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及合理布局研究
【摘要】: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主体,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由大规模的抢救性建设阶段进入到科学集约型建设阶段,生产和管理部门碰到了一系列需要思考的问题,如已建立的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布局是否合理?是否还存在保护空缺?如何定量评价保护价值,科学晋级?已建设的大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哪些需要重点投资、优先建设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及空缺分析评价的研究,旨在对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科学晋级、优先建设、空缺分析等方面进行定量评价方法上的探讨与分析:为生产、管理部门今后对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开展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重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研究取得主要成果如下:
(1)利用层次分析与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一套由4个层次29个指标所组成的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指标体系各层次权重和各指标综合权重。
(2)选取公认度较高的自然地理区划方案作为本底资料,充分考虑我国地貌、地面组成物质等非地带性因素的相对完整性特征及我国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特点,同时参考其他各类专项区划方案,借助GIS技术,运用图像迭代法进行了我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将我国共划分为3个自然保护地理大区,7个自然保护地理地区,33个自然保护地理区,311个自然保护地理单元。
(3)利用“快速聚类”和“黄金分割选优”理论与方法,以自然保护地理区为分区评价单位,制定了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指标的档位区间和赋分标准,定量评价了各区内的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得到了2个自然地理地区和15个自然保护地理区的评价指档位区间和赋分区间,得到了374处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指数序列,并计算确定了各自然地理地区、自然保护地理区内的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国家级标准指数。
(4)通过对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内森林植被群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空缺和在自然地理分布上的保护空缺分析发现:有185个自然保护区地理单元内无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分布,存在保护保护空缺,其中146个处于森林主要分布区内的自然保护地理单元没有建有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急需建设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有橿子栎林,细叶青冈、大穗鹅耳枥林,青冈、铜钱树林等37种森林植被群系在现有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体系中存在保护空缺;有二回原始观音座莲、贡山三尖杉、巨柏、元宝山冷杉、萼翅藤、报春苣苔、油楠、长喙厚朴、宝华玉兰、小钩叶藤、海南梧桐、海南椴等56种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物种在现有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体系中存在保护空缺;有白头叶猴、岩雷鸟、白喉犀鸟、花冠皱盔犀鸟等16种国家级重点保护森林动物物种在现有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体系中存在保护空缺。
(5)针对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和保护空缺分析结果,结合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指数评价结果,建议对107处省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进行升级、合并升级、扩建升级的调整,建议新建1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小区,以达到构建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更为合理布局的目标。
(6)结合自然保护小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概念首次提出确定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小区的概念,并对其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7)根据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优先重点建设选择原则,结合保护价值评价和空缺分析结果,建议目前阶段对166处森林类型保护区进行优先重点建设。
|
|
|
|
1 |
梁瀛;刘霞;哈拜·叶金拜;许刚;;阿尔泰山林区森林可燃物类型分析[J];森林防火;2006年04期 |
2 |
阎树文,王斌瑞,赵开国;广西大明山林区不同森林类型水源涵养机能的计量化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1982年09期 |
3 |
陈廉杰;;森林土壤允许流失量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3年01期 |
4 |
陈喜军,邢树名,藏军,何向阳,何兆田,谭喜卿,许国华,盖玉利;天然次生林森林类型的树种多样性[J];林业科技;1997年05期 |
5 |
吴建平,袁正科,田育新;湖南省主要森林类型林地土壤持水功能及其改良技术[J];水土保持通报;2000年06期 |
6 |
郝向春;灵空山主要森林类型枯落物生物量及持水性能[J];山西林业科技;2000年04期 |
7 |
黄庆丰,高健,吴泽民;巢湖低丘不同森林类型物种多样性数量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
8 |
张光辉;;森林发展类型设计初探[J];林业调查规划;2008年01期 |
9 |
孙柱彪;;国内森林水文研究[J];国土绿化;2009年09期 |
10 |
姜惠武;熊跃军;;长白山保护区森林土壤的酶活性[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
11 |
赵鹏祥;赵臻;郝红科;;黄龙山蔡家川林场森林类型碳密度及其变化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7期 |
12 |
胡昌平;;兰坪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类型及保护价值评价[J];林业调查规划;2011年03期 |
13 |
陈大珂
,郑焕能;东北天然林的类型划分问题[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63年00期 |
14 |
Hocker
,R.Whitbread
,阎瑞符;森林生物学介绍[J];林业资源管理;1981年04期 |
15 |
周林生,李霞;新疆黑白航片主要森林类型判读特征[J];新疆农业科学;1984年01期 |
16 |
周重光,沈辛作,于建国,卓春雷,张建和;浙江山地森林枯落物(层)的生态水文效应[J];浙江林业科技;1989年05期 |
17 |
徐万仁;张永庆;杜和平;李丽英;;贺兰山主要森林类型水文作用的初步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1993年06期 |
18 |
杨澄,刘建军,张万庆;桥山主要森林类型枯落物持水性能及养分含量测定初报[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
19 |
李芳;乌苏里江流域森林类型及森林生长率[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年01期 |
20 |
郭泺,夏北成,倪国祥;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持水能力及其环境效应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