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氯化铁—腐殖酸(PFC-HA)絮体空间形貌的各向异性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互相垂直的双镜头同步拍摄技术获取PFC-HA絮体的二维图像,对上述二维图像的表面灰度识别和高度校正技术,确定了聚合氯化铁-腐殖酸混凝体系中不同化学条件时典型絮体的表面高程分布矩阵,然后分别采用空间形貌涨落的一维和二维量测原理与方法,研究不同化学条件下PFC-HA絮体在一维空间不同方向上的变异函数、Hurst指数、分形维数、频谱分布以及二维空间中形貌涨落的分形特征,并分析某些参数的尺度效应和形貌高程变化对PFC-HA絮体各向异性的影响。初步尝试了空间异质性与絮凝过程的关系研究,对于饮用水中腐殖酸的强化混凝去除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利用CCD高分辨率显微摄像系统拍摄的PFC-HA絮体的形貌照片表明:PFC-HA絮体整体形状很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不同于任何一种简单的欧式几何体,而且絮体存在着许多尺寸不一、形态各异的孔隙。其三维曲面图和三维网格图也直观的体现了絮体空间填充能力及形貌高程的涨落。
不同混凝化学条件下,PFC-HA絮体的粒度分布和平均粒径随PFC投药量和pH的改变均有明显变化,并且它们的变化特征一致。都随着PFC投药量的增加,粒径基本上逐渐减小,并且趋于稳定。随着pH的升高,絮体粒径的变化幅度减小,粒径的大小趋于稳定。
PFC-HA絮体一维空间不同方向上的变异函数结果表明:不同化学条件下,套合结构函数的各向异性比k(h)的变化幅度在0.3816-2.4117之间,可以认为PFC-HA絮体空间形貌具有各向异性特征。基于变异函数法确定的分形维数(D)值处于1.30-1.50之间,符合一维分形维数的取值范围(1-2),相应的R2值也较高,表明该方法计算的分形维数偏差较小,是一种可行的表面轮廓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并且不同方向的D值呈现上下波动的趋势,与混凝pH值、PFC投药量没有形成某种相关性。
PFC-HA絮体一维空间的频谱分布表明:不同方向上的高度分布、高度斜率分布和功率谱分布差异显著,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高度分布体现了PFC-HA絮体空间形貌不同方向的粗糙不平的性质;斜率分布中含有多种频率成分,说明了PFC-HA絮体空间形貌不同方向上组成的复杂性;另外,能谱密度高的区域普遍集中在频率(f)1mm-1的部分。因此,分别计算了不同pH下,f1mm-1部分的累积功率谱密度指数(psd*),其数值绝大部分集中在0.6-0.9之间,显示PFC-HA絮体空间形貌高程的斜率分布中低频信号所占的比重较大,含有较多某种低阶的形状参量,这种参量在空间上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形状上的起伏。此外,psd*并没有与PFC投药量形成某种相关性。另外,还考察了测量间距对PFC-HA絮体空间形貌不同方向的功率谱密度的影响,当测量间距从0.0128mm逐步增大到0.1024mm时,平均功率谱密度急剧减小。
PFC-HA絮体一维空间不同方向上的自仿射分形维数(D1)表明:不同混凝化学条件下不同方向上D1呈波动变化,说明PFC-HA絮体空间形貌是各向异性的。并且在低pH(pH=5.00±0.05和pH=6.00±0.05)时,D1随PFC投药量的增加变化幅度较大;在低PFC投药量(以Fe3+计,为2.02×10-4 mol.L-1)时,D1随pH的升高变化幅度较大。不同方向上D1值与1.0的较大差别表明,在弱酸性条件下和低投药量下PFC-HA絮体空间形貌不同方向上的曲线较粗糙。
PFC-HA絮体二维空间中形貌涨落的分形维数(Ds)表明:不同混凝条件下,利用TPSAM、PCM、CCM和ICCM等方法确定的Ds均大于2.0,符合分形维数的定义。其中,ICCM法能够获取更为详细、准确的形貌涨落信息,计算出的Ds值稍高一些,但总体上看,4种方法计算出的Ds值都比较小,表明PFC-HA絮体的空间填充能力较低,不存在大的形貌高程的涨落。
在混凝pH=5.00±0.05、6.00±0.05和7.00±0.05时,PFC-HA絮体Ds值随PFC投药量的增加变化区间较大,ICCM法确定的Ds值分别处于2.0017-2.0057、2.0025-2.0065和2.0029-2.0067之间;当PFC投药量(以Fe3+计)分别为1.01×10-4mol·L-1和2.02×10-4mol·L-1时,Ds值随pH的升高变化区间较大,ICCM法确定的Ds值分别处于2.0025-2.0067和2.0037~2.0054之间,表明在弱酸性和低投药量下,PFC-HA絮体空间填充能力稍强,空间形貌涨落趋势明显。
PFC-HA絮体空间形貌的各向异性特征对形貌高程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PFC-HA絮体空间形貌的变异函数值和频谱分布均随形貌高程的增加而升高,但各向异性程度不变;Hurst指数对形貌高程的变化不敏感;二维分形维数Ds随形貌高程的增大逐渐升高,不同算法确定Ds值的处于2.0000~2.2609之间。
|
|
|
|
1 |
王东升,汤鸿霄;分形理论在混凝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J];工业水处理;2001年07期 |
2 |
秦朝燕;邱祖民;陈文有;;絮凝体的三维DLA模型分形模拟[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10年02期 |
3 |
王峰,李义久,倪亚明;分形理论发展及在混凝过程中的应用[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
4 |
刘立华;龚竹青;;PDMDAAC-PFS复合絮凝剂处理硅藻土悬浊液的絮体分形特征[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5 |
武若冰;王东升;李涛;;絮体性能及其工艺调控的研究与进展[J];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
6 |
温海龙;董瑞斌;朱升干;;分形维数作为废水絮凝处理效果的表征指标及其影响因素[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11年01期 |
7 |
吴春笃;段明飞;解清杰;;预臭氧氧化对聚硅酸铝铁絮凝效果及絮体形态影响研究[J];工业水处理;2011年06期 |
8 |
胡凯;赵庆良;邱微;;冷冻预处理对剩余污泥性质的影响研究[J];水工业市场;2011年06期 |
9 |
彭安,王文华,孙景芳;蓟运河中腐殖酸对汞迁移转化的影响[J];环境化学;1983年01期 |
10 |
庄国顺,廖文卓,潘皆再,陈松;腐殖酸金属络合物的组成及其表观稳定常数的测定方法研究[J];环境化学;1985年05期 |
11 |
陈天乙,王文华,王子健,彭安;水体腐殖酸对汞对无脊椎动物毒性的影响[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85年07期 |
12 |
彭安,徐朗秋;永寿大骨节病区硒的氧化还原电位及腐殖酸等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1988年02期 |
13 |
陶澍,崔军,张朝生;水生腐殖酸的可见—紫外光谱特征[J];地理学报;1990年04期 |
14 |
章英杰,赵欣,魏连生,林漳基;1.8 Am(Ⅲ)与腐殖酸络合行为的研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1995年00期 |
15 |
何海军,瞿文川,钱君龙,陆长青;湖泊沉积物中腐殖酸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1996年01期 |
16 |
李克斌;土壤腐殖酸的提取及表征[J];应用化工;1998年04期 |
17 |
柴晓利,赵由才;混凝絮凝法去除腐质酸的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年05期 |
18 |
李丽,于志强,冉勇,盛国英,傅家谟,彭平安,黄伟林;Pahokee泥炭腐殖酸的相对分子量分布特征及其对菲的吸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
19 |
李丽,冉勇,傅家谟,盛国英,彭平安;超滤分级研究腐殖酸的结构组成[J];地球化学;2004年04期 |
20 |
李丽,贾望鲁,彭平安,傅家谟,盛国英;裂解技术研究Pahokee泥炭腐殖酸的组成和来源特征[J];分析化学;200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