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OSR家族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及OSR2参与干旱胁迫反应的实验证据
【摘要】:实验室前期工作证明拟南芥基因组中存在一个与细菌小电导机械敏感通道基因(MseS)有较高同源性的基因家族,该家族有10个成员。根据该类基因在细菌响应渗透胁迫中的功能以及拟南芥该基因家族中部分成员的表达受高渗胁迫诱导的特点,将拟南芥该家族基因命名为AtOSR(Osmotic-Stress Responsive)家族。本论文工作在进一步对该家族成员受高渗诱导表达模式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OSR2参与植物响应高渗和干旱胁迫反应的功能进行了分析研究。
首先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了OSR家族基因启动子区域可能的作用元件,以及这些基因在拟南芥中的表达与逆境胁迫的关系。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OSR家族基因的表达总体较弱,其中OSR2、OSR3和OSR4的表达受高渗和高盐处理诱导,而OSR9的表达受高渗和高盐处理抑制。利用Promoter∶∶GUS融合基因分析了OSR家族10个基因在拟南芥不同发育时期和各个器官的表达情况,发现OSR家族基因在保卫细胞中都有一定程度的表达,并且OSR2表达受渗透胁迫诱导。同时用RT-PCR方法分析了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特点。
对OSR家族基因的T-DNA插入纯合突变体进行表型分析的结果表明,该家族中有4个基因的突变体表现出对干旱胁迫敏感的性状,包括在干旱胁迫处理下较早萎蔫、复水后生存率较野生型低等。对其中两个基因(OSR2和OSR9)突变体表型的进一步分析表明,osr2和osr9突变体(T-DNA插入突变体)离体叶片的失水速率显著快于野生型,osr2和osr9突变体在高渗和高盐胁迫条件下气孔不能正常关闭。利用RT-PCR方法分析了OSR2基因转录水平的表达,结果显示该基因的表达受高渗和干旱胁迫诱导。OSR2基因Promoter∶∶GUS转基因T3代纯合单拷贝株系保卫细胞在正常和渗透处理下的GUS染色结果也证实基因表达受渗透诱导。对osr2突变体的转基因恢复株系(osr2∶∶OSR2)的表型和气孔开度分析结果表明,恢复突变转基因株系在干旱胁迫下的表型和气孔开度反应与野生型植株一致。
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认为,OSR2和OSR9通过参与叶片气孔响应干旱和高渗胁迫的反应过程而调控拟南芥植株在干旱和渗透胁迫条件下的体内水分状况。进一步推测OSR2可能与干旱和高渗胁迫下叶片气孔保卫细胞的溶质跨膜运输调节相关。论文工作为拟南芥OSR家族基因产物参与植物渗透胁迫反应提供了实验证据,并提示该家族基因产物在植物细胞中执行与细菌中同源基因产物相似的功能。
|
|
|
|
1 |
梁建生,庞佳音,陈云;渗透胁迫诱导的植物细胞中脱落酸的合成及其调控机制[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1年05期 |
2 |
蒯本科,顾红雅;渗透胁迫诱导的植物体内信号及相关基因克隆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建议依据、背景与思路[J];资源科学;1999年05期 |
3 |
郝岗平,吴忠义,陈茂盛,曹鸣庆,Georges Pelletier,黄丛林,杨清;ATHK1基因调节拟南芥渗透胁迫信号转导过程[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4年05期 |
4 |
王宪叶,沈文飚,徐朗莱;外源一氧化氮对渗透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片膜脂过氧化的缓解作用[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4年02期 |
5 |
宋士勇;曹树青;井然;刘利芹;高峰;彭小丽;江力;;拟南芥ein2-1突变体对盐胁迫的响应[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
6 |
邱德有;朱澂;;植物抗渗透胁迫的基因调控及基因工程[J];生命科学;1993年04期 |
7 |
郭秀璞,石晶,郭永新,黄向荣;渗透胁迫对小麦萌发生长及某些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4期 |
8 |
廖祥儒,王越,宋陆铧,王俊丽,杜建芳,陈丕铃;渗透胁迫对小麦愈伤组织GST活性的影响[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
9 |
刘晚苟,廖锡佳;壳聚糖对沿阶草叶片抗渗透胁迫的影响[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
10 |
郑易之,朱延姝,李田,罗为东,刘铁燕,孔双泉;渗透胁迫下大豆幼苗保护酶活性变化及其逐步回归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S3期 |
11 |
余望;渗透胁迫对杧果叶片活性氧伤害的影响[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2年01期 |
12 |
蔡勤安,王玉成,张道远,董玉芝;渗透胁迫下白花柽柳cDNA文库的构建及EST分析[J];生物技术;2005年03期 |
13 |
苗雨晨;郭敬功;刘二涛;李坤;代杰;王鹏程;陈珈;宋纯鹏;;渗透胁迫调节拟南芥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的基因表达[J];科学通报;2006年24期 |
14 |
李琳琳;王凤茹;韩建民;董金皋;;拟南芥干旱敏感突变体的筛选及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
15 |
陈丕铃;渗透胁迫对杂交稻“冀粳七号”及其亲本幼苗的影响——游离脯氨酸积累和电导率的变化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2期 |
16 |
蒋明义,郭绍川;渗透胁迫下稻苗中铁催化的膜脂过氧化作用[J];植物生理学报;1996年01期 |
17 |
苗龙,王学臣,张伟成;渗透胁迫引起玉米根冠处胞间连丝的ATP酶活性下降(英文)[J];Acta Botanica Sinica;1997年08期 |
18 |
李玲;百草枯和苯甲酸钠对渗透胁迫下抗旱性不同玉米品种愈伤组织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报;1998年04期 |
19 |
张士功,刘国栋,刘更另,肖世和;渗透胁迫和缺磷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1年02期 |
20 |
张晓平,王邦锡,石兰馨,黄久常;渗透胁迫对小麦幼苗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J];甘肃科学学报;199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