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长白山典型树种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

高露双  
【摘要】: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物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会影响植物的群落结构与组成,最终导致一个地区植被类型的改变。因此,利用树木年轮学方法研究不同物种生长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有利于定量研究气候变化对植物群落结构及组成的影响。本文以长白山地带性植被阔叶红松林的建群树种红松(Pinus koraiensis)和先锋树种山杨(Populus davidiana)以及暗针叶林建群树种鱼鳞云杉(Picea jezoensis var. komarovii)作为研究对象。设立6个海拔梯度获取树轮资料,分别为海拔600米(红松分布的下限,下文简称DX和XF),海拔800米(红松分布的中海拔地区,简称GM和DZ),海拔1000米(红松分布的中海拔地区,简称CBM1),海拔1200米(红松分布上限,鱼鳞云杉分布的下限,简称CBM2),海拔1400米(红松分布的生理极限,鱼鳞云杉分布的中心地带,简称CBM3)海拔1600米(鱼鳞云杉分布上限,简称CBM4)。从海拔,物种特性,性别和火干扰等方面分析树种径向生长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上年5月到当年9月的月平均、最高和最低温度以及月降水量)的关系,并尝试模拟自然条件下树木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以期探讨气候变化对长白山典型树种生长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1)红松径级在海拔梯度上的分布存在差异,呈逐渐增加趋势,鱼鳞云杉径级则呈现递减趋势;各典型树种胸径与年龄的关系也有所不同,红松径级和年龄之间相关性较差,鱼鳞云杉和山杨的胸径则与年龄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在不同样地内的红松生长情况有差异,而鱼鳞云杉基本一致;同时相同采样点内不同树种径向生长量也存在一定差别,红松的生长量的年际变化均较大,山杨次之,鱼鳞云杉生长量变化幅度最小。由各典型树种宽度年表序列主分量的时间序列图可知共有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及树种本身的特性对它们的径向生长年间变化具有一定影响,且主要集中在1971~1976年,1982~1994年和1999年~2006年间,但影响程度不同,因此有必要对典型树种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进行系统研究。 (2)不同海拔梯度上,红松树木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存在一定差异性,而鱼鳞云杉则较为一致。在红松分布的低海拔地区,红松的径向生长主要受到降水因子的影响,与当年7月降水正相关;随着海拔高度上升,温度对红松径向生长的作用凸显,与降水的相关性也发生了改变,在中海拔林区,红松径向生长均与当年4月的月平均温度和月最低温度显著正相关, GM采样点红松径向生长与上年8月的降水显著负相关, CBM1采样点红松径向生长则与上年8月的降水显著正相关;高海拔地区红松径向生长主要受到生长季温度的制约,与当年7月的月平均温度和月平均最低温度以及8月的月平均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影响红松径向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与径向生长对逐月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相比有所不同。尤其是低海拔地区,春季降水成为主要制约因子。与红松不同,在各海拔梯度上,鱼鳞云杉径向生长均与上一年7月的温度和当年5月的降水显著负相关,而与当年5月的月平均温度和月平均最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在极端高温的基础条件下,鱼鳞云杉径向生长主要受春季温度的影响,且均成正比。 (3)火干扰促进了红松的生长并使其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在火烧初期和1949-1981年间,火烧红松的径向生长量要显著高于未过火红松;火烧红松主要受到当年生长季温度和上一年生长季降水的影响,而未过火红松则主要受到上年生长季温度和当年降水的影响;同时在近5年内样地空间格局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火烧红松更易受到相邻树木的影响。 (4)相同立地条件下不同树种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有差异。阔叶红松林内,红松径向生长与上年11月、当年4月的月平均最低温度以及当年7月的降水量显著正相关,而与上一年7月和8月的降水负相关。山杨与当年1月的月平均温度,上一年6月和当年9月的降水显著负相关。在阔叶红松林和暗针叶林过渡带内,红松径向生长与当年7月平均温度显著正相关。鱼鳞云杉则与当年5月份的月平均温度显著正相关,而与该月降水显著负相关。 (5)不同性别间山杨植株生长量存在差异。近5年和10年内,山杨雄株的生长量显著高于雌株。山杨雌株与雄株的径向生长与降水因子的关系基本一致,均与生长季末(当年9月)的降水负相关;但与温度因子的关系则有所不同,山杨雌株分别受到冬季(上年10月和当年2月)的温度和春季降水(当年3月)的负而影响,而春季(当年3月)温度升高将促进雄株径向生长。 (6)除鱼鳞云杉外,红松和山杨雌雄植株的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均能够被很好地模拟,尤其是火烧红松。结合长白山地区温度上升和降水将少的变化格局,可以预测出处于低海拔和火烧后遗留的红松生长将受到抑制;中海拔和高海拔的红松径向生长将得到促进;山杨雌株生长将降低,而山杨雄株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将提高。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文涛;江源;董满宇;杨艳刚;杨浩春;;芦芽山不同海拔华北落叶松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关系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杨凯,杨岚,陈永厚;气候因子在红松人工林产区区划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气象;1994年06期
3 孙国芝;于连君;;气候因子与红松各物候期预测模型的建立[J];林业科技;2006年05期
4 高露双;王晓明;赵秀海;;长白山过渡带红松和鱼鳞云杉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J];植物生态学报;2011年01期
5 曾庆军;李敏;杨柏林;牟海波;;温度对苇河林区红松开花结实的影响[J];林业勘查设计;2006年04期
6 高露双;赵秀海;王晓明;;长白山火烧红松年表特征分析[J];林业科学;2011年03期
7 张先亮;崔明星;马艳军;吴涛;陈振举;丁玮航;;大兴安岭库都尔地区兴安落叶松年轮宽度年表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10期
8 伊建平;张海州;李留振;毕巧玲;周余余;;天山中部雪岭云杉树木年轮宽度与气候因子关系[J];林业建设;2008年02期
9 王晓明;赵秀海;高露双;姜庆彪;;长白山北坡不同年龄红松年表及其对气候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1年21期
10 赵西平;郭明辉;朱熙岭;;温度对树木生长与木材形成影响的研究进展[J];森林工程;2005年06期
11 赵西平;郭明辉;;人工林红松过渡带宽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辽宁林业科技;2009年01期
12 刘映良;杜兴乔;;荔波瘤果茶年轮宽度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贵州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13 王云霞;陆兆华;苏宏新;桑卫国;;天山云杉树木年轮宽度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14 王德发;徐桂茹;宋艳华;;气候因子对苗木生长的影响[J];林业科技;1991年01期
15 陈效群,刘文和,于源贵,梁伟群;阔叶红松森林群落生态位分类的研究[J];林业科技;1995年03期
16 ;根瘤对红松生长影响的初步观察[J];林业实用技术;1977年08期
17 李俊清;阔叶红松林中红松的分布格局及其动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86年01期
18 徐绪双;;红松生长与立地条件关系的调查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1986年05期
19 王政权,刘秀坤,王庆成,潘建忠;红松胡桃楸混交林叶枝皮营养元素季节动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1年S1期
20 王晓春,闫成孝,齐秀兰;红松不同种源酯酶同工酶遗传变异的初步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199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胜一;杨艳屏;;气候因子和空气污染物对急性气喘病发之关系研究[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苏芳莉;;影响沙地樟子松天然更新的主要气候因子的逐步判别分析[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3 李占林;王新河;吴俊锋;肖小威;王德干;;新疆枣树栽培与气候因子的关系[A];第五届全国干果生产、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马剑英;陈发虎;段争虎;夏敦胜;张慧文;;荒漠植物红砂叶片元素特征与气候因子的关系[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赵玲;周锁铨;;气候因子对寒温带落叶针叶林NPP影响的数值试验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刘明春;张强;邓振镛;史志娟;;气候变化对石羊河流域径流量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7 李莹;赵春生;丁守国;;气候动力因子对中国地区高中云量变化的影响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杨健;闫翠玲;王宇飞;孙启高;李承森;;运用共存分布区气候因子分析法定量重建山东山旺中新世古气候和古环境[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李明财;刘德义;郭军;;天津地区各季植被NDVI年际动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郭兰萍;黄璐琦;阎洪;吕冬梅;蒋有绪;;基于3S的苍术道地药材研究(一)——苍术道地药材气候生态特征研究[A];全国第二届中药资源生态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露双;长白山典型树种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刘成程;山东省常用恢复树种径向生长与气候关系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刘普幸;额济纳旗胡杨径向生长的水文气候因子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4 由继红;红松与濒危植物前红松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管伟;六盘山北坡叠叠沟小流域华北落叶松生长及水分影响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6 冯富娟;天然红松种群遗传生态学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7 张春雨;长白山针阔混交林种群结构及环境解释[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8 李丕学;北极径流变化的关键气候因子及其对北冰洋海冰变化影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陈飞;建筑与气候[D];同济大学;2007年
10 尹红;基于TREE-RING模型的小兴安岭红松树轮生长气候响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及莹;黑龙江红松年轮气候响应及与变暖关系探讨[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2 龚君君;塔里木河下游胡杨径向生长量对生态输水响应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玉芳;黑龙江省红松生长释放判定及解释[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4 张娜;水肥耦合对红松、落叶松人工林细根形态的影响[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刘德利;天然红松遗传多样性在时间尺度上变化的RAPD和ISSR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6 胡林林;东北红豆杉树木年代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7 刘彦;人工红松落叶松种群生态位及生产力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8 刘晓春;红松果林丰产无性系筛选与嫁接技术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9 张寒松;长白山典型森林植被树木年轮资料与气候变化的关系[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10 张树声;牡丹江地区危害红松母树林的松梢象甲的生活规律及防治方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建新;刘红松将来泰讲授企业发展战略[N];泰州日报;2007年
2 郝长波 记者 安普忠;1000余公顷红松母树林安然无恙[N];解放军报;2009年
3 牛昌军;冀北清洁能源产业的先行者[N];中国企业报;2009年
4 记者 曹志刚;红松“长”在樟子松上[N];齐齐哈尔日报;2009年
5 记者 张强;吉林敦化红松行情持续火爆[N];中国花卉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徐大勇 通讯员 刘烁;小兴安岭上的那棵红松[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张平;从“红松养人”到“人养红松”[N];黑龙江日报;2009年
8 朴尚春 刘旭东 记者 徐文;栽下“公孙树” 走上幸福路[N];吉林农村报;2006年
9 李学文 记者 张平;伊春全面停伐天然红松林[N];黑龙江日报;2004年
10 孙万吉记者 王天舒;新宾建成全省最大红松苗圃[N];抚顺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