.1994,1998;Wang et al.2003)。
综合以上结果得出如下结论:供试合欢根瘤菌存在较大的表型和遗传多样性,31株合欢根瘤菌分属于Mesorhizobium、Rhizobium和Bradyrhizobium三属8种,并发现一个新种群Mesorhizobiumsp.(Albizia);金合欢和银合欢对微共生体的选择具有共性,也有一定的偏好性,13株分离白银合欢的根瘤菌主要归于M.plurifarium和Sinorhizobium属,只有一株为慢生根瘤菌,归为B.elkanii,16株金合欢根瘤菌中有12株为慢生根瘤菌,分属于B.elkanii和B.yuanmingense两个种,其它为M.plurifarium。
|
|
|
|
1 |
韦革宏,郝鲜俊,孙科技,刘虎岐,陈文新;山东省根瘤菌表型多样性及数值分析[J];生物多样性;2002年02期 |
2 |
王易鹏;刘晓云;张斌;陈赞;郭小叶;;云南德宏地区含羞草根瘤菌表型数值分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6期 |
3 |
韩素贞,陈文新;分离自杭子梢等3个宿主的根瘤菌的表型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03年02期 |
4 |
张瑞福,吴旭平,樊奔,何健,蒋建东,李顺鹏;污染土壤中有机磷农药降解菌的分离及其多样性[J];生态学报;2005年06期 |
5 |
陈卫民;张执欣;张宏昌;韦革宏;;甘肃中西部豆科植物根瘤菌多样性调查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年01期 |
6 |
陈文峰,陈文新;我国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多样性及应用基础研究[J];生物学通报;2003年07期 |
7 |
朱毓华;韦革宏;陈卫民;余建福;李萌;;陕西太白尾矿区根瘤菌多样性及抗性菌株筛选[J];西北植物学报;2006年07期 |
8 |
王素英,陈文新;黄芪根瘤菌的多样性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1997年02期 |
9 |
郑君芳,刘桂荣,朱万孚,周宇光,刘树林;基因组结构揭示的根瘤菌系统发育群[J];中国科学C辑;2003年06期 |
10 |
高俊莲;孙建光;陈文新;;斜茎黄芪根瘤菌结瘤基因nod A PCR扩增及PCR-RFLP分析[J];微生物学杂志;2006年04期 |
11 |
汪恩涛,曲春枫,冯继东,牛天贵,陈文新;16SrRNA基因测序确定根瘤菌的系统发育[J];高技术通讯;1995年11期 |
12 |
刘晓云,陈文峰,陈文新;根瘤菌的系统发育及其分类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2年05期 |
13 |
张小平,李登煜,K.Lindstrom,G.Nick,S.W.Tighe;花生根瘤菌的生长特性和脂肪酸组成研究(英文)[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7年01期 |
14 |
郑君芳,陈文峰,刘桂荣,隋新华,朱万孚,陈文新,Randal N.Johnston,刘树林;根瘤菌基因组结构的多样性及其与系统发育的关系[J];微生物学通报;2003年04期 |
15 |
陈文峰,陈文新;豆科树种刺槐、黄檀、合欢根瘤菌的数值分类及16S rDNA-PCR RFLP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3年01期 |
16 |
胡清华;张小平;陈强;李登煜;陈文新;LINDSTROM K;;四川攀西干热河谷区根瘤菌的多样性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7年05期 |
17 |
李琬;李璐;李景鹏;许修宏;;三株田间分离大豆根瘤菌16S rDNA基因鉴定及序列比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
18 |
张小平,陈强,李登煜,LindstrmK;用AFLP技术研究花生根瘤菌的遗传多样性[J];微生物学报;1999年06期 |
19 |
郝云婕;王孟兆;刘磊;韩素贞;;分离自补骨脂等宿主根瘤的24株菌的数值分类和16S rDNA PCR-RFLP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8年05期 |
20 |
郭先武,张学贤,张忠明,王平,曹燕珍,李阜棣;紫云英根瘤分离菌株质粒多样性的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