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107杨苗木精准灌溉施肥制度研究
【摘要】:水分和肥料是林木生长发育的两大重要因素,合理的水肥管理有利于林木发挥更大的生长潜力,而盲目的水肥管理不但对植物生长发育不利,还将导致水肥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本研究在掌握苗木苗期需水需肥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田间裂区试验设计,通过考察不同水肥梯度处理对一年生苗木生长的影响,探究水肥之间的交互效应,建立水肥耦合模型,制定合理节水灌溉和精准施肥制度,建立以节水节肥为核心的资源节约型速生丰产林优质苗木培育技术体系。本研究主要取得的成果有:
(1)阐明了欧美107杨苗木生长的年周期动态变化规律。综合不同水肥方案下1年生欧美107杨的苗高、地径、地上生物量以及叶和茎内N、P、K的年动态变化,发现苗木遵从“慢—快—慢”的生长规律。1年生欧美107杨苗高生长的Logistic方程为地径生长的Logistic方程为根据方程,将苗木生长划分为3个阶段:Ⅰ、生长初期:4月初~6月末,包括苗木成活期和幼苗期,苗木生长速度较慢;Ⅱ、速生期:7月初~8月末,生长高峰期,苗木生长指标增长最快阶段;Ⅲ、生长后期:9月初~年底,各项生长指标增长速度减少并趋于停止,地上生物量由于叶片凋落而下降。对年生长动态的掌握,有利于合理安排水肥管理的时间。
(2)比较了不同水肥管理方案下欧美107杨苗木生长差异。通过方差分析,12个处理下1年生欧美107杨的苗高、地径、地上生物量以及地上部分N、P、K含量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对于苗高、地径和地上生物量,处理10(每次灌溉至田间持水量、年N肥施入量为15.08g·株-1)的各项指标最好,处理3(不灌溉、不施肥)最差。根据多重比较结果,处理8(每次灌溉至田间持水量80%、年N肥施入量为8g·株-1)与处理10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地上部分N、P、K含量与形态指标的结果不同。对于地上部分含N量,处理10最高,处理9(每次灌溉至田间持水量80%、不施肥)最低;对于地上部分含P量,处理4(每次灌溉至田间持水量60%、年N肥施入量为15.08g·株-1)最高,处理6(每次灌溉至田间持水量60%、不施肥)最低;对于地上部分含K量,处理11(每次灌溉至田间持水量、年N肥施入量为8g·株-1)最高,处理2(不灌溉、年N肥施入量为8g·株-1)最低。
(3)建立了地上生物量和苗高、地径与水肥因子的回归模型。
1年生欧美107杨地上生物量(Y)与灌水量(x1)和施氮量(x2)之间的关系可用二元二次多项式描述:Y=297.378+4.018x1+33.876x2-0.046x12-2.015x22+0.412x1x2
1年生欧美107杨苗高(Y)与灌水量(x1)和施氮量(x2)之间的关系可用二元二次多项式描述:Y=297.378+1.737x1+5.382x2-0.008x12-0.197x22-0.015x1x2
1年生欧美107杨地径(Y)与灌溉量(x1)和氮施入量(x2)呈线性正相关,其关系可用Y=21.487+0.093x1+0.248x2描述
(4)探讨了水、肥及水肥互作因子对地上生物量、苗高和地径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增加灌溉量和氮肥施用量均有增产效应,水肥交互作用表现为正效应,对地上生物量影响作用由高到低依次为:氮肥施入量、灌溉量、水肥互作;增加灌溉量和氮施入量均有增加苗高的效应,对苗高影响作用由高到低次序为:氮施入量、灌溉量、水肥互作,水肥交互效应不显著;氮施入量对地径的效应大于灌溉量。
(5)确定了培育不同规格1年生欧美107杨的灌溉和施肥方案。
地上生物量900 g·株-1、苗高为360~400 cm,地径为26~31mm下的水肥方案为:灌溉量为36.13~41.35 kg·株-1,氮肥施入量为9.23~11·38 g·株-1(即尿素施入量836.06~1030.81kg·hm-2);
地上生物量900 g·株-1、苗高为300~360 cm,地径为20~26mm下的水肥方案为:灌溉量为12.56~18.18kg·株-1,氮肥施入量为4.68~8.10g·株-1(即尿素施入量423.92~733.70kg·hm-2)。
(6)开展验证试验证实灌溉施肥方案的可行性。2010年采用相似的水肥方案观测1年生欧美107杨的苗高、地径、地上生物量;结果表明,不同水肥处理下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表现最优的仍为每次灌溉至田间持水量、年N肥施入量为15.08g·株-1,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每次灌溉至田间持水量80%、年N肥施入量为8g·株-1的处理与最优处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综合苗木各项指标,从节水节肥的角度考虑,在管理中可采用每次灌溉至田间持水量80%、年N肥施入量为8g·株-1的处理的水肥管理方案。
|
|
|
|
1 |
周卫军,王凯荣;不同农业施肥制度对红壤稻田土壤磷肥力的影响[J];土壤与环境;1997年04期 |
2 |
鲁彩艳;牛明芬;陈欣;史奕;石险峰;;不同施肥制度培育土壤氮矿化势与供氮潜力[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
3 |
马成泽;不同施肥制度下农田土壤有机质平衡移动的趋势[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
4 |
李忠佩,唐永良,石华,高坤林;不同施肥制度下红壤稻田的养分循环与平衡规律[J];中国农业科学;1998年01期 |
5 |
沈传进;王君;范富;郭香玉;任玲霞;陈浩;代建伟;安旭军;;施肥对不同苜蓿品种粗蛋白含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6年S3期 |
6 |
谭周进;周卫军;张杨珠;曾希柏;肖嫩群;刘强;;不同施肥制度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年03期 |
7 |
李玲;孙彦坤;周宝库;;黑龙江省黑土区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肥力影响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
8 |
蒋军锋;;不同施肥制度对平凉市黑垆土地力贡献率的影响[J];甘肃农业科技;2011年08期 |
9 |
卢增兰;;小麦高产田施肥制度的商榷[J];陕西农业科学;1981年01期 |
10 |
隋跃宇;张兴义;焦晓光;;不同施肥制度对玉米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年03期 |
11 |
吴萍萍;刘金剑;周毅;谢小立;沈其荣;郭世伟;;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红壤稻田肥料利用率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年02期 |
12 |
周卫军,王凯荣,张光远,谢小立;施肥进步在红壤稻作区水稻增产中的贡献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2年03期 |
13 |
何铭伟;试论多熟种植和施肥制度对作物增产及土壤培肥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3年01期 |
14 |
汪涛,朱波,武永锋,况福虹,徐泰平;不同施肥制度下紫色土坡耕地氮素流失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05年05期 |
15 |
吴萍萍;刘金剑;杨秀霞;商庆银;周毅;谢小立;沈其荣;郭世伟;;不同施肥制度对红壤地区双季稻田氨挥发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09年01期 |
16 |
林诚;王飞;李清华;李昱;何春梅;林新坚;;不同施肥制度对黄泥田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9年06期 |
17 |
黄小红;张磷;肖妙玲;谢晓丽;冯晔;陈少芬;赵立峰;;施肥制度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13期 |
18 |
徐永刚;宇万太;马强;周桦;;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微生物生态影响的评价[J];土壤通报;2010年05期 |
19 |
宇万太;姜子绍;沈善敏;张璐;;不同施肥制度下潮棕壤钾素肥力变化和土壤缺钾指标[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10期 |
20 |
冯思坤,杨儒琳,孙会元,王朱有,孙别蛮;秦岭北麓苹果园经济施肥制度的研究——不同形态氮肥品种对国光苹果树体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土壤肥料;1986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