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模式植物拟南芥鉴定和分离大丽轮枝菌外泌毒素中的致萎活性因子
【摘要】:黄萎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其寄主范围广,作用机理复杂,致病途径多样,难于防治,已成为严重影响以棉花为主的多种重要经济作物的产量与品质的重要真菌性病害。由于棉花等作物遗传背景复杂。很难在分子水平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另外黄萎病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小种分化变异性强等原因也为抗病遗传育种带来重重困难。建立拟南芥与大丽轮枝菌互作的模型,可以充分利用拟南芥这一模式植物的各种优势,促进病原菌与寄主植物互作的信号转导分子机制研究。已有的研究表明,黄萎病菌分泌的致萎毒素是导致寄主植物萎蔫的主要原因,而且毒素成分极为复杂。研究黄萎病菌分泌的致萎毒素的有效成分,获得拟南芥与病原微生物互作信号转导的详细信息,对全面了解抗病和感病反应机理、从而控制黄萎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研究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拟南芥和大丽轮枝菌互作研究系统鉴定和分离病原菌分泌毒素中的活性致萎因子,以期为进一步鉴定克隆与活性致萎因子互作的寄主基因。论文实验工作主要是利用液相色谱和质谱等技术对黄萎病菌培养物外泌毒素进行分步深度纯化,通过接种拟南芥进行性状观察而检测各分离组分致萎活性。黄萎病菌液体培养的粗毒素经凝胶柱层析,得到2个有紫外吸收(OD_(280))的组分(P1和P2)。对这2个组分以及峰间无紫外吸收部分的致萎活性分析表明,其中P2组分具有明显的致萎活性。利用P2组分针刺成苗叶片或加入培养基对幼苗处理,结果均诱发与粗毒素处理一致的症状,使成苗叶片产生过敏性坏死斑点或抑制幼苗生长、使幼苗白化。针刺叶片实验还表明,P2组分处理诱导拟南芥病程相关蛋白PRl基因的表达,作为水杨酸信号途径的标记基因,PRI表达量在处理48小时达到最大。这说明P2具有外源激发子的作用。诱导拟南芥产生抗性。根据层析保留时间初步判定P2组分是小分子物质的混合物。利用离子交换色谱(IEX)对P2组分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5个组分(D1~D5),其中D1组分的致萎活性明显强于其它组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D1分析,得到一个有致萎活性的组分H112,对H112组分的质谱分析结果表明其小分子物质,化学分析表明可能含有糖基或类似物。对H112组分进行离子色谱(IC)分析获得6个活性组分,将这些组分进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得到保留时间相似的活性组分。离子阱质谱分析表明其中一个活性组分IC4-1的主要成分是m/z520.7的片段。
本论文工作结合液相色谱、离子色谱和质谱分析及生物活性鉴定最终获得有致萎活性的小分子组分,为深入研究黄萎病病原与寄主植物互作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
|
|
|
1 |
袁红霞;秦粉菊;;棉花黄萎病菌激发子对棉花黄萎病的诱抗作用[J];湖北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
2 |
张进霞;袁洪水;王士英;单耀军;韩继刚;朱宝成;;几种氨基酸铜对大丽轮枝菌产生毒素蛋白的影响[J];棉花学报;2006年02期 |
3 |
刘颖超;邢继红;翁巧云;董金皋;;不同生态型拟南芥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抗病性[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4 |
赵博光;梁波;徐梅;赵林果;;松材线虫携带的一株荧光假单胞细菌致萎毒素的初步分离[J];林业科学;2006年01期 |
5 |
杨家荣,Harris D C;大丽轮枝菌Nit突变体产生及其营养亲和性测定[J];西北农业学报;1992年01期 |
6 |
陆家云,佘长福,鞠里红;大丽轮枝菌在辣椒上致病力的分化[J];植物病理学报;1984年04期 |
7 |
R. J. Green,Jr;左田夫;;影响棉花黄蒌病菌小菌核的土壤因素[J];陕西农业科学;1982年04期 |
8 |
王树香;王伟;李术娜;王全;李红亚;朱宝成;;大丽轮枝菌拮抗细菌枯草芽孢杆菌8-28菌株产芽孢条件优化[J];湖北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
9 |
顾本康;夏正俊;陆迅;李经仪;吴蔼民;;江苏省大丽轮枝菌(Verticillum dahliae)营养体亲和性研究[J];棉花学报;1993年02期 |
10 |
石磊,韩燕来,徐芳森,孟金陵,王运华;两种生态型拟南芥对缺硼反应差异的初步研究[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4年01期 |
11 |
王世英;王占利;李术娜;姜军坡;朱宝成;;大丽轮枝菌拮抗细菌HMB-1005菌株的鉴定[J];河南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
12 |
刘瑞娟;王海庆;沈裕虎;;拟南芥动蛋白AtOvKLP的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
13 |
孙佃臣;沙爱华;单志慧;陈李淼;周新安;;拟南芥pre-miR399b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J];华北农学报;2010年06期 |
14 |
肖蕊;余真真;Elsharawy AA;魏锋;杨家荣;;土壤中棉花黄萎病菌SYBR Green Ⅰ荧光RT-PCR定量检测技术研究[J];菌物学报;2011年04期 |
15 |
夏正俊,顾本康,李经仪,陈春泉;土壤中棉花黄萎病菌分离法之一[J];江苏农业学报;1991年03期 |
16 |
杨剑平;拟南芥种子脱水过程中ABA作用的研究综述[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
17 |
樊妙姬;克隆包含以拟南芥为寄主的甘蓝黑腐病菌Xcc1067无毒基因的DNA片段[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1996年01期 |
18 |
周人纲;拟南芥AtJ3基因的克隆和分析[J];植物学报;1999年06期 |
19 |
Qi Wang,Richard Sjlund,Ming-Che Shih;钙离子参与拟南芥的缺氧信号传导(英文)[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2年06期 |
20 |
徐芳森,年夫照,王运华,孟金陵;不同拟南芥生态型对缺硼反应的初步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